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平广记_179_卷三十三·神仙三十三_2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1 04:10 1

摘要:开元中,徵至,止开元观(唐代官方道教建筑,开元年间全国州郡普设开元观),恩渥[ēn wò](谓帝王给予的恩泽。“恩”指的是恩情、恩德;“渥”在古汉语中有沾湿、沾润之意,后引申为浓、厚)愈厚。时又有邢和璞、罗公远、叶法善、吴筠、尹愔(《卷二十六·神仙二十六》记为

申元之,不知何许人也。游历名山,博采方术,有修真度世之志。

申元之,不知是何处人。他游历各地名山,广泛学习道家方术,怀有修行悟道、超度世人的志向。

开元中,徵至,止开元观(唐代官方道教建筑,开元年间全国州郡普设开元观),恩渥[ēn wò](谓帝王给予的恩泽。“恩”指的是恩情、恩德;“渥”在古汉语中有沾湿、沾润之意,后引申为浓、厚)愈厚。时又有邢和璞、罗公远、叶法善、吴筠、尹愔(《卷二十六·神仙二十六》记为叶法善的弟子。《唐书》尹愔,秦州天水,又博学,尤通老子书,初为道士,宗尚言,有荐愔者,召对,喜甚,厚礼之,拜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兼修国史,固辞不起,有诏以道士服视事,乃就职,専领集贤史馆图书,开元末卒。王维《和尹谏议史馆山池》云馆接天居,霓裳侍玉除。春池百子外,芳树万年余。洞有仙人篆,山藏太史书。君恩深汉帝,且莫上空虚。尹谏议既是)、何思达、(明抄本“达”作“远”,)(何思远可能性较大,作指趣二卷,,玄示八卷)史崇、尹崇(一行禅师向尹崇借西汉哲学家扬雄所著《太玄经》,过了几天把书还给尹崇了。还书时,尹崇说:“这本书深奥难明,我研究了很多年,都还没有读明白。你可以再研究研究,不必急着还书。”一行禅师回答说:“我已经彻底弄明白了。”于是拿出自己读完书后的心得之作——《太衍玄图》及《义诀》一卷,给尹崇看。尹崇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你真是当代的颜回。”旧唐书“一行诣崇,借扬雄《太玄经》,将归读之。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指稍深,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崇大惊,因与一行谈其奥赜,甚嗟伏之。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一行由是大知名。”)、秘希言,佐佑玄风,翼戴圣主。清净无为之教,昭灼(鲜明耀眼,光辉照耀。)万寯[jùn](同“隽"[jùn]、“俊”。万俊,指天下所有的贤才、精英人士。)(道家)清静无为的教义,光辉显赫,照耀着天下所有的贤能之士(即被所有精英所推崇和信奉)。)。虽汉武、无魏(应该是 “元魏”。“元魏”即“北魏”: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386-534年)由鲜卑拓跋部建立,拓跋氏后来在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为“元”氏。因此,后世史家常用“元魏”来指代北魏,以区别于三国时期的曹魏。北魏太武帝时期(424-452年)奉寇谦之为天师,确立道教为国教,开创道教官方化先河,但持续时间较短。)之崇道,未足比方也。

唐玄宗开元年间,应朝廷征召来到长安,居住于开元观,所受的恩宠礼遇日益深厚。当时还有邢和璞、罗公远、叶法善、吴筠、尹愔、何思达(明抄本作“何思远”)、史崇、尹崇、秘希言等道家高人,共同辅佐弘扬玄学道教,拥戴圣明君主。道家主张的清静无为教义,在此时期光耀天下。即便是汉武帝、北魏时期(对道教)的尊崇程度,也不足以与开元盛世的崇道景象相比。

帝游温泉,幸东洛,元之常扈从焉。时善谭(同谈)玄虚之旨,或留连论道,动移晷[guǐ](古代通过日晷测量时间,"移晷"指日影移动,喻时间流逝)。惟贵妃与赵云容宫嫔三五人,同侍宸御("宸"指北极星所在,引申为帝王居所;"御"指皇帝。),得聆其事。

唐玄宗巡游温泉宫,驾临东都洛阳时,申元之经常作为随从扈驾。当时申元之擅长阐述道家玄妙虚无的宗旨,有时与皇帝深入探讨道法,往往一谈就是几个时辰(移动日影刻度的时间)。只有杨贵妃和赵云容等三五名嫔妃,能一同侍奉在皇帝身边,得以听闻这些论道的内容。

命赵云容侍茶药。元之愍其恭恪[gōng kè](恭敬谨慎。,“恭”有肃敬、谦逊有礼貌之意,如常见的“恭敬”“恭谨”等词;“恪”本义为谨慎、恭敬,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愙,敬也。从心,客声”)。乘间乞药,少希延生。

(皇帝)特命嫔妃赵云容负责侍奉(申元之)茶水和丹药。申元之怜悯她恭敬勤恳的态度,便趁机会向皇帝为她求得灵丹,希望能稍稍延长她的寿命。

元之曰:“我无所惜,但尔不久处世耳。”

申元之说:“我并非吝惜丹药,只是你不久于人世了。”

恳拜乞之不已,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侍奉大仙,不得度世,如索手出于宝窟也。惟天师哀之。”

赵云容不停地恳切跪拜乞求,说道:“早晨听闻大道,晚上死去也值得了;何况我曾侍奉过大仙,若不能超度成仙,就如同空手走出宝山一样。恳请天师垂怜。”

元之念其志切,与绛雪丹一粒。曰:“汝服此丹,死必不坏。可大其棺,广其穴,含以真玉,疏而有风,魂不荡散,魄不清坏,百年后还得复生。此太阴炼形之道(道教尸解术之一,谓“肉身死后通过地下阴气淬炼形体”),即为地仙。复百年,迁居洞天矣。”

申元之被她迫切的诚心打动,便给了她一粒绛雪丹,说道:“你服下这粒仙丹,死后身体必不会腐朽。需准备宽大的棺木,挖掘宽阔的墓穴,口中含放真玉,墓穴要通风。如此魂魄不会飘散,躯体不会溃烂,百年之后便可重生。这是太阴炼形之法,重生后即为地仙。再过百年,便可迁居洞天福地了。”

云容从幸东都,病于兰昌宫,贵妃怜之,因以此事白于贵妃。及卒后,宦者徐玄造如其所请而瘗[yì]之。元和末(元和(806年-820年)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李纯在位时,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百年矣,容果再生。元之尚来往人间,自号田先生。识者云:“元之魏时人,已数百岁矣。”(出《仙传拾遗》)

后来赵云容随驾至东都洛阳,在兰昌宫病重。贵妃怜惜她,赵云容便将此事禀告贵妃。她去世后,宦官徐玄造按照她的嘱托安葬了她。到唐宪宗元和末年(距今正好百年),赵云容果然复活。而申元之仍游历人间,自号“田先生”。有知情者说:“申元之是北魏时人,至今已数百岁了。”

申元之其人,见于元代学者赵道一编撰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他行踪隐秘无常,常自称"田先生"。据传他是魏晋时期的人物,游历各方名山,广博采信道家方术,掌握了通过内在修炼超脱尘世的秘法。唐玄宗开元年间,被征召至长安开元观,与当时著名道士罗公远、叶法善等人同为宫廷中的道友。这位申天师还与杨贵妃、宫女赵云容等宫廷女性交往甚密。

另有传说提及,他曾在中秋之夜施展法术,携唐玄宗与鸿都道士同游月宫,唐玄宗依据月宫听闻的仙乐,回来后创作了千古名曲《霓裳羽衣曲》,前文《太平广记·卷二十六·神仙二十六 叶法善》中有寥寥数语“又尝因八月望夜,师与玄宗游月宫,聆月中天乐。问其曲名,曰:“《紫云曲》。”玄宗素晓音律,默记其声,归传其音。名之曰《霓裳羽衣》。”不知这里的鸿都道士究竟究竟指何人。

唐王游月

《龙城录》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过一大门在玉光中飞浮,宫殿往来无定,寒气逼人,露濡衣袖皆湿。顷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其守门兵卫甚严,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时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天师引上皇起跃,身如在烟雾中,下视玉城崔巍,但闻清香霭郁,下若万里琉璃之田。其间见有仙人道人,乘云驾鹤,往来若游戏。少焉步向前,觉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极寒不可进。下见有素娥十余人,皆皓衣乘白鸾,往来笑舞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乐音嘈杂,亦甚清丽。上皇素解音律,熟览而意已传。顷天师亟欲归,三人下若旋风,忽悟若醉中梦回尔。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师但笑谢不允。上皇因想素娥风中飞舞袖被,编律成音,制《霓裳羽衣舞曲》。自古洎今,清丽无复加于是矣。

据《龙城录》记载:开元六年(718年)中秋之夜,唐玄宗与申天师、鸿都客道士一同赏月。申天师施展法术,三人共同腾云遨游月宫。经过一座巍峨的玉光之门,但见宫殿在云间浮动飘移,寒气沁骨,露水沾湿了衣袖。不久出现一座宏伟宫府,门匾题着"广寒清虚之府",守门卫兵戒备森严,刀剑寒光凛冽如冰雪。三人在宫门前驻足,未能入内。申天师引领玄宗腾跃而起,如置身云雾之中,俯视下方玉砌城阙巍峨耸立,只闻浓郁清香弥漫天际,脚下犹如万里琉璃铺就的田野。其间可见仙人与道士乘云驾鹤,往来嬉游如履平地。稍前行进,但觉翠色寒光交相辉映令人目眩,严寒彻骨难以深入。低头望见十余名白衣嫦娥,乘着白鸾在广陵大桂树下嬉笑起舞。又闻乐声纷杂传来,清越悠扬异常美妙。玄宗素通音律,默记曲调心领神会。片刻后天师催促归去,三人如旋风般降落,恍如醉中梦醒。次日玄宗想再游月宫,天师笑而婉拒。玄宗回忆素娥在风中飞舞的霓裳仙姿,将所得曲调编创成律,遂作《霓裳羽衣舞曲》。自古至今,尚无任何曲乐能超越其清丽绝尘之境。

新唐书中记载了一位申泰芝的高道,常被认为和申元之是同一人:

申泰芝,字广祥,唐朝洛阳人。母杨氏梦吞芝而孕,故而名之。与玄宗同生日。历览胜地,后往邵陵佘湖山修炼,开元中召至京,赐号大国师,住玄真观,常从帝游。

据《云阜山申仙翁传》记载,申泰芝(仙翁)自幼聪敏好学,精通儒家六经,擅长诗文创作却厌弃世俗事务。恪守戒律远离色欲,断绝荤腥饮食。阅读道教玄学经典时,具有过目不忘的领悟力。父亲去世后云游至南岳衡山,遇九天真人传授《金丹火龙大成旨要》秘法,遂进入莲荷山搭建草庵、设立丹灶,采集药材,依法修炼。丹成之日顿悟大道,声名传至京师。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下诏征其入京,尊称为"仙翁",赐封"大国师"尊号,下旨命其住持元真观。此后自由出入宫廷,统领全国道教事务。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中秋夜,与叶静能天师(叶法善卒于开元八年(720年),不可能在739年出现。而叶静能为叶法善的叔祖,叶静能依附韦、武一党,死于玄宗发动的政变中,更不可能出现。此系宋代后传说将多位道士事迹糅合所致。)共同施展幻术辅佐玄宗神游月宫。天宝三年(744年)在宫中向杨贵妃传授道教秘法符箓。后上表请求归隐。天宝七年(748年)玄宗赐予法衣准其归山。

新唐书记载,唐肃宗乾元年间,发生大规模苗蛮之乱,申泰芝被肃宗任命为谏议大夫,率军平叛,在邵阳绥宁大破贼兵,平定叛乱,后来因卷入皇位斗争而被杀。

宋封为妙寂灵修真人。复封太阴妙灵神君。

申泰芝当年隐居修炼的佘湖山,就是如今湖南省邵东市佘田桥镇境内的那座佘湖山。此地风景极为秀美,现今已被开发成为旅游风景区。在他逝世之后,朝廷下令邵州(当时的州郡行政机构)为他修建纪念祠庙,并规定每年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为了便于官府和民众进行祭祀活动,这座庙宇被特意建造在州治(邵州的行政中心,今邵阳市)附近,被称为“佘湖庙”(或“佘湖庵”)。因此,这座靠近州治、建有庙宇的山便被称作“小佘湖山”,以区别于他最初修炼的、位于佘田桥的“大佘湖山”。

明车大任(著有《萤囊阁正续集》)诗云:“

佘山高百仞,翻爱雪晴时。佘湖山高耸入云,最令人喜爱的恰是雪后放晴的景色。

积素兼天远,凝晖映日奇;皑皑积雪与远天相连,一望无际;凝聚的雪光映照着冬日,景象瑰丽非凡。

千林频送色,万壑顿回姿。漫山遍野的树林不断呈现素雅雪色,所有沟壑瞬间都改变了平日姿态。

欲借阳春意,挥成郢客(“郢客”典出“郢中白雪”,代指品味高雅、技艺高超的诗人。战国楚宋玉的《答楚王问》,原文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这里描述了在楚国郢都,不同歌曲能应和的人数不同,《阳春白雪》这类高雅歌曲能跟着唱的人很少,体现出其高雅难和的特点。后来便以“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辞。真想借来阳春三月的盎然意趣,挥毫写出如同《阳春白雪》那般高雅的诗篇。”

尽管存在争议,但多数现代学者倾向于认为申泰芝与申元之应为同一人。理由主要包括:

申泰芝有“字元之”或“号元芝”的别称,这极易与“申元之”之名混淆。古籍在传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文字讹误(如“泰”与“太”、“之”与“芝”通用)

申姓非大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同时出现两位均被玄宗宠幸、且均称“天师”或“大国师”的申姓高道的可能性较小。二人事迹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虽分两传,但内容具有前后衔接性,且被《云阜山申仙翁传》等文献合并记述。

有关申泰芝的相关事迹,因申泰芝与申元之是否为同一人有争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新唐书》,本文不在赘述。

宋朝初年的景焕在《野人闲话》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蜀主(孟昶)升平尝理园苑,一日有青城山申天师入内,进花两粒,曰红栀子种。种之,不觉成树,其花斑红六出(六瓣),其香袭人。蜀主甚爱重之,或令图写于团扇,或绣入于衣服,或以绢素鹅毛,做作首饰,谓之红栀子花。

文中六瓣红栀子花为青城山所独有。景焕之后的宋人张唐英,也在《蜀梼杌》中记载,这种深得后蜀主孟昶喜欢的六出红栀子花,最早出于蜀地的东晋升平年间,和白栀子花开于夏天不同,红栀子在冬天开放,且清香如梅。

这位进宫献花的申天师,可能就是申元之。我们在唐明皇遨游月宫而得《霓裳羽衣舞》的传说中就见到过他的身影。如果他在孟蜀(孟昶(919年—965年))时还活着,已经好几百岁了。

申天师服气要诀

申天师服气要诀是吐纳练息类静功,至今仍有流传。

具体练法:半夜之后,五更已来,睡醒后,以水漱口,仰卧,伸手足,徐徐吐气10-20次。候内中谷气消尽,心静定后,即闭气,忘情,将心意放到脐下气海之中,寂然不动,咽气两三次便闭气,用意念引导向丹田中,渐觉气作声,待气行讫,即开口徐徐吐气。又闭口咽之。如是二三十次,皆依前法,觉气饱,即冥心忘情,清除思虑,久久习之,觉口中津液甘香,食即有味,是功法生效之象征。

凡练此功,先须忘身忘本,守元抱一,兀然久之,澄定而后行之,玄妙之要即在于此。

兰昌宫

兰昌宫,又被称为连昌宫或玉阳宫,多种称谓见于不同时期的诗文记载,是唐代规模最宏大的皇家行宫之一。其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另有一说为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宫殿位于河南府寿安县(其县城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的福昌村)以西十九里处,即现今宜阳县三乡镇境内——这里也是被誉为“诗鬼”的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故乡。

在隋唐时期,连接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的御用官道(又称“两京驿道”)沿线,除了分布着众多驿站,还坐落着不少寺庙、道观以及供帝王出行居住的行宫。其中规模最为庞大的行宫,当属位于陕西临潼的华清宫、位于河南宜阳的连昌宫(兰昌宫)以及同样在宜阳境内的兴泰宫。

兰昌宫位于两京古道中枢,福昌县(寿安县)地处洛阳西侧门户,是拱卫东都的战略要冲,行宫设立兼具休憩与军事镇守功能。

连昌宫的具体方位,宋代邵雍《故连昌宫》一诗写得明白:"洛水来西南,昌水来西北。二水合流处,宫墙有遗壁。行人徒想像,往事皆陈迹。空余女几山,正对三乡驿。"洛水从西南方向奔流而来,昌水(今连昌河)则从西北方向蜿蜒而至。在这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昔日连昌宫的宫墙还残留着断壁残垣。过往的行人只能凭借这些遗迹凭空想象当年的盛况,所有繁华往事都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如今,只剩下那座巍然屹立的女几山(又称化姑山、花果山),依然默默正对着三乡驿(唐代驿站名)

这首诗,把连昌宫所在的具体位置写得很清楚,即在洛水与昌水的合流处,也就是今天三乡镇的东柏坡村。从邵雍的诗来看,连昌宫到了宋代,已经仅余"遗壁",成了行人"徒想像" 的" 陈迹"。

但这里的确是个好地方,登高远眺,连昌宫所处的位置,正在洛水、昌水汇流处的三角洲上,地势平坦开阔,周围还有桑竹之美。北有汉山、凤翼山,山上古柏苍然;南有女几山,山势巍峨,气象万千。

顺便说一下,诗中所提到的女几山,就是现今河南宜阳的花果山。由于山名以“女”字开头,便自然而然地与仙姑、仙女乃至世间美女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就有帝女姑瑶(化为此山)、酒妇(或仙姑)女几(在此得道)、烈女彭娥(在此遇难显灵)、孝女兰香(在此成仙)等传说。至于当地百姓口耳相传的虞美人(或指虞舜之妻)、舍身女等被长久纪念的女性神祇,更是数不胜数。因此,女几山堪称一座女仙聚居的道教圣山,其声名早在魏晋时期就已传遍天下了。

唐寅《女几山图》

其实,连昌宫在隋代便已存在,推测为隋炀帝所建。然而历史文献中并无隋炀帝亲临此宫的记载,反而清晰记录了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以及唐玄宗李隆基多次到此游憩的经历。

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连昌宫词》,是一首长篇叙事诗,生动记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游乐的盛况: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这描绘了连昌宫内茂密的竹林(因年久无人管理而丛生杂乱)以及墙头摇曳的桃花(花瓣随风簌簌飘落),虽暗示往昔绿化极佳,但更凸显了诗人眼中宫殿的荒凉破败。

"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通过一位当地老者的泣诉,回忆了他年少时因向宫廷进献食物而得入宫中的见闻:玄宗皇帝(上皇)与杨贵妃(太真)正并肩倚靠在望仙楼的栏杆处,整个宫殿上下满是珠翠闪耀的宫女,灯火辉煌照亮夜空,极尽奢华。

诗中更进一步细腻描绘了当时的宫廷行乐图:"初届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笛。"——此处记述了寒食节(冬至后第一百零六天,民间禁火冷食,店舍无烟)期间,宫中却依然绿树成荫。夜半时分弦乐高奏,著名乐师贺怀智的琵琶技压全场。宦官高力士高声传唤歌伎念奴(其时她正与少年同伴歇息),找到后连连催促,皇帝甚至特赦准予在街中点燃烛火(违反寒食禁火令)以便行乐。念奴睡眼惺忪地从红绡帐中起来,迅速整理发髻妆容,随后一声响彻云霄的歌声响起,邠王李承宁(二十五郎)随之吹笛应和。

唐玄宗与杨贵妃在连昌宫中通宵达旦地宴饮行乐,命琵琶圣手贺怀智现场演奏,又让高力士急寻著名歌女念奴前来献唱助兴,眼前尽是一片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的景象!

然而,乐极必然生悲。玄宗与贵妃这般纵情享乐,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巨大动乱——就在他巡幸连昌宫之后的第二年(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长驱直入,险些让他江山倾覆、性命不保。因此,这首诗的后半部分,便借老翁之口,沉痛地叙述了安禄山叛军攻破东都洛阳后,沿着洛阳—宜阳(连昌宫所在)—陕州的路线西进,直取长安的惨痛经历。这场战乱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

安史之乱后,连昌宫彻底沦为一片废墟。诗中写道,玄宗在战乱平定后再度途经连昌宫,所见景象凄惨无比:曾经安放的玉榻已然倾斜倒塌,精美的香案上竟长出了菌菇;而当年贵妃梳洗打扮的端正楼,如今珠帘翻转破败,早已人去楼空。玄宗目睹此情此景,不禁悲从中来,挥泪离去。自此,连昌宫便完全荒废,直至“夜夜狐狸上门屋”——成为了狐狸栖身的巢穴。这不仅是连昌宫的结局,更象征着盛唐时代的终结。

根据“云容从幸东都,病于兰昌宫”的记载,可以推断宫女张云容(即赵云容)的去世时间大约在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这是因为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再无东巡洛阳的可能,而张云容随驾东都并病逝于行宫的事件必然发生于此乱之前。

张云容究竟是何人?她原本是杨贵妃身边的一名侍女。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后,侍女张云容也随之赴死。然而不同的是,张云容在临终前服下了一粒名为“绛雪丹”的仙丹。这粒仙丹是一位名叫申天师(申元之)的道士所赠,他同时叮嘱她:死后需用大棺椁盛殓,安葬于洞穴相通的墓穴之中。待百年之后,若有活人与她发生肌肤之亲,张云容便能不仅重获新生,更能蜕变为地仙。她死后,家人依照申天师的嘱咐,将她葬于兰昌宫。

百年转瞬即逝。一位名叫薛昭的金陵人,在担任县尉时因一时意气用事,私自放走了一名囚犯,最终获罪被流放远方。流放途中经过三乡(今宜阳县三乡镇)时,薛昭趁夜色逃脱,藏匿于兰昌宫附近一座荒废的大殿旁。在这等荒凉幽僻之地,正是人鬼奇缘上演的绝佳舞台。果然,三位姿容绝世的女子翩然而至。“落难公子”薛昭顿时眼前一亮——皎洁月光之下,四周野花馥郁,这场相会自然别具浪漫情趣。互诉衷肠之后,薛昭方知乃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到了。这三位女子皆是杨贵妃生前的侍儿:一位是与他有夙缘的张云容,另两位是萧凤台与刘兰翘。她们都安葬于兰昌宫,在此等待他的到来已整整百年!

这段由“英雄救美”开启的奇缘缔结后,萧凤台与刘兰翘当即为一对新人操办了婚礼。虽无乐班助兴,但凤台与兰翘载歌载舞,将婚礼推向高潮。恩爱数日后,张云容对薛昭坦言:“我的肉身已然复苏,请开启棺木吧!”于是,薛昭便带着死而复生的张云容一同返回金陵故里,过上了琴瑟和鸣的幸福生活。

自古至今,人鬼之间的爱情故事总是洋溢着无尽的浪漫色彩!

此版本薛昭与张云容之故事后文《太平广记·卷六十九·女仙十四》将再次详细叙述。

此诗是"新乐府"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唐诗中的长诗名篇之一。

元稹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连昌宫内曾经遍植修竹,如今岁月久远无人打理,茂密的竹丛森然耸立,如同紧束的箭矢。

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宫墙之上还残留着繁盛的千叶桃花,微风拂过,红色的花瓣簌簌飘落,洒满一地。

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居住在宫旁的老翁向我泣诉往事,少年时曾因向宫中进献食品而得入禁苑。

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当年玄宗皇帝正驾临望仙楼,杨贵妃与他并肩倚靠着栏杆伫立。

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闪耀辉煌。最初“荧煌”主要用于形容自然景象中光线的明亮耀眼,如水面反光。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光彩明亮、耀眼夺目的人或事物。既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才华出众、光芒四射,例如“他的演讲荧煌夺目,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也能用于形容事物的光彩夺目、璀璨耀眼,像“这座城市的夜景真是荧煌夺目,美得令人陶醉” 。在日常表达里,也用于形容建筑物、灯光、珠宝等具有闪耀特质的事物,)照天地。楼阁上下满是珠翠环绕的宫娥,首饰旋转闪烁的光芒辉映天地,如同白昼。

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老翁)从宫中归来后,整个人如痴如梦,久久无法回神,哪里还能详尽地说尽宫中的所见所闻呢?

初过寒食(清明并不是单纯的清明节,而是联在一起的三天,分别叫“一百五”、寒食、清明,通俗地称作清明。老人们的说法是,从头年的冬至到“一百五”这天,正好是105天,所以叫做“一百五”,也就是一百单五的意思。俗语,“一百五,燕子来添土”。“一百五”这天燕子从南方归来,开始衔泥修补原来的巢窝。而人们则要为祖先修补“房子”。“一百五”的早上,男人们带着铁锨,到祖先的坟前添土。寒食节也叫大寒食,小寒食为寒食日的前一天或后一天。《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据历在清明前二日。广义注:禁火三日谓至后一百四日、五日、六日,乃知小寒食是六日,总在三日内,故云佳辰。次日清明,始有新火,故食犹寒;禁火则酒亦寒,故云强饮。诗意甚明。”)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那时正值冬至节过后第一百零六天(即寒食日),民间店舍皆按习俗禁绝烟火,一片冷清,唯独宫中树木依然青翠碧绿。

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夜半时分,明月高悬,弦乐之声骤然响起,著名乐师贺怀智弹奏的琵琶技艺超群,一出声便镇住了整个场子。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

念奴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篴(音dí,古同"笛"),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翻译:念奴,天宝年间著名倡伶,歌唱得很好。每年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吵闹,使音乐奏不下去。严安之、韦黄裳等人禁止不住。玄宗叫高力士在楼上高呼:"我要请念奴出来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笛了,你们能安静下来听吗?"大家才慢慢安静下来。),念奴潜伴诸郎宿。宦官高力士高声传唤着寻找歌伎念奴,原来念奴正偷偷陪伴着年轻的贵族子弟们歇息。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片刻之后找到了念奴,(宫中)又连连催促,皇帝还特地颁布敕令,准许在街巷中点燃烛火(为她照明引路)。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念奴睡眼惺忪,满眼娇慵地从红绡帐中醒来,抬手梳理了一下如云的发髻,迅速整理好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她一声歌起,宛如直飞九天(响彻云霄),邠[bīn]王李承宁(二十五郎)立刻以管乐相伴相和。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很快,整套的《凉州》大曲酣畅淋漓地奏毕,各种龟兹乐又紧接着轰轰烈烈、连续不断地演奏起来。

李谟(生卒年不详,方伎,唐朝宫廷梨园曲部演奏"法曲"的笛技大师,善吹笛,唐朝开元年间出名的神笛手。天宝元年,李白在任城时,李谟曾抱其满月的外孙至贺兰氏酒楼请李白为自己的孙子起名,李白为其起名为"许云封",云封成人后亦为宫廷笛手,安禄山叛乱后云封逃离长安,漂流南海40余里。约在贞元十六年左右,遇著名诗人韦应物,为其吹奏,遂再次被荐于梨园曲部。)[yè](以手轻按)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著名的笛手)李谟指按笛孔,紧靠着宫墙(偷听),将宫中新创的数支乐曲的曲调都偷偷记学了下来。

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次日天明,皇帝的仪仗车队从行宫出发,道路两旁有上万百姓歌舞欢送,堵塞了道路。

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文武百官的队列和仪仗,都要恭敬地避让玄宗的兄弟岐王李范和薛王李业(的车辆),而杨贵妃的诸位姐姐(韩国、虢国、秦国夫人)的车驾竞相奔驰,其奢华轻快仿佛要与春风争速。

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然而到了第二年(天宝十四载,755年)十月,东都洛阳便被叛军攻破,这条曾经皇帝专用的御道依然存在,却迎来了叛贼安禄山的铁蹄。

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叛军)驱赶逼迫百姓提供食宿补给,人们不敢有任何隐藏,千家万户默默无声,只能任凭泪水暗自滑落。

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等到长安、洛阳两京从叛军手中收复,战乱平定六七年之后,(我)再次回到这里,寻找当年在行宫附近的家舍。

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我找到故地,只见)昔日的庄园已被战火焚毁,只剩下一口枯井,而行宫的大门紧紧关闭,唯有周围的树木还依然如旧。

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从那以后(安史之乱后)又相传了六位皇帝,他们都再也不曾来过这座离宫,宫门因此长久紧闭。

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往来的年轻人谈论起长安的新事,都说新的玄武楼早已建成,而旧日的花萼相辉楼早已荒废。

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门开暂相逐。去年(我在此地时),恰好有官派的使者因为要砍伐宫中的竹子,偶然遇到了宫门开启,我便趁机跟随进去看了看。

荆榛[jīng zhēn](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栉比[zhì bǐ](像梳子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只见宫中荆棘丛生,密密麻麻地覆盖堵塞了池塘;狐狸野兔猖狂肆无忌惮,甚至顺着树木攀爬嬉戏。

舞榭欹倾[qī qīng](歪斜;歪倒。)基尚在,文窗窈窕((宫室、山水)幽深。)纱犹绿。当年歌舞的台榭已然倾斜倒塌,但台基还残留着;雕刻着花纹的华美窗棂虽已深幽寂静,窗纱却依然残留着一丝绿意。

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灰尘埋没了粉墙之上昔日宫女们装饰的花钿彩绘;乌鸦啄打着屋檐下的风筝(唐代建筑檐角悬挂的“铁马”风铃),发出如同珠玉破碎般的清脆声响。

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玄宗皇帝当年特别偏爱台阶旁生长的花朵,如今那御榻依旧横在阶前,却已倾斜破败。

蛇出燕巢盘斗栱,菌生香案正当衙。毒蛇从燕子的巢穴中爬出,盘绕在雕花的斗拱之上;霉菌滋生,蔓延在那原本应朝向正门、摆放香案的庄严之地。

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与寝殿相连的端正楼上,昔日杨贵妃曾在此梳妆打扮。

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如今,晨光尚未出现,帘幕的影子一片漆黑,那珊瑚制成的帘钩,至今还反挂在那里。

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老翁)指着这些景象向旁人诉说,因而悲痛大哭,退出宫门之后,眼泪依然接连不断地流淌。

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自从这次之后,宫门又重新关闭,从此夜夜只有狐狸出没,成为它们栖身的巢穴。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我听了老翁的这番叙述,从心底感到悲痛,(不禁追问)这太平盛世是由谁缔造,而战乱又是由谁引来?

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老翁说,我一个乡野老农哪里懂得分辨这些,只能把耳闻目睹的事情为您说一说。

姚崇宋璟[jǐng](玉的光彩。)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开元时)姚崇、宋璟担任宰相(相公),他们劝谏玄宗皇帝(上皇)时言辞恳切、据理力争。

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他们辅佐天子,调理阴阳(使天下顺遂),使得五谷丰登;协调中外关系,使得天下没有战事。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地方上的长官清廉公正,太守贤明能干,听说这些都是由姚崇宋璟等宰相精心选拔任用的。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开元盛世末年,姚崇、宋璟等贤相相继去世,朝廷大政便渐渐由杨贵妃及其外戚把持。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安禄山被当作养儿收养在宫中,自由出入禁闱;虢国夫人(杨贵妃姐姐)府邸门前权贵奔走,喧闹如同市场。

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那些弄权的宰相名字已记不真切,依稀只记得姓杨(国忠)和李(林甫)。朝廷的谋略决策被彻底颠倒,致使四海动荡不安,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chuāng wěi](疮疡;伤痕。 指生疮疡。 民生凋敝困苦;凋敝困苦的景象。 指灾苦之民。 祸害)这五十年来(从天宝末至元和年间)留下的创伤,至今仍如疮疤般未曾愈合。

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当今天子(唐宪宗)神圣英明,丞相(如裴度)贤能睿智,讨平的诏书刚下不久,吴蜀(西川刘辟、浙西李锜)的叛乱就已平定。

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朝廷官军又刚刚攻克了淮西的逆贼(吴元济),此贼被铲除,天下重归安宁。

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我们这些百姓)年年都在行宫前的御道上耕种,今年(因为天下太平,盼望皇帝东巡)再也不让子孙们去耕种了。

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谋休用兵。老翁我这份心意,是深切地盼望皇上能再次临幸此地啊,

此诗创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亦有观点认为是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此时,元稹于通州(州治位于今四川达州)担任司马之职。

自安史之乱以来,李唐王朝藩镇割据之势愈演愈烈,外族侵扰频繁不断,宦官专权横行无忌,王朝迅速由鼎盛走向衰落。至唐宪宗时期,朝廷大力改革朝政,呈现出些许中兴之气象。元和十二年冬(817年十一月),朝廷成功平定淮西吴元济之乱,国内局势暂归安定。这场胜利极大地振奋了举国上下的士气,令士人们看到了王朝复兴的曙光。

诗人身处这一时代,且对宫廷生活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自被贬至下层后,他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社会生活,汲取了民间传闻,思想感情亦发生了一些转变。于是,便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来源:正直橘子Bk4R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