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戛尔尼使团的旅程开始得并不曲折。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希望与中国加深贸易,两国相距万里,此事按理说算得上国际大事。可在乾隆皇帝的眼里,这些事都谈不上稀奇。乾隆并不怎么关心世界另一端的来客,关注点只落在眼前。八十寿辰将至,他对英国使臣的到访,多少有种顺水推舟的意思。
马戛尔尼使团的旅程开始得并不曲折。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希望与中国加深贸易,两国相距万里,此事按理说算得上国际大事。可在乾隆皇帝的眼里,这些事都谈不上稀奇。乾隆并不怎么关心世界另一端的来客,关注点只落在眼前。八十寿辰将至,他对英国使臣的到访,多少有种顺水推舟的意思。使团带来了夸张的礼物,仪器、蒸汽机和枪炮,看上去很新鲜。可大清人并不在乎,收下就是放进库房,甚至没人认真研究。这些东西据说埋没在杂物堆里,没人会提起,英国人就是有点郁闷。
其实马戛尔尼使团全程带着些许自负,也夹杂着不安。他们以为中国对英国的科技会感兴趣,结果发现对方冷漠到近乎敷衍。使团成员一路观察,私下里却时常抱怨。谁能想到,风靡欧洲的中国形象不过是一种想象?到了中国,街头巷尾杂乱无章,官员普遍自大。连最自豪的清军大阅兵,马戛尔尼都没看出什么门道。兵器陈旧,士兵训练得也不算严密。使团的科学家在旁边自言自语,问英国的连发枪在哪里。没几个人在意他们的牢骚,只听得中国人还在吹嘘天朝上国。
有权威数据说当时的英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连法国都追不上,摩根大通的消息还说英国新发明的机械设备出口大涨,中国却对这些兴趣寥寥。英国人自问:我们带来的东西在大清到底有价值吗?乾隆的态度越来越坦然,寿宴办得很热闹,时不时提一嘴“高天厚土”,真正要谈贸易却一句不提。马戛尔尼当场很尴尬,但装作看不见。这算是外交场上的“无声拒绝”,倒也是清朝惯用手法。
对于三叩九拜的礼节双方争得很久,谁都不肯让步。使团坚持自家规矩,乾隆坚持中原礼仪,僵持不下。最后两边各做让步,马戛尔尼只单膝跪地。有人说,这只是英国人小聪明,他们在礼仪上赢了面子却失了里子。会面结束英国人送上钟表,中国回赠点丝绸,看起来皆大欢喜。其实实质问题根本没谈拢,这一场盛会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寿宴办完,乾隆皇帝让马戛尔尼回去带一封信,说中国地大物博,英国没什么能拿得出手。信里直接贬低英国,说它是蛮夷,说天朝不稀罕你的商品,这话传到伦敦,英国人脸都挂不住。中国的官员在旁边说这样才能立国之威,没过几年,英国报纸就开始阴阳怪气中国了。那时的伦敦街头传出不少讽刺中国的段子,却也不出什么正经建议。有人说中国像老旧巨人,体魄庞大却濒于衰败,军官还在用冷兵器,比不上英国的新式火炮。
英国在那次碰壁后彻底转了脑筋,先前谈不成贸易,后来只剩下武力。乾隆帝哪想到几十年后自家后人会被英国炮舰一顿猛打。鸦片战争前英国把中国的弱点摸得透透的,马戛尔尼回国后,英国高层对中国政策悄然改变。资料显示1815年以后英国对华贸易额开始异常增长,鸦片输入成为主流。英国官方文件中有提及,过去外交惯例已变,不再以礼仪为先。而这些变化,溯源却是在乾隆一封轻描淡写的信里。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彻底变了。伏尔泰说中国是道德高地,可到了鸦片战争那会儿,英国报刊已经把中国人画成落后守旧的群体。英国人不再崇拜中国,而是开始蔑视甚至贪婪地盯住清朝的市场。有人坚信这都是马戛尔尼受辱带来的后果,可也有人认为只不过是历史必然,谁都没法改变。现实情况有些复杂——乾隆的自负或许加速了清朝的失败,但并不代表中国本无希望。
其实乾隆那个年代,清朝经济并不差,人口和产量持续上升。英国政府内部的报告显示中国长期保持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西方人对中国的好奇心还在。但英国模式的快速工业化早晚就要冲突,闭关锁国拖不住。马戛尔尼使团像是提前踩了雷,他本想率先破局,结果却成了清朝僵化体制的犹豫见证者。这样的矛盾情形很常见,有人说,如果那会儿乾隆能开口谈贸易,一切会变不?也可能不会。不过谁知道呢!
马戛尔尼本来坚信通过礼物和诚意足够打动清朝高层,实际上双方都没认真理解彼此想要什么。文化鸿沟太深,信息闭塞太多,连翻译都对不少要点模棱两可。中国的士兵还在刀枪和弓箭上纠结,英国早已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到最后,马戛尔尼带回国的,只有被拒绝的文件、尴尬的经历,还有乾隆“厚道”写给英国国王的话。
有一说一,马戛尔尼自己回国以后也不觉得这次外交真的毫无成果。他并没有彻底否定中国,只是更实在地分析了制度弊病。日记里他的怨气十足,对清朝的官僚体系直言不讳。他甚至夸过中国的工程技术,却又吐槽国家的活力不足。态度前后飘忽,没个准星,多多少少是受了气。这种真实情绪现在网络里还能够查得到,相关档案已经开放。
历史学家们总说马戛尔尼事件直接导致鸦片战争,其实也没那么直接。英国对华强硬更多是因为本土经济压力,鸦片贸易本身利益巨大。乾隆的那封信不过是雪上加霜,用“蛮夷”之称确实激怒了英国。也有专家指出,不管信写得多强硬,英国迟早会发展南亚殖民体系,将中国卷入世界贸易网络。这说法听上去挺合理,但也无法彻底说清楚。
清朝自诩世界中心,对外来技术极度漠视。这种自信带来的后果很严重。马戛尔尼事后向英国高层报告说,清朝体制根本无法应对变化,他亲身见到的“盛世”实际上已经暗藏危机。英国议会很快接纳这些建议,将中国列为下一个重点攻击目标。鸦片战争一开,清朝的神话瞬间破灭。乾隆年间没把英国看在眼里,后来的后果,就是全国上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不过我们看待这段历史也没必要太一锤定音。乾隆的傲慢,马戛尔尼的郁闷,有时候不过是两种截然不同秩序的偶遇。有人觉得天朝上国的招牌早就该扔掉,也有人说正是闭关锁国才保全了中国百年和平。反正这个故事里,没有绝对的赢家和输家,只有没完没了的碰壁与试探。
如今翻开档案,马戛尔尼的外交报告和乾隆的谕旨并非全无价值。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帝国撞击另一颗帝国时的各种窘态。从这件事里,谁都能看出历史的不确定与微妙。每一步选择,或许都埋下了未来的伏笔,也埋了遗憾和笑话。
过去的故事讲完了,时代早已变了。马戛尔尼使团、乾隆皇帝、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后来鸦片战争,不就是历史里最真实最不讲道理的逻辑?每个人都在其中盘算自己的得失,不会再有人满腔自信只看当下。
来源:谈天说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