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起,田埂上的新规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1 08:09 1

摘要:清晨的阳光刚漫过田埂,就听见村口大槐树下炸开了锅——张叔举着手机喊“新规矩落地了”,一群人围着他凑看屏幕,话题绕着“永久基本农田”打转,连路过的王婶都停下手里的菜篮子,追问“咱自家那三分地算不算数”。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田埂,就听见村口大槐树下炸开了锅——张叔举着手机喊“新规矩落地了”,一群人围着他凑看屏幕,话题绕着“永久基本农田”打转,连路过的王婶都停下手里的菜篮子,追问“咱自家那三分地算不算数”。

我扒拉两口粥也凑过去,听着七嘴八舌的议论,倒想起上周特意在“国土一张图”小程序上查过家里的地,界面上明晃晃标着“永久基本农田”,当时还没太当回事,如今倒成了邻里间最实在的谈资。

晌午帮父亲去田头查看灌溉渠,远远就看见那块蓝底白字的标识牌立在田埂显眼处,上面印着地块编号和“严禁擅自改变用途”的字样,风一吹,牌子边角轻轻晃,倒比从前的“保护耕地”标语多了几分严肃。

父亲蹲在渠边扒拉泥土,念叨着“这土厚、能浇上水,难怪划成了基本农田”,又忽然抬头问我:“听说以后不能随便种果树了?那隔壁李哥前年栽的樱桃树咋办?”我想起新规里说的“六类红线”,其中就有“改种果树”这一条,只好解释“得按规定来,不然可能要罚款”,父亲叹了口气,说“也是,粮食地就得种粮食,不然以后吃啥”。

午后村里的广播响了,村支书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解读新规,从“怎么查自家地性质”讲到“违规后果”。

反复强调“100㎡以下建房找村里批,涉及基本农田得省里批,还得1:1补地”,末了又提醒“征地补偿比以前高50%,不满意能协调、能举报”。

广播声飘在麦浪上,路过的村民有的停下脚步认真听,有的互相讨论“以后搞养殖得先问清楚”,连平时爱开玩笑的刘叔都收起了嬉皮笑脸,说“卫星、无人机盯着呢,可不敢再打擦边球了”。

傍晚坐在院子里刷手机,看到农视网的文章里写“永久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忽然觉得很贴切。

这片祖辈耕种的土地,从来都不只是“收成”的代名词,是父亲晨出晚归的脚印,是我童年追着蝴蝶跑过的田埂,更是一家人心里的“定心丸”。

以前总觉得“保护耕地”是句遥远的口号,如今新规落地,才明白这“不能调整、不能占用”的刚性要求,不是“限制”,而是给土地上了道“护身符”。

就像父亲说的,守住这片能长庄稼的好地,就是守住了咱农民的根,也守住了子孙后代的饭碗。

睡前又点开“国土调查云”确认了一遍家里的地块信息,截图存在相册里。

窗外的月光洒在院角的菜地里,青菜叶上的露珠闪着光,忽然想起村支书广播里说的“历史违建2020年7月后建的一律拆”,明天得提醒隔壁二叔,他家去年在田边搭的临时棚,该趁早按规定处理了。

这场关于土地的变革,就像今晚的月光,悄无声息却照亮了每一寸田埂,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跟着规矩走,让这片土地在新时代里,依旧能长出沉甸甸的希望。

来源:老陈讲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