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AI算力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存储芯片作为数据处理的"粮仓"成为核心战略资源。长期以来,全球3D NAND市场被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巨头垄断,而长存集团正以技术突破为矛、产能扩张为盾,在AI风口下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国产替代之路,重新定义全球存储产业格局。
当AI算力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存储芯片作为数据处理的"粮仓"成为核心战略资源。长期以来,全球3D NAND市场被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巨头垄断,而长存集团正以技术突破为矛、产能扩张为盾,在AI风口下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国产替代之路,重新定义全球存储产业格局。
技术迭代:自主架构打破国际技术霸权
技术创新是国产替代的核心密码,长存集团的突破口在于全资子公司长江存储自主研发的晶栈Xtacking架构。不同于传统芯片的集成设计思路,该架构通过"存储单元与逻辑电路分晶圆制造、混合键合堆叠"的创新路径,从根源上解决了存储密度与读写速度的矛盾。这种类似"拼乐高"的设计,不仅腾出更多空间容纳存储颗粒,更使产品开发周期缩短至少3个月,为快速迭代奠定基础。
2025年8月,晶栈Xtacking4.0斩获FMS 2025 3D NAND类目"最具创新存储技术奖",这已是该架构第三次获此全球顶级荣誉,标志着其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基于该架构的294层3D NAND芯片已实现量产,存储密度较上一代提升48%,读写速度跃升至7000MB/s,较传统方案提升3倍,而功耗较国际同类产品低28%。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三星已将其混合键合技术引入420层NAND研发,成为中国半导体技术首次反向输出国际巨头的案例。这种高带宽、低延迟、低功耗的特性,恰好精准匹配了AI模型训练与推理的核心需求,构成切入AI赛道的天然优势。
产能扩张:规模布局承接AI存储爆发需求
AI算力的指数级增长,正催生对大容量存储芯片的海量需求。QYResearch预测,2025-2031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9.3%,2031年销售额将突破1.5万亿元,其中AI服务器、数据中心是核心增长引擎。长存集团以前瞻性产能布局,抢占市场替代窗口期。
2025年9月,长江存储与湖北长晟三期共同出资207.2亿元成立长存三期(武汉)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加码先进制程产能[__LINK_ICON]。与此同时,集团启动"武汉新芯扩产计划",2025-2028年分三阶段投资400亿元建设12英寸产线,预计2028年投产后月产能将达100万片,超越美光(65万片)成为全球第三大3D NAND供应商。目前,其武汉基地已形成30万片/月的产能规模,2025年Q1全球市占率达8%,年底目标提升至10%。更关键的是,首条全国产化产线将于2025年下半年试产,设备国产化率已达45%,未来目标实现100%,从根本上规避了外部制裁风险。充足的产能储备,确保其能及时承接华为、浪潮等头部客户的订单需求,避免因产能不足错失国产替代机遇。
生态协同:全链布局构建替代闭环
单打独斗难以实现真正的国产替代,长存集团早已构建起覆盖全价值链的产业生态。目前,集团已形成"闪存制造、晶圆代工、封装测试、产业投资、园区运营与创新孵化"的协同体系,将研发、生产、应用等关键环节紧密串联。这种生态布局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通从芯片到终端的国产化链路,降低产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在下游应用端,晶栈Xtacking架构已深度嵌入华为昇腾服务器、浪潮AI集群等核心场景,实现从存储芯片到AI算力终端的全栈国产化。同时,集团与华为联合优化主控芯片纠错效率,与宁德时代共建车规级存储标准,推动国产存储从"可用"向"好用"升级。在消费级市场,其品牌"致态"在京东双11 SSD销量已超越三星,企业级市场更成功进入苹果供应链及东南亚数据中心,形成多维度替代格局。截至2025年,长存集团累计专利超4960项,覆盖3D NAND设计、制造及封装全流程,为生态协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资本赋能:多元资金加速技术转化
半导体产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研发与扩产均需巨额资金投入。长存集团通过完成股份制改革,构建起多元化资本支撑体系,为国产替代注入强劲动力。其股东阵容涵盖国有资本(国家大基金一期/二期)、金融资本(五大行)、产业资本及民营资本等多重力量,仅2025年养元饮品子公司投资及员工持股平台融资累计已超百亿。
资本的价值不仅在于"输血",更在于推动治理升级。通过引入员工持股平台、建立市场化董事会,集团决策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显著提升。在资本加持下,长江存储以1600亿元估值入围《2025全球独角兽榜》,成为半导体行业估值最高的新晋独角兽。充足的资金保障,使其能够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与产能建设,加速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产品的转化周期,及时响应AI存储市场的快速变化。
应用落地:场景共创反哺技术迭代
与头部客户的深度绑定,是长存集团技术持续进化的关键推手。其存储产品已稳定进入华为昇腾、浪潮AI等头部企业供应链,通过场景化应用实现技术迭代闭环。针对AI训练的数据吞吐量需求,团队优化推出高带宽版本芯片,将接口速度提升至3.6Gbps,确保海量数据实时吞吐不卡顿;面对数据中心的低功耗要求,进一步打磨制程工艺,使256GB eMMC芯片写入寿命达256TBW,满足长期稳定运行需求。
这种"应用反馈-技术优化-产品升级"的循环模式,让长存集团能够精准捕捉市场痛点。例如在AI边缘计算场景,结合寒武纪等企业的算力需求,定制开发小型化、低功耗存储方案;在智能驾驶领域,配合华为自动驾驶系统,优化芯片抗震性与数据读写稳定性。截至2025年,国产AI芯片市场份额已从两年前的不足15%提升至35%,预计年底将突破45%,长存集团的存储方案正成为这一替代进程的重要支撑。
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从产能布局到资本赋能,长存集团以多维协同的路径,在AI存储领域撕开了国际垄断的缺口。截至2025年,国内AI芯片市场规模已达450亿美元,国产替代进入加速期。随着Xtacking架构持续进化与全国产化产线落地,长存集团不仅在改写全球存储产业格局,更在为中国AI产业构建自主可控的"数据粮仓",让国产存储从"备胎"真正成为"主角"。
来源:贝壳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