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85名“生态警长”守护生态画卷,近百支4000余人“生态义警”队伍开展群防群治,6个生态共治中心,15个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联合开展生态领域统一行动……近年来,湖州公安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创新探索生态警务机制,护航湖州绿色发展之路。
2185名“生态警长”守护生态画卷,近百支4000余人“生态义警”队伍开展群防群治,6个生态共治中心,15个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联合开展生态领域统一行动……近年来,湖州公安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创新探索生态警务机制,护航湖州绿色发展之路。
今天,就让我们用7个生态故事
了解湖州公安
在推进生态警务建设
护航绿色发展方面的特色做法
全国首个区县级生态治理中心
吴兴区生态共治中心
“野生动物包括哪些?”“网购鹦鹉违法吗?”“遇到受伤熊猫怎么办?”在生态义警“竹童”老师的生态直播间里,公众的生态疑惑得到专业解答,这正是吴兴区生态治理中心创新宣教的一个缩影。吴兴区生态治理中心(生态警务联勤共治中心)是全国首个区县级生态治理中心,中心实行“1+6+X”运行模式,集中处理全区生态治理业务。
中心整合多部门力量,构建“一体联动、攥指成拳”的执法新格局,实现数据实时汇聚与动态研判,建立健全“发现—研判—处置—反馈”闭环管理机制,构建“人防+技防”立体化监管体系,有力提升生态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效率。截至目前,中心已累计归集流转生态类线索398件,协同处置问题329起;破获生态类刑事案件1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7名。
“生态+文遗+警务”守护更高效
南浔生态共治中心
“河水清了,鸟也多了,住在河边越来越舒心!” 沿河住户林大姐向南浔区公安分局南浔派出所生态警长陆志强感慨道,此时,陆志强正带着由民警、渔政、环保专家组成的巡河队记录着水质数据。当巡逻轨迹在APP地图上连成生态防线,当水质数据曲线逐月攀升,“生态卫士”的每一条记录都在为绿水青山添加时代注脚。
“这张图涵盖水、土、气、林等八大类要素,汇聚1.2万余条数据,为动态监测、分析研判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走进南浔生态共治中心,大屏幕上“生态要素一张图”实时显示南浔区各乡镇的生态环境数据、重点区域监控画面和执法动态。
中心围绕菱湖渔业、和孚桑基鱼塘系统、京杭大运河保护设立三个特色阵地,迭代全区41个生态联勤共治工作站,形成“1+3+41”的架构体系。截至目前,生态类线索累计发起协同326起,处置效率提升55%;破获生态类刑事案件1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4人;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42次,辐射群众10万余人。
“莫干云上”让景“警”更相融
德清县生态共治中心
“陈警官,我家民宿后面发现一只受伤的猫头鹰,你能过来看看吗?”“叮咚”一声,德清县公安局生态警长陈杰的手机“莫干云上警务室”平台上跳出消息,看到消息后,陈杰立马赶到民宿,将受伤的猫头鹰带回所内,同时联系野生动物救助站工作人员,快速让猫头鹰得到更加专业的救护。这样类似的保护生态案例,时刻发生在青山翠绿的秀美莫干山,这都得益于德清县生态共治中心的建立。
中心深度融合“生态警长”机制的巡查发现体系,将生态警长与生态义警队伍纳入日常巡查网络。在执法层面,中心推动实现信息全量汇聚、线索全量推送、研判全量溯源,强化跨部门联合执法合力。截至目前,中心将全县52名生态警长与14支生态义警队伍纳入日常巡查网络,累计开展巡查1000余次;累计归集线索354条、溯源成功258条,通过城警一体六联机制,办理案件183起。
打造全市首个全域生态派出所
长兴县生态共治中心
“这是我绘制的全要素生态地图,我用脚步丈量水口、用行动保护生态,为水口全域生态打牢坚实的基础底座。”生态警务集中宣防活动上,长兴县公安局生态警长沈建华倡议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到生态保护事业中来。走进长兴县生态共治中心,一幅“党政统领、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生态治理画卷徐徐展开。
中心与县社会治理中心“双中心同址运行”,依托“县—乡镇—村—网格”四级体系,构建以“生态警长+网格员+生态义警”的生态治理闭环网络。截至目前,指挥调度区的隐患主动发现率达85%;情报研判区协助侦破20起生态案,溯源成功率提升13%;快检区10分钟出检测结果,已提供60批次便民检测,群众好评率超98%。
同时,中心专门设立了人才培训室,每月举办“生态警务学堂”,通过入驻部门的专家人才,以生态治理专业授课、生态治理经验培训等方式,实现专业普及提升。
"两山"理念诞生地的生态答卷
安吉县生态共治中心
“原来生态共治中心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7月的安吉,用一场“阳光下的守护”直播活动,获得全网围观与热评,网友们通过生态警长的介绍,直观感受到了安吉公安在践行“两山”理念,创新“生态警务”“共治警务”等方面的工作成效。走进安吉县生态共治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县各环境监测点的数据、指标,这里也被称为安吉生态治理的“智慧大脑”和“指挥中枢”。
该中心是集多部门于一体的生态治理联合共治体,着力解决生态治理领域问题线索起底难、部门多跨协同难、举报线索溯源难、基层力量支撑难的“四难”问题,且实行定期报告、定项督办、定题建议的“三定法”工作法,形成专项报告8期,实现从解决“一件事”上升到办好“一类事”。
截至目前,中心将分散在生态环境、林业、公安等多个部门的10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汇聚5.2亿条生态数据;出台《跨部门联动执法规范》,整合联合检查清单53项、联合执法清单24项,行政案件平均办理时长缩短近30日;开通“民送我检”快检服务,年检测能力达2.1万批次;常态化组织生态警长、生态义警开展培训40余场次,覆盖人员1300余人次。
环太湖区域首个生态共治中心
南太湖生态治理中心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句传唱多年的民谣,如今正通过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治理焕发新的生机。坐落于南太湖渔人码头的南太湖生态治理中心暨生态警务联勤共治中心是环太湖区域首个生态共治中心。
中心通过整合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四地公安水警,联动太湖渔政和市、区两级相关职能部门,对太湖、苕溪水域生态问题开展综合治理。中心成立以来,共组建了557人的“南太湖卫士”义警队伍,涵盖热心群众、企业主、公益组织等7支分队;累计研判线索101起,开展联合执法23次,其中非法捕捞案件协同发起率达96%、溯源成功率80%,列全市第一。
△民辅警与海事部门救助群众(点击图片,跳转链接)
今年7月,受台风“韦帕”影响,太湖上一艘货船突发险情。湖州南太湖新区公安分局滨湖派出所通过“南太湖生态联勤共治平台”迅速联动江浙两地海事部门,仅用1小时就完成人员转移和船舶抢险。“这个‘生态大脑’实现了指令秒级传达、资源实时共享,让跨区域救援更高效。”事后,参与救援的民警杨亦肖说。
千载溇港,守护生态无省界
织里环太湖毗邻区生态共治基地
不久前,织里公安分局生态警长徐建根在日常走访中,发现有商贩卖的鱼“很野”,得知这一线索后,徐建根立即与苏州市公安局吴江区分局七都派出所民警顾春江碰头讨论,经分析研判后,发现有一伙涉案嫌疑人趁着夜色开着橡皮艇到太湖中间进行非法捕捞。随后,两地警方交换信息后确定了这伙涉案嫌疑人的作案规律,最终一举打掉了这个团伙,现场缴获了360余斤渔获,有力震慑了涉渔违法犯罪行为。
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是长三角首个跨省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今年迭代升级为织里环太湖毗邻区生态共治基地。基地创新推出“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做到“要素一屏管控、风险一网感知、联勤一键响应、执法一链贯通”。2025年以来,基地累计开展跨部门联合行动23次,出动执法人员320人次,成功侦破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
接下来,湖州公安将
深入推进生态警务建设
持续擦亮
“在湖州看见美丽警队”金名片
来源:湖州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