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前后脚,雷军的演讲,却引得很多人关于一家企业营销边界的思考。舆论对立的背后,不是创始人风格的差异;现实的争议折射出的问题是一家企业价值观与当代消费者期待之间的契合问题。
9月27日,魏建军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延续其一贯的务实风格,不少人感叹:“老魏,真实诚”“长城真踏实”。
但前后脚,雷军的演讲,却引得很多人关于一家企业营销边界的思考。舆论对立的背后,不是创始人风格的差异;现实的争议折射出的问题是一家企业价值观与当代消费者期待之间的契合问题。
一个企业的价值定位和今天社会需求的价值定位到底是否做出了足够的匹配?是很多人忽视的一个问题。
小米靠“性价比”赢得过市场,雷军用“示弱的儒商”也闯入过人心,但作为一家消费企业,言论与现实的落差似乎是雷布斯真诚的人设撕裂的根本原因。作为一家车企。除了造好车,魏建军始终强调“不刻意营销、不被资本裹挟、不损害行业利益、不追求短期利益”的“四不”原则,懂的人都懂他是希望要带领的长城汽车,当中国汽车产业探索出一条理性的发展路径。
当今天的社会经济需求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当物质不再稀缺。精神契合正在成为新的消费动力。
价值不是口号,一家企业的创始人与这家企业的战略价值、精神价值、行为价值,能否一以贯之?这家企业的价值主张又是否真正契合社会期待,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市场是否会消费你的又一个很重要因素。
1
车越造,胆子越小
从年初到现在,老魏的话题不断。
有人把魏建军比做“车圈判官”,也有人形容老魏的嘴开过光!因为他看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最后都应验了。预警“价格战将导致50%的4S店倒闭”,次年行业利润率即跌破5%;他批评,部分车企将自适应巡航包装成自动驾驶,2025年工信部便出手整顿智驾夸大宣传;他揭露“0公里二手车”等黑箱操作,随后多家企业暴雷,印证其判断。
有人曾讥讽他的“刺头式”发言是落后者的抱怨,但时间和结果证明了,这位汽车“老炮儿”的洞察,背后是对行业规律的深刻理解。
但懂的人都懂,在汽车行业,长城汽车和魏建军一直给人以果敢刚毅的印象。然而,在车辆安全这一核心议题上,这位“判官”却展现出愈发小心谨慎的一面。今年以来,当众多车企纷纷打出“全民智驾”“智驾平权”的营销口号时,曾在智驾直播中频繁露面的魏建军,反而选择了一种近乎沉默的克制。
所谓“智驾平权”,本质上是将不同配置的驾驶辅助功能笼统包装为智能驾驶,却回避其实际能力的边界。这与的价格战逻辑相似,更多是营造一种感性认知,而非技术真实。不少行业人士心知肚明,这一概念并不现实,不同配置对应的风险承担能力不同,而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时间尚短,消费者极易被厂商宣传所引导。在“谁声大谁卖货”的流量逻辑下,诸多车企纷纷跟进。
然而,长城汽车是规模化民营车企中少数不跟风提及“智驾平权”的企业,即便在长城内部,也曾有声音质疑不提“智驾平权”会影响市场竞争力,但魏建军始终不为所动。从2024年蓝山到2025年高山,即便其智驾技术已处于行业前列,魏建军也始终强调“人机共驾”。这种对安全与底线的坚守,源自老一辈汽车工业人的责任感,是很多跨界而来的科技公司难以理解的思维模式。在魏建军看来,不拿安全做交易,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
这种长期主义,在长城内部有着独特的理解方式,也是很多长城员工墨守成规的底线:所谓长期主义,就是规规矩矩做事,踏踏实实做人。长城始终把“做事”摆在“做人”之前,这种价值观的排序,让长城与当下许多消费型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按照魏建军自己评价是,这让长城在外部看起来“比较轴,认死理”。
纵观当下的商业生态,无论是频繁占据舆论中心的西贝和贾国龙,还是在喜马拉雅山上大搞“行为艺术”的始祖鸟,这些企业往往将品牌形象塑造置于产品本质之前。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表演式垄断”——“眼里都是生意,嘴上都是套路”。
面对这样的现状,魏建军的应对方式是始终坚持“说人话”。其他车企大谈“智驾平权”时,他讲的是“人机共驾”;友商在周年庆典上炫耀业绩时,他分享的是创业过程的艰辛,甚至提出过“长城汽车挺得过明年吗”的思考;竞争对手用数字标榜安全成绩时,他却直言:“这是分内的事,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当行业沉迷于流量和营销时,回归制造本质反而成了最大的差异化优势。只有先把车造好,把本质工作做到位,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尊重。这种“先做事,再做人”的价值观,或许正是长城能够在35年的市场沉浮中始终保持定力的关键所在。
2
制造还要回归到本质上来!
从敦煌大漠到保定车间,魏建军的讲述视角发生了微妙转变。不久前在《中国经济引力场》敦煌直播中,他畅谈长城与敦煌千年文化的精神共鸣,剖析企业命名背后的历史基因;而此次《对话》现场,他展现的则是一幅更为现实的图景:长城汽车接下来要怎么干。
作为行业公认的“铁嘴”,魏建军对汽车产业有着医者般的洞察。老魏深知,汽车产业当前的“内卷”不应该是常态,同时也担忧过度内卷会毁掉这个他深爱的行业,因此,他甘愿在公开场合说那些刺耳的大实话。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魏建军在此次访谈中系统地阐述了长城汽车的“四化战略”。他清晰地指出,长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摒弃浮躁,坚守制造的本源。
油电平等化战略被魏建军比喻为“不偏科的全科生”。在面对纯电路线的狂热时,长城选择了更为均衡的路线:油、混、纯电、氢能多技术路线并行。这种选择基于一个基本判断:全球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单一技术路线无法满足所有场景。
泛内燃机化概念展现了长城的技术智慧。魏建军将电动技术视为内燃机的“完美搭档”,而非替代者。
他认为,在低速场景下,电力辅助可以显著提升内燃机的燃油经济性和响应速度。这种基于实际使用场景的思考,超越了简单的技术路线之争。
在新能源多元化布局上,长城展现出精准的场景化思维。魏建军明确提出“纯电小型化,混动大型化”的产品策略,这一判断基于对用户使用成本和便利性的深入分析。
更具说服力的是,长城通过旗下蜂巢能源投入200亿进行动力电池研发,为这一战略提供了实质性支撑。
战略全球化方面,长城展现出深刻的本地化智慧。魏建军在解释为何在上海车展发布V8发动机时举了一个生动例子:“在非洲市场,我们提供的是适合当地使用环境和购买力的柴油车型。”这种基于实际市场需求而非跟风热点的决策思路,体现了长城逐渐成长为全球化企业的视野。
回顾长城35年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坚守本质,是因为见证过太多企业因为浮躁营销而破坏行业秩序的教训。
魏建军在公司内部的要求很直接:“我跟高管说,谁要是在发布会上过度夸张,回来先受处分。我们要踏下心来建立正确价值观,路才能走得更稳。”他不搞高谈阔论,只求先做好良心。
3
全球竞争,不能偏科,得要全科!
长城汽车为何此时大力推行“四化战略”?因为其未来的支点已放眼全球。这意味着长城必须成为没有短板的“全科生”,才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今年5月12日,巴西总统卢拉访华期间,兴致勃勃地试乘了长城旗下多款车型。一幕有趣的场景是:卢拉熟练地坐上长城炮驾驶位,没等魏建军介绍,就双手猛搓方向盘,眼中满是喜爱。他还试乘了高山MPV、坦克300等车型,并高度评价长城的品质与技术投入。魏建军随即邀请他参加长城巴西工厂的开业仪式,卢拉愉快应约。
三个月后的8月15日,这一承诺如期兑现。长城汽车巴西工厂正式竣工投产,卢拉亲临现场,为新车签名,盛赞该项目对巴西工业转型和就业提升的意义。总统“亲自带货”,让长城在巴西市场稳了脚跟。
这只是长城全球化布局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其海外累计销量已突破200万辆,2024年海外销量预计达45万辆。长城已在海外建成三家全工艺整车制造基地,并在多个国家布局KD工厂。总裁穆峰透露,长城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海外销售超百万辆”。
与一般车企只做“整车出海”不同,魏建军带领长城走的是“生态出海”之路:以中国为总部核心,建设海外基地,实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全方位国际化。这正是为什么长城要坚持研发V8发动机和跑车,用全产业、全动力产品打造高价值企业竞争力,才能服务好全球用户,与全球化车企展开硬碰硬的竞争。
在市场声音愈加嘈杂的时刻坚持长期主义、坚持回归造车本质,长城无疑是在进行一场豪赌,赌的是全球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真实需求;赌的是汽车产业归根结底是一场马拉松;赌的是那条看似更重、更慢的道路,反而能走得更稳。
与上一次央视对话相比,魏建军的造车人设愈发清晰。
变的是他不断依循产业规律打磨战略,不变的是他三十五年来如匠人般造好车的初心,以及敢于对抗行业内卷乱象的勇气。而时间终将证明,真正的长期主义者,从不孤单。
来源:蜂鸣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