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9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刘阿姨今年68岁,前段时间在小区体检中心复查时,医生突然提醒她:“您这半年体重掉了将近9斤,得警惕癌症风险。”
刘阿姨一听吓了一跳。她本以为瘦点是好事,毕竟年纪大了,不少人都说“老了就该瘦一点,减轻心脏负担”。可没想到,医生却说她这么瘦反而可能是健康的“红灯”。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3岁以后,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下降超过10%,死亡风险和癌症发生率都有明显上升趋势。
那么,为何老年人突然变瘦不是“健康的象征”,而可能是“疾病的信号”?背后的科学原理又是什么?
在年轻人眼里,瘦意味着身材好、代谢快,一般代表“健康”。可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变瘦”这件事,要反着看。因为老年人变瘦,往往不是因为脂肪减少,而是肌肉在大量流失。
营养学会在《老年人膳食指南》中指出,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3存在肌少症。肌肉减少,不仅会导致体重下降,还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走路脚软、容易摔倒、免疫力下降、伤口恢复慢……更严重时,甚至会诱发癌症恶病质,加速疾病进程。
2023年发表于《柳叶刀·健康长寿》的一项研究,追踪了3万多名老年人长达12年。结果发现:
63岁之后,如果体重在1年内下降超过10%,其癌症发生率比体重稳定者高出约23%。
不仅如此,这类人群的总死亡风险也上升了15%以上,尤其以消化系统肿瘤最为明显。这项研究排除了饮食、运动、基础病等因素干扰,结果依然显著。这说明,对老年人而言,体重的非主动性下降,往往是身体潜在疾病发出的“求救信号”。
如果家里老人突然变瘦,尤其是在没有刻意节食、运动的前提下,一定要当心以下几种疾病:
1.消化系统肿瘤
如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常以“体重下降、食欲变差”为早期信号。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疼痛,却会在短时间内体重骤减。
2.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会导致基础代谢率升高,即使吃得多,也容易体重下降,同时伴有心悸、手抖、出汗增多等表现。
3.糖尿病
特别是2型糖尿病中后期,胰岛功能逐渐衰退,血糖失控时,身体会分解脂肪和肌肉供能,导致明显消瘦,甚至出现糖尿病酮症等危急情况。
4.抑郁症或老年痴呆
精神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不少老年抑郁症患者首发症状就是体重下降、食欲下降。而早期阿尔茨海默病,也可能以行为淡漠、进食减少为表现。
老年人瘦得快,最先流失的不是脂肪,而是支撑身体的肌肉。
肌少症不仅影响行动能力,更会削弱免疫系统,增加住院率和感染风险。研究显示,肌少症老人住院后死亡率是普通老人的2倍以上。
而且,肌肉减少还会引发基础代谢率下降,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陷入“越瘦越虚”的恶性循环。
很多老人怕胖不敢吃、怕累不运动,结果越过越虚。其实,老年人不是越轻越好,而是要“有点肉、有点劲”才更安全。
1.吃够蛋白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60岁以上人群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0~1.2克蛋白质。简单说,一个60公斤的老人,每天要吃大约60~70克蛋白质,相当于1个鸡蛋+1杯牛奶+1块豆腐+1两肉类。
2.练一点力量
别只散步、跳广场舞了,适当做些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深蹲)才能保住肌肉。医院老年医学科专家建议: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每次不低于30分钟,能有效预防肌少症。
3.定期监测体重与肌量
建议每月监测一次体重,并结合体成分分析仪检测骨骼肌含量。如发现体重下降超过3%,应尽快就医排查。
在老年健康这件事上,“瘦”不一定是好事。体重下降,尤其是非主动性的快速变瘦,是身体在敲警钟。家中老人若短期内突然瘦了,请不要简单归结为“吃得少”或“年纪大了”。更应该查清楚背后的原因,别让隐匿的疾病悄然发展。老年健康的关键,不在于“瘦”,而在于“稳”。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营养学会
[2] 《柳叶刀·健康长寿(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2023
[3]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年健康核心信息》发布会通报. 2022
[4]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老年医学科专家访谈. 健康时报. 2024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师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