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太极宫的某个角落里,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将正在和几个年轻将领闲聊。这位老将身材魁梧,虽然年过六旬,但眼神依然炯炯有神。
参考来源:《旧唐书·程知节传》、《新唐书·程知节传》、《程知节墓志铭》、《资治通鉴》等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贞观十七年的长安城,春风和煦,柳絮飞舞。
在太极宫的某个角落里,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将正在和几个年轻将领闲聊。这位老将身材魁梧,虽然年过六旬,但眼神依然炯炯有神。
"程伯伯,听说您年轻时很厉害,能给我们讲讲吗?"一个年轻的武将好奇地问道。
老将哈哈一笑,摆摆手:"老夫这辈子最大的本事,不是什么武功,而是会看人、会站队。"
这位老将就是程咬金,人称"天下第一福将"。
在那个乱世纷争的年代,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更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
后世的小说和演义把程咬金描绘成一个粗鲁莽撞、只会三板斧的草根英雄,但真实的历史却告诉我们,程咬金远比小说中的形象复杂得多。
他不仅有勇有谋,更重要的是,他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独特的人生智慧。
而最让人意外的是,程咬金的"福气"不仅体现在官场上的平步青云,就连他的两任妻子,也都大有来头。
【一】被小说歪曲的真实出身
程咬金,本名咬金,后改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人,生于隋开皇九年,也就是公元589年。
如果你看过《隋唐演义》或者相关的电视剧,肯定对程咬金的印象就是一个贫苦出身的草根英雄,靠着运气和三板斧闯出一片天地。
但是,历史的真相往往比小说更加精彩。1986年,考古专家在陕西咸阳昭陵附近发现了程咬金的墓葬。
虽然这座墓早已被盗墓贼光顾,墓中的金银财宝早就不翼而飞,但幸运的是,盗墓贼看不上的一块石头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块石头就是程咬金的墓志铭。古代的墓志铭就像现在的简历一样,详细记录了墓主人的家世、生平和主要事迹。
程咬金的墓志铭一出土,就让考古专家大吃一惊,原来我们被小说骗了一千多年。
根据《程知节墓志》的记载:"曾祖兴,齐兖州司马。祖哲,齐晋州司马。父娄,济州大中正,皇朝赠使持节瀛州诸军事、瀛州刺史。"
这几句话信息量很大。程咬金的曾祖父在北齐时期担任兖州司马,祖父是晋州司马,父亲是济州大中正,后来还被追赠为瀛州刺史。
在古代,司马和大中正都是重要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地方高级干部。
换句话说,程咬金是个货真价实的"官四代",他的家族在当地有着深厚的根基和显赫的声望。这样的家庭背景,在那个讲究出身的时代,就是一笔巨大的政治资本。
程咬金从小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性格。
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他并没有像祖辈那样走读书考试的路子,而是对武艺情有独钟。史书记载他"少骁勇,善于骑马用槊击刺"。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程咬金使用的武器不是小说中的大斧头,而是马槊。
马槊是一种长柄武器,比普通的长矛更长更重,需要很强的臂力才能使用。能够熟练使用马槊的人,在当时都是顶尖的武将。
程咬金选择习武而不是读书,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实际上体现了他敏锐的时代嗅觉。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不断。在这种情况下,武艺比文章更有用,拳头比笔杆子更管用。
【二】乱世英雄的崛起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连年征战,搞得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整个天下陷入了一片混乱。
大业六年(610年),各地盗贼蜂起,程咬金看准时机,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武装队伍,名义上是"护卫乡里",实际上就是拉起了一支私人武装。
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数百人跟随,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程咬金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他个人的勇武和魅力外,更重要的是他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普通的农民儿子要拉队伍,有多少人愿意跟随?
但如果是当地望族的公子,而且这个公子武艺高强,有勇有谋,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程咬金的家族在当地经营了几代人,有着深厚的人脉关系和社会基础,这为他聚集队伍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程咬金的队伍成立后,很快就在当地闯出了名声。
他们不像一般的土匪那样烧杀抢掠,而是有组织有纪律,主要打击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这种做法让程咬金在民间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有了队伍,有了声望,程咬金开始考虑更大的发展。
他知道,在这个乱世中,单凭一支几百人的队伍是成不了大事的,必须要找到一个更大的平台。
当时天下群雄并起,各路诸侯都在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程咬金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最终选择了投靠瓦岗军的首领李密。
这个选择体现了程咬金的政治眼光。
李密出身贵族,博学多才,而且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瓦岗军当时是各路起义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有着最大的发展潜力。
【三】瓦岗军中显才华
程咬金投靠李密后,很快就得到了重用。李密任命他为内军骠骑之一,这可不是一般的职位。
李密在军中挑选出最勇猛的战士八千人,组成内军,也就是他的禁卫军。
这八千人分属四个骠骑将军指挥,程咬金就是其中之一。李密常常自豪地说:"这八千人抵得上百万大军。"
能够担任禁卫军的指挥官,说明程咬金不仅个人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李密的充分信任。
在那个时代,禁卫军的指挥官通常都是主公最信任的人,因为他们掌握着主公的生死安危。
程咬金在瓦岗军中的表现确实出色。
武德元年(618年),王世充与李密决战,这是决定瓦岗军命运的关键一战。程咬金率领内骑扎营于北邙山上,与敌军形成对峙。
战斗中发生了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程咬金的勇气和义气。
当王世充袭击单雄信的营垒时,李密派程咬金与裴行俨前去救援。激战中,裴行俨被流箭射中,从马上摔了下来。
在那种混乱的战场上,很多人可能会选择自保,但程咬金却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救人。他连杀数人,杀出一条血路,然后抱起裴行俨,两人共骑一马向后撤退。
追兵穷追不舍,用马槊刺击。
程咬金的身体被刺穿,但他咬牙坚持,回身折断敌人的马槊,反手斩杀了追兵,这才带着裴行俨逃出生天。
这个细节很重要,它说明程咬金不仅勇猛,而且重情重义。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品格是非常珍贵的,也是他能够获得部下拥护的重要原因。
可惜的是,李密最终还是败给了王世充。
瓦岗军土崩瓦解,程咬金也成了王世充的俘虏。不过,王世充也是个识货的人,他知道程咬金的价值,不仅没有杀他,反而任命他为将军,给予厚待。
【四】慧眼识英主
虽然王世充对程咬金不错,但程咬金很快就看出了王世充的问题。
这个人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性格狭隘,而且喜欢猜疑,不是一个能够成大事的人。
程咬金曾经对秦琼说:"王公才识风度浅薄狭隘,却爱乱说,喜欢赌咒发誓,这不过是老巫婆,哪里是拨乱反正的君主!"
这话说得很直接,也很准确。程咬金看人的眼光确实毒辣,他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一个人的本质。
这种能力在乱世中是非常宝贵的,因为选错了主公,就可能万劫不复。
机会很快就来了。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与唐军在九曲交战。程咬金和秦琼都在阵中,但他们心里早就有了别的打算。
战斗开始后,程咬金和秦琼带着几十个心腹,突然调转马头,向西跑了一百多步,然后下马向王世充行礼。这个举动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我等身受您的特别优待,总想报恩效力,但您性情猜忌,爱信谗言,不是我等托身之处,如今不能再侍奉您,请求从此分别。"说完这番话,程咬金和秦琼跳上马,带着部下投奔了唐军。
这个举动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在两军对阵的时候临阵倒戈,稍有不慎就可能被乱箭射死。
但程咬金选择的时机恰到好处,而且态度诚恳,既表现了对王世充的基本礼貌,又干脆利落地完成了投靠。
李渊对程咬金和秦琼的投靠非常重视,立即让他们跟随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早就听说过他们的名声,见面后更是大为赞赏,立即任命秦琼为马军总管,程咬金为左三统军。
从此,程咬金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历程。
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参与了统一天下的历次重要战役。每次出征,程咬金都冲锋在前,屡建奇功。
在虎牢关之战中,程咬金和秦琼率领玄甲军,如尖刀一般插入敌阵,直接冲到了窦建德军队的后方。
他们突然打出大唐的战旗,让敌军以为被包围了,瞬间军心动摇,最终大败而逃。
这一战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程咬金也因功被封为宿国公。
【五】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作用
程咬金真正展现出政治智慧的时候,是在玄武门之变前后。这是唐朝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也是程咬金人生中最关键的选择。
随着天下的统一,李唐皇室内部的矛盾开始显现。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斗争日趋激烈,整个朝廷都被卷入了这场权力争夺中。
李建成知道李世民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这些人对李世民忠心耿耿,是他夺取皇位的最大障碍。
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实力,李建成开始想方设法调走这些将领。
武德七年(624年),李建成在李渊面前进谗言,说程咬金等人在京城聚众,可能对皇室不利。李渊信以为真,下令让程咬金出任康州刺史,实际上就是把他调离京城。
面对这种情况,程咬金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敏锐性。
他立即找到李世民,直言不讳地说:"大王被剪除左膀右臂,必定不能保全自己。我有死而已,希望您能快些自保!"
这句话的分量很重。程咬金不仅看出了李建成的阴谋,更重要的是,他敢于直接提醒李世民要先下手为强。
在那个时代,这样的话是很危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扣上谋反的帽子。
但程咬金敢于冒险,这说明他对李世民的忠诚和对时局的准确判断。
他知道,如果李世民失败了,自己也不会有好下场;只有李世民成功了,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前途。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这场政变的成功,程咬金功不可没。虽然史书上对程咬金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具体作用记载不详,但他的参与是肯定的。
政变成功后,程咬金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他被任命为太子右卫率,随后又升任右武卫大将军,享受实封七百户的待遇。
李世民登基后,对程咬金更是恩宠有加。
贞观年间,程咬金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等重要职务。贞观十一年(637年),他被改封为卢国公,成为唐朝的顶级贵族。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命人在凌烟阁绘制功臣二十四人的画像,程咬金位列其中,排名第十九。这是对他一生功绩的最高褒奖。
程咬金的政治智慧让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但真正让他成为传奇的,还不止于此。
在那个讲究门第出身的时代,婚姻往往比战功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
很多人都以为程咬金这样的武将,娶的应该是什么普通的农家女子或者小门小户的女儿。
毕竟按照后世小说的描述,程咬金就是个粗鲁的莽汉,能娶到老婆就不错了。
但实际上,程咬金的两任妻子都大有来头,而且她们的身份背景,完全颠覆了人们对这位"福将"的认知。
根据程咬金墓志铭的记载,他的第一任妻子孙氏,是县令孙陆儿的第三女,封宿国夫人。在隋唐时期,县令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也是朝廷命官,其女儿的身份自然不同一般。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这位女子出身于当时最显赫的门阀世族——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隋唐时期是"五姓七望"之首,连皇室都要给三分薄面。能够娶到崔氏的女儿,在当时简直比封王还要荣耀。
程咬金是如何娶到这两位非同寻常的女子的,她们又是如何帮助程咬金走向人生巅峰的。
而当贞观二年六月那个炎热的夏日,当程咬金的第一任妻子孙氏在怀德里的府邸中病重垂危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位年仅三十一岁的宿国夫人的离世,会为程咬金带来一个更加惊人的政治机遇......
来源:幸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