摘要:10月1日,一个刻在你我血脉里的“记忆坐标”:她串联着岁月的刻度,承载着民族的荣光,更提醒着我们,脚下的道路从哪里起步,心中的信仰将奔赴何处。
当金秋的阳光洒满神州,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6岁华诞。
10月1日,一个刻在你我血脉里的“记忆坐标”:她串联着岁月的刻度,承载着民族的荣光,更提醒着我们,脚下的道路从哪里起步,心中的信仰将奔赴何处。
10月1日清晨,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升国旗仪式 图源:央视新闻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划破长空,新中国在亿万人民的翘首期盼中诞生。
“一切愿意新生的/到这里来吧/最美好最纯洁的希望/在等待着你!”诗人胡风满怀激情地写下:“时间开始了——”
若生活在1949年前的中国,“活下去”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或许都是遥遥的奢望——
有人在漫天战火里蜷缩躲藏,炮弹的尖啸划破天际,鲜活的生命会在硝烟中瞬间湮灭;有人在逃难路上颠沛流离,背着奄奄一息的孩子,望着前路迷茫;有人在龟裂的田埂上苦苦守望,嚼草根、煮树皮,一间土屋、几片薄衫,便是全部家当……
1949年10月1日,随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随着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一个新的纪元开启了——
1949年10月1日,人们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 图源:新华社
从战火年代的“长夜难眠”到和平时期的“安然入睡”。
这看似简单的转变,藏着无数人对安稳生活的迫切渴望。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松花江上》的旋律里满是悲泣,每一句歌词,都是山河沦陷后,千万个家庭流离失所的写照。
十四年抗战的烽火里,大半个中国被日军践踏,930余座城市被占领,超过3500万同胞伤亡,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那时的中国人,连“睡个安稳觉”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切才被彻底改写——它像一道曙光,驱散了近代以来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阴霾,让中华民族终于挣脱了悲惨命运的枷锁,昂首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从贫病交加的“日子难捱”到衣食有着的“信心满怀”。
“祝福祖国”花篮亮相天安门广场 图源:新华社
近代中国的漫漫长夜里,多少人在“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的绝望喟叹中缄默失语,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叩问里熄灭期盼。直到开国大典的礼炮响彻云霄,才重新点燃了国人心中沉寂已久的希望火种。
98岁的战斗英雄卫小堂清晰记得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参加开国大典的情形:“大家唱啊,欢呼啊,激动得流泪啊!”这份滚烫的激动,源于那一刻,人民终于真正当家作主——
农民在田埂上盘算着来年的收成,工人在厂房里憧憬着家庭的嬗变,孩子们背着新书包期待着知识改变命运……
那些曾被苦难磨灭的“盼头”,正从泥土里、机床旁、课堂上重新生长出来,新中国的大地上处处是蓬勃绽放的希望!
那些曾经短缺的,慢慢变得丰足;那些曾经遥远的,慢慢变得熟稔;那些曾经忐忑的,慢慢变得笃定……
曾几何时,我们盼着的是一台电视、一辆自行车、一间砖瓦房——
盼着能攒钱买辆“永久”牌自行车,赶集时驮着孩子、载着货,风里都带着轻快;盼着家里能添台黑白电视,可以舒舒服服坐在炕头看《霍元甲》;盼着把土坯房换成砖瓦房,下雨天不再用盆盆罐罐接漏水;盼着镇上的供销社能多进些时髦货,给孩子买双“回力”鞋,也在学校“神气”一回……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转一响”
有“劲头”才能实现“盼头”,我们开始了意气风发的时代——
改革开放的浪潮滚滚而来。无数个你我的“劲头”汇成了时代的“盼头”:打工人站在流水线旁,在新的城市播种梦想;创业者商海逐浪,不断抓住新的机遇,开启新的“战场”;科研工作者埋头攻关,把实验室里的“种子”变成可落地的“果子”……
日子就在一个个“盼头”里,一天比一天有滋味——
从“想都不敢想”到触手可及:在“凭票供应”的短缺时代,你可曾想到,如今的超市货架琳琅满目、电商快递送达万家;曾经艰辛倍偿的出门远行,如今高铁朝发夕至;曾经的电视机是稀罕的“洋玩意”,如今中国电视机产业领跑全球,让世界看见“中国智造”的实力……
这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变化,不过是76年岁月长河里溅起的小小浪花,但对亲历者而言,每一朵浪花里都裹着永远鲜活、不曾磨灭的记忆。
2025年9月3日,空中无人作战方队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图源:央视新闻
从“落后就要挨打”到“富强才有底气”: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如今,我们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学科研究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开国大典上,仅有的战机凑不齐空中梯队,只能来回飞两遍凑数,如今三军列阵、铁甲生辉;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2024年这一数据已飙升至134.9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76年风雨兼程,新中国从积贫积弱的“烂摊子”里站了起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富了起来,在新时代的征程里强了起来。今天,我们又满怀豪情地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百余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曾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这份对未来的笃定,穿越百年时光,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回响——
一个充满确定性的未来。今天,面对逆全球化、保护主义等思潮,越来越多国际人士认为,中国已成为全球发展的“稳定器”与“压舱石”,中国意味着确定性。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图源:新华社
这份确定性,藏在敞开的怀抱里——我们始终自信地邀请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伙伴;这份确定性,藏在务实的行动里——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分享减贫、基建等领域的发展经验,坚定扛起维护自由贸易、多边机制与经济全球化的大旗……
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越过长城,走向世界。”1987年,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中的这句话,恰似穿越时空的预言——
节日期间,青岛国庆景观全新亮相 摄影:梁超
今天,在北京亦庄,自动驾驶汽车往来穿梭;在浙江德清,采摘机器人手臂翻飞摘下西红柿;在重庆两江新区,微纳3D打印技术把器官“种”在芯片上……这些已落地的“科幻现实”,只是中国未来无限可能的缩影,生动诠释着“梦想照进现实”的力量。
而这份“无限可能”从未止于当下。嫦娥系列探测器总指挥叶培建说,未来中国,将在月球建立科考站,向火星和更遥远的星球探索;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未来中国,万物互联,6G投入使用,人工智能让人力更少、生产更先进。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曾经认为的“不可能”,正一个个被改写,更多的“新可能”正不断被创造。
时间的长河从不停歇。“开始”,是我们代代相传的奋斗接力,是刻在民族血脉里的拼搏不止。我们将继续坚定前行,迎接一个又一个“新开始”。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芝萌 王伟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