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的中越边境还远没到真正平静。1979年自卫反击战打完,中国主动撤军,越南却没停手,反倒更频繁地越境挑衅。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84年春天,云南麻栗坡的一座边防军营里,来了辆卡车。
车上盖着篷布,没写什么字。
士兵们围上去一看,全是棺材。
整整两百口。
有人没说话 有人低头抽烟 还有人转身走了。
总得有人去战场 那些棺材也不是摆设。
当时的中越边境还远没到真正平静。1979年自卫反击战打完,中国主动撤军,越南却没停手,反倒更频繁地越境挑衅。
者阴山那个地方,成了越军反复骚扰中国边民的据点。
地势险,位置卡,防线厚。
越军在那儿修了三道壕沟,上百个地堡,密密麻麻的地雷和铁丝网,一看就是准备长期占着的。
那年,中央下了决心——收回来。
这个行动有个编号,叫“17工程”。
任务交给了第11军第31师。
31师不是新兵蛋子。
抗战时是八路军115师一部分,解放战争时跟着刘邓大军横扫中原,1979年对越作战也打得不赖,阵亡一百多人,歼敌超过1400。
但这次不一样。
不是打一仗就走,而是要拿下一个越军经营多年的永久防区。
强攻不现实,代价太大。
所以,从1981年开始,这支部队就在为“17工程”做准备,整整三年。
三年时间,不是练兵演习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是真练。
步兵天天背着四五十斤的装备在七十度的陡坡上爬,一爬就是几小时。
工兵研究排雷法子,最后琢磨出种叫“火攻排雷”的办法。
侦察兵更拼,穿着伪装服悄悄潜进敌区,有时候贴着地面爬两公里,就为了摸清一个火力点的位置。
地图上那些红圈蓝线,全是他们一个个趴出来的。
那段时间的气氛不轻松。
有人写信回家,说可能回不来了。
也有人什么都不说,把信纸撕了又撕。
营房里悄悄多了一种沉默。
那辆运棺材的卡车到了之后,后勤部门报了数:两百口。
师长廖锡龙看了一眼,冷不丁说了一句:“棺材多了。”
没人敢接话。
他接着说:“要是这一仗我们死两百人,那我这个师长也该撤了。
一百口够了,多的退掉。”
这句话后来传开了。
有人说他太自信,也有人觉得他是故意给官兵打气。
但熟悉他的人知道,他不是说大话。
他心里有数。
三年时间,他一天也没闲着。
战术、火力、地形、后勤,他盯得比谁都紧。
打仗前,还有一场铺垫——“14工程”。
那是一次大规模炮击,打了400多个越军目标,摧毁火炮、军车、弹药库,重伤敌军900多人。
说白了,就是提前削一轮,让敌人喘不过气来。
1984年4月30日凌晨,真正的总攻要开始。
部队已经就位,炮兵也准备好了,战士们个个是泥泞中爬了一夜的样子。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廖锡龙开口了。
他请示,把进攻时间往后推20分钟。
没人理解为什么。
那时候部队已经等在阵地上,子弹上膛,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谁都想快点动手。
可他坚持,说这20分钟能让战士们检查装备、倒掉鞋里的水、喘口气、系好鞋带。
这些看上去不值一提的小动作,可能就是活下来的关键。
上级同意了。
20分钟后,六点四十,一声令下,炮火开始。
整个者阴山像被雷劈了一样震动起来。
几十门火炮同时开火,目标是敌人的交通要道、指挥所、观察哨和火力点。
步兵紧随其后,分成几个方向猛攻。93团主攻1250高地,92团冲1052.4高地,同时穿插部队从侧翼包抄。
7点22分,1185高地拿下。7点27分,1052.4高地也被攻破。
到了9点25分,93团9连直接攻进了越军指挥所所在地——1142高地。
敌人开始乱了。
越军试图反扑两次,第一次是上百人从39号高地扑过来,被92团2连压了回去。
第二次是877团的增援部队想冲击39号高地,结果被打得七零八落。
10点27分是个节点。
越军最后一次组织反击失败,被歼灭54人,俘虏两人。
此后再无大的抵抗。
到12点15分,1250高地彻底清理完毕,者阴山主峰升起了解放军的军旗。
不到五小时。
三年准备,五小时完成任务。
这不是偶然。
战后统计:越军被歼550人,大尉以下。
俘虏18人。
缴获火炮19门。
我军伤亡408人,其中108人牺牲。
后来有人问廖锡龙:“那场仗,最难的是什么?”他说:“不是打仗,是准备。
光靠一股劲,是打不赢的。”
有个细节后来被很多老兵记住了。
战后总结会上,后勤科有人提到:“师座,那一百口棺材,最后用了108口。”
廖锡龙沉默了一会儿,说:“那就再做八口。
带他们回家。”
参考资料:
张明金、余光荣,《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
解力夫主编,《中国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全纪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
王树增,《解放军战争纪实·对越作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来源:金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