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中国敦促日方停止将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名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1 00:16 1

摘要:中国商务部9月29日发声强烈抗议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新的出口管制措施,敦促日方立即停止将中国企业列入"最终用户名单"的错误做法。这一表态背景是日本当日更新的出口管制清单,新增多家中国企业的同时仅将2家中国企业移出名单。自2025年2月日本将42家中国实体列入管制清

信息来源: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urges-japan-stop-putting-chinese-firms-export-control-list-2025-09-29/

中国商务部9月29日发声强烈抗议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新的出口管制措施,敦促日方立即停止将中国企业列入"最终用户名单"的错误做法。这一表态背景是日本当日更新的出口管制清单,新增多家中国企业的同时仅将2家中国企业移出名单。自2025年2月日本将42家中国实体列入管制清单以来,中日两国围绕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的争端持续升级,反映出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两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博弈日趋激烈。

日本经济产业省此次更新的"最终用户清单"将于10月9日生效,修订后的名单涵盖15个国家和地区的835个机构,较此前增加87个实体。被新增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制造、人工智能算法开发以及相关高科技应用领域,这些企业在获取日本的高性能半导体制造设备、精密测量仪器以及相关技术时将面临严格限制。

日本的出口管制措施并非孤立行动,而是其配合美国科技封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3年3月起,日本政府已对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实施出口管制,涉及薄膜设备、蚀刻设备、清洗设备等6大类关键制造工具。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企业在获取先进制造技术方面面临更大困难,特别是在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芯片的制造能力建设上受到显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此举也对其自身产业造成不小冲击。东京电子、SCREEN控股等日本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的中国市场销售占比通常在30-50%之间,管制措施的实施直接影响到这些企业的营收增长。然而,在美国施压和"经济安全"考量下,日本政府仍选择牺牲部分商业利益来维护技术优势。

尽管中国商务部对日本的最新措施表示强烈不满,但其声明中也透露出一些积极信号。中方明确表示"欢迎日方将2家中国企业从名单中除名",并"愿与日方加强沟通,推动更多中国企业从名单中除名"。这一表态显示,中国政府仍希望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而非采取全面对抗的策略。

中方的克制态度有其深层考量。一方面,中国仍需要从日本进口大量高端制造设备和关键材料,特别是在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日本企业在材料、设备方面的技术优势短期内难以替代。另一方面,中日经贸关系的深度融合使得任何一方采取过激措施都将面临巨大的经济代价。

然而,中国也在积极寻求应对措施。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力度,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平台,支持本土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同时,中国也在加强与韩国、荷兰、德国等其他技术强国的合作,寻求技术来源的多元化。

中日之间的出口管制争端实际上是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美国主导的对华科技封锁策略正在重塑全球高科技产业的供应链结构,传统的基于成本效率的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向基于"经济安全"考量的区域化布局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面临着复杂的战略选择。作为美国的盟友,日本需要在对华技术管制方面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但作为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经济体,日本又不愿完全切断与中国的经贸联系。这种矛盾使得日本的对华政策呈现出"既合作又竞争,既依存又防范"的复杂特征。

对中国而言,日本等国的技术管制措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短期内,这些措施确实会对中国的技术发展造成一定冲击,但长期来看,也将推动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中国正在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政策、深化国际合作等方式,努力在新的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日之间的出口管制博弈反映了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深刻变化。传统的多边贸易体系正面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冲击,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经济治理机制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保持国际贸易的开放性,如何在技术竞争中避免"脱钩断链"的极端情况,这些都是各国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中日两国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其在高科技领域的博弈走向将对全球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双方需要在坚持各自核心利益的同时,寻找合作共赢的解决方案,为构建更加稳定、开放的全球科技创新环境作出贡献。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