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音未落,弹幕炸了——有人笑出眼泪,有人直呼“还是那个熟悉的暴脾气”,更有网友感慨:“老罗怼人,永远带着一股理工男的暴躁真诚。”
9月29日晚,罗永浩直播卖酸汤面,场面一度十分和谐。直到评论区冒出一句:“这是预制菜吗?”
老罗一听,秒回:“开水一冲就能吃,你说是不是预制菜?你这智商是怎么绑上微信支付宝的?家里人不管管?”
话音未落,弹幕炸了——有人笑出眼泪,有人直呼“还是那个熟悉的暴脾气”,更有网友感慨:“老罗怼人,永远带着一股理工男的暴躁真诚。”
可别小看这几句“暴言”,它背后戳中的,是当下中国人吃饭最敏感的神经:我花三四十块在餐厅吃顿饭,吃的到底是厨师现炒的烟火气,还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标准化味道”?
罗永浩这一嗓子,不是发脾气,是替我们所有人问出了那句憋了很久的话:你能不能别装?
要说老罗,这几年从“真还传”,到“带货一哥”,转型堪称教科书级别。但他最让人服气的,不是能卖多少货,而是——他敢说实话。
早在9月12日的那场万人围观的直播里,他就把话撂得明明白白:我不反对预制菜,我反对的是“挂羊头卖狗肉”。
他说得直白:“餐厅用预制菜怎么了?没问题啊!但你得告诉我这是预制的。消费者要的不是‘纯手工’的童话,而是知情权。你让我花现炒的钱,吃加热的菜,这不是吃饭,是交智商税。”
这话听着扎心,但理儿真没错。
想想我们有多少次,冲着“大厨现炒”“秘制配方”“每日新鲜熬汤”冲进一家餐厅,结果上菜速度比外卖还快,味道还跟隔壁连锁店一模一样?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哦,原来“现做”是心理暗示,“新鲜”是营销话术,“匠心”是PPT里的字体。
可问题是,预制菜本身有错吗?
真没有。
肯德基的炸鸡、麦当劳的汉堡、便利店的饭团,哪样不是预制出身?但人家明码标价、流程透明,消费者心知肚明,吃得也坦然。没人骂麦当劳“不现做”,因为人家从没说自己是“手工汉堡”。
真正让人火大的,是那些一边享受预制菜带来的效率和成本优势,一边靠“现炒”“手工”“老师傅掌勺”这些词抬高价格、收割情怀的餐厅。
这就像你买件衣服,标签写着“纯棉手工刺绣”,结果回家一洗,掉色掉毛,翻底标一看写着“化纤+印花贴纸”。
你气的不是衣服便宜,而是被当傻子耍了。所以,罗永浩怼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而是“不透明”。
他要的,也不是让所有餐厅回到柴火灶时代,而是推动一个更健康的餐饮生态:你想用预制,可以;想主打手工,也行。但请把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
怎么做?其实不难。
你可以搞个开放式厨房,让顾客亲眼看见菜是怎么炒的;你可以在菜单上标注“本菜品使用中央厨房预制酱料”;你甚至可以拍个短视频,展示从冷链配送到加热出锅的全过程。
这些都不是成本,而是信任的基石。毕竟,现在的年轻人,不怕你“工业化”,就怕你“装文化”。
西贝那场风波,为什么闹这么大?不是因为它用了预制菜,而是因为它曾反复强调“手工制作”,结果被拍到机器“吐”面。信任一旦崩塌,再多的优惠券和温情故事也补不回来。
说到底,餐饮的本质是信任经济。你给我安心,我还你口碑;你糊弄我,我就用脚投票。
罗永浩的“暴脾气”,其实是种稀缺品质——在人人都忙着包装人设的时代,他宁愿当个“讨人厌的真话侠”。
下次你去餐厅,不妨也多问一句:“这道菜是现做的吗?”不是找茬,是提醒:消费者的眼睛,早就练出来了。
而对餐饮品牌来说,别再纠结“预制菜”是不是原罪了。真正的原罪,是低估了消费者的智商,高估了自己的演技。
老罗说得对:你可以卖预制菜,但别卖谎言。否则,迟早会被一锅端。
来源:小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