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他们把陈嘉庚视为民族英雄,却忘了民族英雄的要义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如林则徐、郑成功这样人物。陈嘉庚一生捐资助教,在厦门留下校产无数,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厦门大学了。后因为厦门大学成就了厦门在全国的知名度,导致陈嘉庚从原来的一介“校主”,荣升为厦门的“城主”,
厦门经济强市后,自信力爆棚,没办法客观地对待自身孱弱的历史。岛内210万人,一同守着160平方公里的孤岛,如井底之蛙,开始夜郎自大起来了。
比如他们把陈嘉庚视为民族英雄,却忘了民族英雄的要义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如林则徐、郑成功这样人物。陈嘉庚一生捐资助教,在厦门留下校产无数,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厦门大学了。后因为厦门大学成就了厦门在全国的知名度,导致陈嘉庚从原来的一介“校主”,荣升为厦门的“城主”,被全体厦门人膜拜。我不知道老城主——郑成功泉下有知,会不会不高兴。[呲牙][呲牙][呲牙]
但即使陈嘉庚的贡献再大,其所做所为不过是富家翁捐资助学,和福州的玻璃大王正在干的事情别无二致。奇怪的是,厦门人一听说福州人把他和曹德旺相提并论就急眼,认为福州的土财主如何与他们的伟人相提并论。
这便是岛人的自作多情,我曾在一则评论提到明初的沈万三这个人,当时他的财富,富可敌国,肯定要比陈嘉庚有钱多了。沈万三捐建了半个南京城的城墙,让南京人六百年来一直记得此人。陈嘉庚捐建了厦门大学,六百年后,厦门人还能记得他么?恐怕很难!如果厦门人表示不了解、不认可沈万三的贡献,那么南京人不了解、不认可陈嘉庚又有什么奇怪呢?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我的印象上,中国古代科学家中没见到苏颂这个人。但是厦门却无人不知苏颂,甚至有厦门人坚称苏颂是中国历史上十大人物!我的天啦!李世民、朱元璋都不敢保证自己能位列中国历史十大人物,那苏颂凭什么窜升到中国十大人物?大概是岛内兴建了许多苏颂的建筑,让岛人误以为这排场超过了秦皇汉武,那必是十大人物了。
所以,拜托岛人们出去看看吧,走出厦门市,你去街访一下,看看哪个外地市青年知道苏颂这个人的?类似的案例还有厦门是汉语拼音的发源地,中国第一家幼儿园。很多东西经不起推敲,就源源不断地通过他们的水军系统传播出去。
今天,我又看到厦友友的水军头子 @Prof蔡鹏迪又在反复粘贴那句话——“福建早期的历史几乎不值一提,说什么两千年都是自欺欺人,福建的历史的开端是刺桐城(泉州+厦门),东方第一大港。”
说实话的,泉州如果当年稍微有些出息,当年定省名时,就不会叫“福建”了,至少也该叫“福泉”。福建两字是公元733年确定下来的。那一年开始,混乱百年的福建地名终于稳定下来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唐朝建国后,福建各地地名大更动的故事:
唐朝肇建时,李渊分福建之地为三州,分别是泉州、建州和丰州。注意这里的泉州不是今天的泉州,而是福州。丰州才是泉州之地。等李世民继位后,他认为丰州地小人少,没必要多派一套人马过去,就让丰州并入泉州之地。
等武则天成了女皇之后,她又借故让丰州独立出来,当然,她的目的是让丰州改名为“武荣州”(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意思也直白——武家荣耀之州。武荣州成立两年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奏请朝廷于武荣州与潮州间增设漳州,他为首任刺使。
等武则天退位,李旦继续了大统,他肯定要洗刷掉武荣州给老李家带来的耻辱啊。但他又没有魄力像他爷爷那样强行将武荣州并回泉州。因为那时候武荣州人民已经从泉州独立出来25年了,连漳州也在自己眼皮度下独立成州,武荣州人民肯定不想再并回去。于是李旦想出个好主意,他先让泉州改名为为闽州,并升级为都督府,让闽州可以节制境内各州。然后再把多出来的地名——泉州送给武荣州,这不就让两州人民皆大欢喜了吗?(但这种地名上的交换害惨了后世的历史考古者)这一年是景云二年、公元711年。
等李旦的儿子李隆基上台,他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以闽州西北有福山,改闽州都督府为称福州都督府,节制境内五大州——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潮州。但福州虽贵为班长,但在调动同学应对外敌入侵上常常力不从心。于是李隆基在六年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增设“福建经略使”一职,即给五名学生找了一位班主任,从此福建这个班级组建完毕,人员固定下来,同学的姓名也不再更改了。
试想福建两字刚刚出现时,泉州不过刚成立了49年,而那时建州(源自东汉建安郡的建安县)已经成立537年,福州(源自闽越国的冶城)已经成立935年。泉州跟福州、建州相比,毛都没长,如何称自己是福建的开端?
所以,希望厦门的网友不要再历史的话题上较劲了,福建省内就连你们的母州,都不是建州的对手,更不要是福州了。[呲牙][呲牙][呲牙]
来源:扶苏小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