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9日,“墨海·心源——于文江中国画作品展”在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启幕。这是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于文江首次回故乡举办个展,展出其近年创作的124件中国画作品,呈现其艺术探索的阶段性成果,也寄托了一位从烟台走出的艺术家对故土的深情回望。
开幕式现场
9月29日,“墨海·心源——于文江中国画作品展”在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启幕。这是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于文江首次回故乡举办个展,展出其近年创作的124件中国画作品,呈现其艺术探索的阶段性成果,也寄托了一位从烟台走出的艺术家对故土的深情回望。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山东画院、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烟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烟台市美术家协会承办,是烟台市推动“艺术回乡”工程的重要实践。
冯远、范迪安、刘万鸣、徐里、卢禹舜、尚辉通过视频发来祝贺
开幕式当天,秋意正浓,海风轻拂。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界领导、专家学者、艺术家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尚辉通过视频发来祝贺,高度评价于文江的艺术成就,并对展览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赵惠令、罗益昌、徐青峰、王青云、杨松林、于文江、宫志刚共同为本次展览启幕
于文江向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捐赠作品,馆长张纯彦代表馆方接受捐赠
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宫志刚,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梁文博,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徐青峰,以及展览艺术家于文江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随后,于文江向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捐赠作品,馆长张纯彦代表馆方接受捐赠。杨松林、李永波、张瑞云、尹沧海、于建基、冷杰、吕广彬、张翠莲、支英琦、杜寿鹏、秦立荣、王宇鹏、赵军、张风塘、郭强、蒲晓虹、张绍文、梁洪文、赵小青、卢文广、丛如日、刘泽文、孙成河、宋向阳、赵峰、季颁、萧继虎、刘晶、李恺、贺传勇、孙承平、徐孟海、郭英华、王永国、张建智、王世强、孙永国、曲晓莉、王未、董贵晗、隋淑霞、韩钧、曲祖善、边恩慈等百余位嘉宾和艺术家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央视知名主持人朱军主持。
嘉宾合影
根脉所系 游子归来
“尽管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展览,但此次在故乡烟台办展,心情尤为特殊,我既深感激动,也心怀忐忑。”于文江在致辞中坦言。
烟台,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是他艺术梦想启航的地方。17岁那年,他从牟平出发,在烟台火车站第一次登上火车,前往济南求学,考入山东师范大学,由此正式开启了他的艺术之路。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自豪地说:‘我是山东烟台人。’”在于文江看来,烟台不仅是他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其文化基因的源头。这片山海交融的土地,孕育了他最初的审美感知与人文情怀。此次“墨海·心源”展,正是他以近50年的艺术耕耘,回馈滋养他的土地,用笔墨诠释游子的赤子之心。
于文江表示,他始终秉持“向生活学习、向传统学习、向经典学习”的艺术理念。作为一位中国画家,他既坚守中国画的笔墨传统与文化根脉,也积极吸收油画、版画、雕塑等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实现“古今贯通、中西融合”,不断拓展当代中国画的表现力。此次展览既是对他个人艺术道路的梳理与总结,更是对家乡父老乡亲的一次深情汇报。
时代画卷 人民史诗
于文江的艺术成就,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与对时代的敏锐把握。他的作品始终扎根现实、聚焦人民,以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语言,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冯远认为,于文江是中国当代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画家,多年来以踏实的画风和扎实的绘画技能,创作出大量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形成了“乡土唯美主义”的个人风格。近年来,他强化了兼工带写的写意特质,进一步增强了绘画的表现力。同时,他广泛吸收不同民族、城市的风土人情,拓宽画路,以精准的造型和精妙的笔法,塑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形象。
范迪安表示,于文江是当代中国画坛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家。几十年来,他坚持深入生活、感受时代,以真挚的情感投身写生与创作,用大量精品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刻画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是主题性中国画创作中难能可贵的高产画家。近年来,他积极参与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沿着丝路表现各民族的生活风情,记写沿途风光,塑造异域人物形象。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丝路文化色彩,展现出各国人民对中国的友好情谊,也体现了其宽阔的文化视野与人文情怀。
在刘万鸣看来,于文江是一位紧跟时代步伐、富有历史责任感的艺术家,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国家发展进程和人民日常生活,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主题的精品力作。无论是描绘“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外文化交流,还是刻画长江的磅礴气势,他的作品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了一位艺术家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时代担当。尤为可贵的是,于文江始终心系人民。他的人物画主角多为平凡的劳动者和普通人,善于捕捉人物最生动、最感人的瞬间,通过精准的造型和深情的笔墨,刻画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坚韧的生命力,真正践行了“艺术为人民”的创作宗旨。此次在烟台举办的展览别具深意——于文江的艺术回归故土,必将为当地文化艺术生活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里认为,于文江是中国美术界人物画的重要代表,始终把生活放在首位,把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本任务,把传承与创新作为努力方向。他以人民为中心,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提炼生活中最鲜活、最有情感的内容,赞美“最美中国人”的形象。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物都充满温度与生命力。在艺术语言上,他将造型艺术与中国传统水墨巧妙结合,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物画的创作高度。
卢禹舜表示,于文江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艺术家,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用心用情用力抒发内心情感,在践行“德艺双馨”中实现艺术理想。他的创作聚焦现实生活与时代发展,以守正创新的精神推动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独具风格又不失现实深度的艺术实践。
尚辉评价,作为20世纪80年代便享誉画坛的艺术家,于文江在人物、山水、花鸟方面均有全面修养,在当代写实水墨人物画领域成就卓著。他对笔墨的悟性与人物造型的理解超越常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典雅优美,契合古典主义造型原则。可以说,于文江是继徐悲鸿、蒋兆和、周思聪之后,将水墨写实人物画推向新高度的重要代表。
守正创新 融通中西
于文江的艺术语言,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继承了李可染、叶浅予等前辈“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并在新时代语境中探索中国画发展的新路径。
徐青峰表示,于文江此次回乡展,不仅是一次艺术作品的展示,更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与对话。通过这样的展览,山东的美术工作者能够近距离感受一流艺术的境界与标准,这对于开阔视野、提升创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于文江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高峰须具备三个特质: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转化;二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与艺术表达;三是对个人风格的持续锤炼与突破。这三点,为美术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此,山东将大力推进“艺术回乡”工程,邀请更多从山东走出去的优秀艺术家回乡交流,促进地域文化互动,激发本土创作活力。同时,加大青年艺术人才培养,夯实人才梯队,推动山东美术整体水平提升。
王青云表示,于文江自21世纪初进入中国国家画院(原中国画研究院),20余年来,从青年画家成长为当代中国画坛的重要代表。他始终坚守艺术理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传承前辈理念,在笔墨创新与时代表达上取得突出成就。尤为可贵的是,他秉持中国国家画院“为中国画立心、为民族文化立命”的使命,作品既有传统的深度,又有时代的高度;既有民族的特色,又有国际的视野。此次他将半生艺术硕果带回故乡,不仅是游子对桑梓的深情眷恋,更是一位人民艺术家文化担当的生动体现。
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杨松林表示,于文江是从烟台这片文化沃土走出的杰出艺术家。烟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艺术氛围,为艺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土壤。于文江始终坚持写生,从广阔的生活实践中汲取灵感;他胸怀开阔,秉持“古今中外,凡属精华,皆为所用”的理念,广泛吸收传统经典与域外艺术之长,融会贯通。尤为可贵的是,他“以工为本”,重视基本功与艺术修养,将历代艺术精华内化于创作之中。其作品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形成了兼具时代气息与个人风貌的独特语言,在当代中国画坛具有重要地位。此次回乡办展,既是他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汇报,也为烟台美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对提升本地创作水平、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尹沧海表示,于文江是广为人知的著名人物画家,成名甚早。尽管两人年龄相仿,但在美院求学时,于文江已崭露头角,其艺术成就令人敬仰。艺术家的成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人格修养、艺术修为与时间沉淀共同作用的过程。此次展览全面呈现了于文江近年来的创作,令人震撼。相较以往零星所见,这次系统性的展示更清晰地展现出其艺术全貌。从笔墨运用、色彩处理到造型语言和画面意境,其作品都体现出极高水准,不仅展现精湛技法,更蕴含深厚文化精神。其艺术已超越技术层面,达到“以艺载道”的境界,值得深入研究与学习。
梁文博认为,于文江是极具天赋的画家,也是学院教育成功的典范。他17岁考入山东师范大学,21岁时其毕业创作即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奖,年少成名,令人钦佩。其早期小品已展现出扎实功底与精湛笔墨,人物、山水、花鸟皆能精通,技艺全面,在当时画坛即引起广泛关注。在他看来,于文江这一代画家成长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稳定时期,既接受系统的学院教育,又经受严谨素描训练的熏陶,艺术道路完整。这一代艺术家的成熟,离不开时代提供的良好环境与持续积累的机会,其整体成就也是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重要成果。
杨晓刚表示,此次展览是对于文江从艺近50载的艺术回顾与成果展示。作为从烟台走出的著名画家,他始终扎根传统笔墨,融合写实造型,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成为当代写实水墨人物画的重要代表。其作品既饱含对故乡山海的深情,也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风貌,体现东西方审美的共通性。他坚持艺术源于生活、贴近时代,以质朴、厚重、温暖的风格,诠释文脉与国运相连的深刻内涵。此次回乡办展是对本土文化事业的反哺,将为烟台注入艺术活力,激励更多创作者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
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张风塘在参观展览时表示,观看于文江的作品深感震撼。展览作品数量多、题材广、水准高,充分展现了艺术家深厚的创作积累和时代担当。他谈了两点感受:其一,于文江以兼具传统底蕴与探索精神的笔墨语言,叙事性地呈现了中国当代社会波澜壮阔的生活图景。作品题材跨越大江南北、高原边疆,从牧民迁徙、长江沿岸民生,到地铁建设、工厂劳作,再到边陲戍边战士的日常,构成了一幅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变迁的宏大画卷。其二,他以精湛笔墨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主体聚焦于普通劳动者——工人、农民、市民等平凡而伟大的群体。他既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赞颂,也敏锐捕捉市井生活的生动瞬间,赋予传统人物画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人文温度。这一系列形象丰富、情感真挚,堪称视觉盛宴,令人深受触动。
观展后,青岛画院院长郭强表示,于文江的画展无疑是一场艺术盛宴,令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其作品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风情为题材,涵盖人物、山水、花鸟,将亚、欧、非三大文明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东西方共有的审美情趣。
文化反哺 激励前行
此次展览,不仅是于文江个人艺术生涯的重要节点,也为烟台乃至山东的文化艺术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宫志刚表示,烟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既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窗口。这里山海交融、人文荟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沃土壤。于文江的艺术成就,正是烟台文化基因在当代的生动延续与创新表达。本次展出的124幅作品,为市民带来一场视觉与精神的盛宴,也为烟台文化强市建设注入新活力。期望以本次展览为契机,深化与中国国家画院、山东画院等机构的合作,推动更多优秀艺术家来烟交流创作,共同促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张纯彦表示,于文江是从烟台走出的、在中国画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此次在家乡举办“墨海·心源”展,为烟台广大美术创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交流与提升机会。本地艺术家可通过近距离观摩于文江的代表作,汲取创作经验,进一步提升艺术水准。
本次展览让我们看到一位艺术家如何从一方水土中汲取养分,又如何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反哺故土;让我们感受到传统笔墨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生,如何承载时代的重量与人民的温度。于文江用他的画笔,书写了一部关于生活、关于时代的深情诗篇。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8日。
部分展出作品
于文江 《大捷》 240cm×90cm 纸本设色 2025年
于文江 《绮粉凝香》 136cm×68cm 2025年
于文江 《浮尘》 138cm×68cm 纸本设色 2025年
于文江 《黟县域见秀里》 50cm×45cm 纸本设色 2025年
于文江 《黟县南屏村》 50cm×45cm 纸本设色 2025年
于文江 《维吾尔族青年艾力夏提·麦麦提》 52cm×45cm 2025年
于文江 《维吾尔族女孩艾尼赛》 58cm×38cm 2025年
于文江 《塔吉克青年努热拉》 33cm×33cm 2025年
于文江 《塔吉克女孩夏卡尔玛》 52cm×45cm 2025年
于文江 《坎儿洋村书记依斯娜汉》 33cm×33cm 2025年
于文江 《德国女孩凡尼》 50cm×50cm 2024年
于文江 《远方的客人》 180cm×90cm 纸本设色 2024年
于文江 《滕王阁》 235cm×145cm 纸本设色 2023年
于文江 《牛蹄关村土纸作坊里布依老人》 136cm×68cm 2023年
于文江 《打工妹》 175cm×95cm 2022年
编辑 | 刘 晶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