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少有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像石涛一样,可以根据他一生走过的种,经过的地方,来明确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分期研究的。但石涛可以。
很少有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像石涛一样,可以根据他一生走过的种,经过的地方,来明确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分期研究的。但石涛可以。
结合石涛(1642-1707)的生平经历、思想转变和艺术风格的演变,我们可以对他的艺术成长历程进行一次科学、系统的分期。
这种分期不仅基于时间顺序,更关键的是着眼于其艺术内核的质变。
石涛的艺术生涯,是一部从“遗民悲愤”到“我自用我法”的个体精神觉醒史。以下是对其艺术历程的四个核心分期:
一:早期奠基与遗民情怀期(约1642-1666年,武昌出家至宣城之前)**
出身明宗室,国破家亡,幼年被迫出家为僧,以避政治迫害。早期游历于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学习文化典籍和佛学。此时的石涛,内心充满了国仇家恨与身份认同的迷茫,艺术上处于广泛学习和吸收传统的阶段。
艺术特征与分析:
技法学习:主要临摹学习五代、北宋及元代大师的笔法,如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倪瓒的疏简风格等。笔墨相对工整、严谨,尚未形成个人强烈面貌。
题材与情感:题材多山水,意境多萧瑟、清冷,流露出一种少年老成的孤寂感和遗民情绪。画中常有一种“不得已”的压抑。
代表作:《山水图册》等早期作品,显示了他扎实的传统功底,但个人风格不明显。
分期核心:这是艺术上的“吸收与储备期”,情感基调是“遗民的悲愤与彷徨”。
二:宣城时期——风格探索与“我”的觉醒期(约1666-1680年,旅居宣城)
生命历程背景:
定居安徽宣城,与诗人梅清等交往密切,并多次游览黄山。 “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艺术个性。 在此,他开始从单纯摹古转向“师法造化”,艺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艺术特征与分析:
1.师法自然:黄山之行成为其艺术转折的关键。他的构图开始变得新奇、大胆,善于表现山川的动感和生命力,笔墨变得更为灵动、恣肆。
2.风格形成:在吸收黄山自然之趣的基础上,融合个人感受,形成了秀润、疏朗中见奇崛的早期个人风格。与梅清的艺术交流也使其风格中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3. 思想萌芽:开始对当时画坛一味摹古的“南北宗”论调产生质疑,萌生了“借古以开今”的思想。
4.代表作:《黄山八胜图册》等。此时期的作品,已能清晰看到“石涛”的影子。
分期核心:这是从“师古人”到“师造化”的转型期,是“自我”在艺术中的初步觉醒与确认。
三:南京与北京时期——技法成熟与思想碰撞期(约1680-1692年)**
生命历程背景:
移居南京,名望日隆,与上层文人、官员交往。1684年和1689年,康熙皇帝南巡至南京,石涛两次接驾,并创作《海晏河清图》颂圣。此事反映了他内心对“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曾一度燃起对世俗功名的渴望。
为寻求机遇,北上北京居留三年,与正统派画家王原祁等交流,但艺术理念格格不入,最终失意南归。
艺术特征与分析:
1.技法集大成:此时期技法全面成熟,无论细笔工谨还是泼墨大写意,都能驾驭自如。构图更加复杂多变,笔墨语言愈发丰富。
2.风格多样化:受北方环境和京派画风影响,部分作品构图饱满,笔墨苍劲,与南方时期的秀润有所不同,显示出其强大的适应和融合能力。
3.思想深化:北京的挫折让他彻底看清了宫廷和正统画派的保守,促使他更坚定地反思和批判摹古风气,其“自我派”的艺术主张在此阶段得到深化和巩固。
4.代表作:《搜尽奇峰打草稿》(1691年)是其艺术宣言式的巨作,表明了他“师法自然”而非“师法古人”的坚定立场。
分期核心:这是艺术上的“成熟与检验期”,通过与主流社会的碰撞,最终完成了从“困惑与尝试”到“坚定与超越”的思想蜕变。
四:晚年扬州时期——艺术哲学的升华与“一画”论的实践期(约1692-1707年,定居扬州)
生命历程背景:
南归后定居扬州,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心境趋于平静和超脱。
晚年思想融合了儒、释、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哲学体系,并撰写了著名的绘画理论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
艺术特征与分析:
1.“一画论”的实践:其艺术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国。笔墨纵横排奡,不拘一格,将山水、花卉、人物等各种题材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画看似无法,实则至法,是其“一画论”——即宇宙万物生成与绘画本源同一的哲学思想的完美体现。
2.笔墨的极致:笔墨运用出神入化,干湿浓淡、泼破积渍,信手拈来。画面充满了磅礴的生机和强烈的运动感,形式感极强。
3.强烈的个性与革新精神:他的花鸟画,尤其是大写意荷花,笔墨奔放,构图奇险,对后世扬州画派(如“扬州八怪”)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4. 代表作:《荷花图》、《余杭看山图》、《泼墨山水卷》以及《苦瓜和尚画语录》。
分期核心:这是艺术的“化境期”和“总结期”。艺术、人生与哲学三者合一,确立了其作为中国画史上最伟大革新者之一的地位。
石涛的艺术成长历程,是一个典型的从“依存”(传统与时代)到 “独立”(自我觉醒),最终达到“超越”(创立新法度)的过程。
石涛的路,是一个画痴的成长和成功之路,他一生无时无刻不在跋涉,探索,求新,求变,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他的分期清晰地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如何将个人的生命困境、地理迁徙和思想搏斗,最终全部转化为独一无二、璀璨夺目的艺术成就。
他的道路,完美诠释了其名言:
我自用我法。
搜尽奇峰打草稿。
来源:闲潭落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