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网友刷到武则天的影视剧就纠结:都说她为了扳倒王皇后,亲手把刚出生的女儿掐死,再嫁祸给皇后,这也太狠了吧?到底是真事还是后人黑她?毕竟虎毒不食子,武则天真能对亲闺女下狠手?其实这事儿在史书里就有争议,真假得掰开揉碎了说才清楚。
有网友刷到武则天的影视剧就纠结:都说她为了扳倒王皇后,亲手把刚出生的女儿掐死,再嫁祸给皇后,这也太狠了吧?到底是真事还是后人黑她?毕竟虎毒不食子,武则天真能对亲闺女下狠手?其实这事儿在史书里就有争议,真假得掰开揉碎了说才清楚。
首先得搞懂当时的背景:武则天刚从感业寺回宫,虽然被唐高宗李治封为昭仪,宠冠后宫,但上面还有王皇后和萧淑妃压着。王皇后出身名门,背后有关陇贵族撑腰,是李治的正妻;萧淑妃也受宠,还生了儿子,俩人都把武则天当成眼中钉。武则天想往上爬,就得先除掉这两个对手,可她出身不算顶级贵族,没那么多后台,只能靠自己谋划。
最早说武则天“杀女争后”的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面写得挺详细:某天王皇后去看望武则天刚出生的女儿,皇后走后,武则天趁没人,亲手把女儿掐死,再用被子盖好。李治回来后,武则天假装惊讶,掀开被子发现女儿死了,问身边人“谁来过”,下人都说“皇后刚来过”,李治当场发火,说“皇后杀了我的女儿”,从此就有了废后的心思。但更早的《旧唐书》里,压根没提“武则天杀女”这事儿,只说女儿“暴卒”,也就是突然死了,没说凶手是谁。
为啥会有两种说法?其实跟写书的时代有关。《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写的,离唐朝近,史料更原始,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还没那么极端;而《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是宋朝写的,宋朝程朱理学盛行,特别讲究“女德”,觉得武则天“女人当皇帝”是“牝鸡司晨”,不符合伦理,所以可能加了些负面情节,把她写得更“狠”,用来警示后人。
再从动机来看,武则天确实有理由这么做,但风险也极大。当时她刚得宠,要是女儿死了还查不出真相,反而可能引火烧身;可要是能成功嫁祸给王皇后,就能一举除掉最大的障碍,这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局。而且武则天后来的行事风格,确实够狠——为了权力,她连亲生儿子李弘、李贤都能下手(李弘早逝有争议,李贤被她废黜后赐死),对女儿下狠手好像也不是没可能。但反过来想,刚出生的婴儿很脆弱,古代医疗条件差,夭折率本来就高,说不定真是“暴卒”,被后人附会成“杀女争后”的戏码。
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李治想废王皇后时,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反对的理由是“皇后出身名门,没犯大错”,从没提过“杀公主”这事儿。要是王皇后真被指控杀了公主,这可是天大的罪名,李治废后时肯定会拿出来说,可史料里没相关记载,这也让“杀女”的说法打了折扣。
现在历史学家大多觉得,“武则天杀女”可能是半真半假——女儿确实死了,但不一定是武则天亲手掐死的,可能是夭折后,她趁机借题发挥,引导李治怀疑王皇后,达到废后的目的。毕竟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一个女人要从昭仪做到皇后,再当上皇帝,没点手段根本不可能,后人把她的“手段”夸张成“杀女”,也是为了突出她的“狠”,让这段历史更有戏剧性。
不管真相到底怎样,“杀女争后”的故事已经成了武则天的“标签”,让她的形象更复杂——既有治国的雄才大略,又有夺权的冷酷无情。也正是这种复杂性,让她成了历史上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直到现在还被反复讨论。
来源:喜欢历史的诺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