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抢的铺子、烧毁的账本、倒塌的招牌,全是华人社区几十年打拼的成果。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11年夏天,墨西哥北部一座叫托雷翁的小城突然陷入混乱。
短短十几个小时里,三百多名中国人被杀,街头巷尾血迹未干。
被抢的铺子、烧毁的账本、倒塌的招牌,全是华人社区几十年打拼的成果。
那天晚上,没人能想到,这场血案会引来一艘从大洋彼岸驶来的军舰。
这艘军舰叫“海圻号”,是清朝最先进的巡洋舰之一。
那会儿它刚在英国参加完乔治五世的加冕礼,原计划返航。
但就在准备启程前,清廷紧急下令,改道美洲——目标明确,为海外华人讨个说法。
说实话,谁都没料到,清政府在风雨飘摇的末日,还能下这个决心。
当时清朝什么情况?财政枯竭,军力羸弱,革命党四处起义,列强逼债要地,连北京城都快守不住了。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朝廷决定派出“海圻号”,横跨太平洋,去处理一桩在墨西哥发生的惨案。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墨西哥那时正乱。
总统迪亚斯刚下台,革命军和政府军你来我往,老百姓过得兵荒马乱。
托雷翁是个铁路交通枢纽,华人聚集,有钱有势,在当地却并不受欢迎。
排华情绪早就存在,革命军打进城之后,借着抢夺财物的名义,对华人下了狠手。
据当时的外交电报记录,暴徒冲进华人商店、银行,见什么抢什么。
稍有抵抗,就地枪决。
被杀的那三百多人,有商人、伙计、苦力,也有刚移民不久的新面孔。
尸体堆在街边,没人敢收。
当地报纸甚至把这场屠杀称为“清洗”或“革命必然的代价”。
消息传到北京,清政府震怒。
那时候,国内各地已经风声鹤唳,武昌起义的火种正在酝酿。
但在这件事上,清廷没有犹豫,先是命驻墨西哥公使张荫棠向对方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严惩凶手、赔偿损失。
张荫棠是个老派外交官,办事讲章法。
他先按国际法条文列出墨西哥政府的责任,又要求公开道歉。
可墨西哥当局根本不理,觉得清朝不过是个“纸老虎”。
于是,清廷咬牙决定出兵。
虽然说是“出兵”,其实也就是派一艘舰来撑撑场面。
但这场面来得不小——“海圻号”装备了两门大口径舰炮,排水量4300吨,是当时少数能跨洋远航的中国军舰。
1911年8月,“海圻号”抵达古巴哈瓦那港。
当时古巴也有不少排华情绪,政府一看清朝军舰到了,立刻表态说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请中国放心。
舰上军官没回应,只是按外交礼节下船拜会,留下了一句话:“我们下一个目的地,是墨西哥。”
这话传出去后,墨西哥政府紧张了。
当时他们正忙着内战,根本没精力应付一艘外国军舰。
于是紧急发布声明,表示愿意谈判赔偿,并对事件深表遗憾。
赔偿金额最初谈的是310万比索,约合1000万银元。
对于一个财政也不宽裕的墨西哥来说,这笔钱不小。
“海圻号”最后没靠岸,只在墨西哥湾外巡航。
舰上军官也没多说什么,只是把外交信件交给墨方,然后按原计划返航。
那时候,国内的局势已经急转直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短短两个月内,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1912年初,清帝退位,民国成立。
等到墨西哥的赔款到账时,已经换了朝代。
最后实际到账的只有60万比索,剩下的不了了之。
这事儿在当时的报纸上也报道过,但因为国内局势太乱,很快就被其他新闻盖过去了。
真正留下记录的,是几份外交档案和“海圻号”舰队的航海日志。
说起来,这件事并没有改变清朝的命运。
可是它留下了一个很特别的印记:在那个列强横行、政局动荡的年代,清政府在最后的时刻,还试图用国家的力量去保护一群远在异国的普通人。
“海圻号”回国后,被安排停泊在吴淞口。
不久便因政局变动被民国接管。
那艘军舰后来再没出过远海。
参考资料:
刘广京,《清末外交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82年。
李国彤,《晚清海军纪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
杨公素,《清季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32年。
国务院外交部档案馆,《清政府驻墨西哥公使馆来往电稿(1911)》,馆藏编号:QJMX-1911-045。
黄兴涛,《中国近代史中的华侨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来源:金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