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一出口,我就知道完了,闺女的小脸瞬间皱成包子,放学那点儿开心全飞了。
“今天有没有人打你?
”——这句话一出口,我就知道完了,闺女的小脸瞬间皱成包子,放学那点儿开心全飞了。
4月18号傍晚,上海静安区的幼儿园门口,我眼睁睁看着别的娃叽叽喳喳,我家这位直接闭嘴,像被按下静音键。
回家路上我憋了一路,最后没忍住还是问了,结果她哇地哭了,晚饭都没吃几口。
原来问题出在我这张嘴上。
美国儿科学会去年刚发的新指南说,放学头15分钟是“黄金沟通期”,先抱一下,等孩子情绪落地,再张嘴,效果能翻倍。
我偏偏反着来,一见面就机关枪。
上海那几家示范园试了个“三明治沟通法”:先问开放题——“今天有啥新发现?
”再聊细节,最后补一句“你讲得真棒”。
半年下来,家长满意度飙了27%,娃的入园焦虑直接砍四成。
听起来像广告,可数据摆那儿,不服不行。
我连夜把“今天有没有人打你”改成“今天哪个游戏最好玩”。
闺女想了想,说和同桌用纸杯做了电话,俩人笑得像傻子。
我顺势问:“那你们聊了什么秘密?
”她巴拉巴拉讲了一路,连晚饭都多吃半碗。
科技也帮得上忙。
我下了个“宝贝说”App,它按年龄推话题,还能打分。
试了三天,系统提示我“提问太密集”,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多唠叨。
现在每天控制在十分钟以内,App说我的对话质量从C升到A-,虽然不知道算法准不准,但闺女确实更爱开口了。
专家还有一招:把问题变游戏。
昨晚我学人家玩“幼儿园新闻联播”,让闺女当主播,举着勺子当话筒,她一本正经报道:“今日天气晴,午睡时我梦见恐龙。
”我在旁边鼓掌,顺手把“勇气存钱罐”递过去——每分享一次就塞一颗小星星,攒满十个换贴纸。
她眼睛亮得像灯泡。
最深的体会是:闭嘴比张嘴难。
芬兰人那套“安静陪伴法”真香,我就坐她旁边拼乐高,一句话不说,十五分钟过去,她主动靠过来:“妈妈,我今天其实有点难过,因为小红没跟我玩。
”那一刻我才明白,先给耳朵,再给答案,才是亲妈该干的事。
说到底,放学那几分钟,不是审讯室,是充电站。
孩子把一天的电量耗光了,先接上爱的充电宝,再谈别的。
今晚接她,我打算先抱十秒,然后闭嘴,等她自己开机。
来源:善良饺子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