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秉承“以科学精神为引领,以人文关怀为纽带”的理念,由生生慈善信托支持,爱德基金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联合主办的“改变·共融:神经多样性视域下的认知与方法转变”暨2025年中山大学孤独症学术论坛和2025年“生生知识共创汇”定于 2025 年 10 月 11-
尊敬的各位同道:
秉承“以科学精神为引领,以人文关怀为纽带”的理念,由生生慈善信托支持,爱德基金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联合主办的“改变·共融:神经多样性视域下的认知与方法转变”暨2025年中山大学孤独症学术论坛和2025年“生生知识共创汇”定于 2025 年 10 月 11-12 日在广州市越秀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本次论坛聚焦神经多样性领域的多维度转变,从新理论,到研究视域与方法转型,促进支持体系升级、自主决策和全生命周期发展与社会融合。会议特邀国内外神经多样性领域的学者、研究者与实践者,通过主题报告与专题工作坊,展示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作为会议重要组成部分,10月11日下午将安排两场专业技术工作坊。现正式发布工作坊内容简介,并公布工作坊入选名单。有关自倡导工作坊的详细内容,将另行通知。
此外,2025“生生知识共创汇”征文口头及海报入选名单将在本文公布。所有入选征文将于2025年10月11日至12日“改变·共融”学术论坛期间进行现场报告、交流与展示。
工作坊时间安排
专业技术工作坊一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BSR干预模式
沉浸式体验邹小兵教授提出的革命性孤独症儿童BSR干预模式,基于自然发展行为干预(NDBIs)理念,全面提升0-6岁儿童的自发性沟通和社交技能。本次工作坊将深入解析五大核心实践主题,包括个性化评估、自然环境创设、“聪明省力的”行为疗法、家庭、学校生态系统优化通过"社交阶梯评估"量身定制干预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干预”确保效果,“自然的行为疗法”让学习无处不在,“契合发展的社交元素训练”提升关键技能,“超越BSR之生态系统调节”优化全方位支持环境。欢迎对BSR模式有一定了解的家长和专业人员加入!
滑动查看入选名单
现场签到和证书领取以本名单为准
讲题及专家简介
讲题:践行NDBI理念的BSR干预模式
邹小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脑病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任职:
中国脑计划总体项目组专家;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自闭症防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第十五届编委
医疗专长:
著名儿童发育行为专家。长期从事发育行为儿科学专业临床和科学研究。在儿童发育行为障碍领域有深厚的造诣和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类儿童发育行为障碍,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智力发育障碍、罕见发育行为疾病、儿童学习困难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正常儿童早期教育和高危婴幼儿早期干预。
讲题:自然的行为疗法
岑超群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副主任医师
主要学术任职:
广东省发育行为儿科学组委员
医疗专长:
医疗专长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智力障碍、学习障碍、抽动障碍等发育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干预;儿童保健及养育指导;对高功能自闭症及阿斯伯格综合症有一定的研究,针对儿童自闭症的BSR干预和丹佛早期干预(ESDM)指导、家长培训;普通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评估及干预。
主要学术成就:
主持和承担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国际知名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发育行为儿科学》《与你同行》等专著。
讲题:社交阶梯评估
梁凤晶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主治医师
博士研究生在读
擅长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BSR新模式,应用行为分析,家长技能干预等。
讲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干预
成三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主管技师,治疗师组长
世界卫生组织CST项目主培训师兼国家级督导,从事儿童发育行为专科工作20余年,在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及家长培训具有丰富的经验,擅长儿童自闭症BSR干预模式,具备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PEP-3)、Griffiths、STAT等评定资质。
讲题:案例讲解与分组演练
邹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资深治疗师
从事专业自闭症评估干预工作十年,擅长自闭症儿童BSR干预社交技能培训及家庭指导。
邢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治医师,在读医学博士
擅长各种儿童发育行为障碍如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学习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等的诊治及各种行为问题的矫正。
邢艺沛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工作14年,擅长孤独症、智力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症、学习障碍等儿童发育性疾病和相关行为问题的诊疗。
专业技术工作坊二
交得益®(KONTAKT™)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和青少年社交技能团体
学龄期和青春期社交技能团体计划(SSGP)被广泛认可为能有效促进没有共现智力障碍的学龄孤独症儿童和青少年社交技能发展。随着神经多样性理念的传播,社交技能训练观念已从“矫正缺陷”转变为“接纳差异”,强调建立个体化目标与提供个体化支持策略。本次工作坊将介绍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Sven Bölte教授首创的KONTAKT™模式的原理和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全球范围内KONTAKT™课程的循证研究。该课程已在中国实现本土化(交得益®),交得益团队将对核心策略进行讲解并进行分组实操和体验。滑动查看入选名单
现场签到和证书领取以本名单为准
讲题及专家简介
原理和循证研究进展
朱绘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孤独症青少年和成人社交技能干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物理学博士后
广东省孤独症康复教育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心理学会理事,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委员会委员,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中国心理分析学会(CSAP)候选人
曾主持以孤独症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以主要研究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ESI高引论文1篇。总引用500余次。
讲题:SMART原则和阶梯化设定目标
汪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医师,硕士研究生
曾参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PEERS干预及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ONTAKT干预培训。
擅长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BSR模式、孤独症青少年社交技能干预、孤独症情绪调节干预。
研究方向:孤独症儿童多元智能、孤独症学者技能、孤独症儿童情绪调节。
讲题:功能分析TEA表策略和实操
黄小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治疗师,从事儿童发育行为个体和团体干预训练
参与科研实践项目:主要参与两个社交技能团体课程本土化项目(交得益、友情友益),在其中带领儿童和家长团体。
研究方向:孤独症谱系儿童及青少年的社交技能提升与团体干预训练;孤独症谱系家庭家长支持;孤独症谱系儿童及青少年的情绪支持。
讲题:核心策略分组演练与实操(一)
谢奕香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科研助理,应用心理硕士
从事儿童发育行为个体评估和团体干预训练。具备KONTAKT™、PEER®教练资质以及CST初级引导师资质。参与科研实践项目:两个社交技能团体课程本土化项目(交得益、友情友益),负责带领儿童和家长团体;一个人工智能技术早期诊断孤独症项目,负责个体评估与指导。
吴玉岚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治疗师,医学硕士
主要从事孤独症儿童发育行为个体和团体干预训练。主要参与社交技能团体课程本土化项目(交得益)。获得学龄前儿童PEERS、亲子二人互动记录系统(DPICS-IV)培训认证。
讲题:核心策略分组演练与实操(二)
汪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
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儿童保健及儿童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工作10年
参与过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广东省科技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研究方向:儿童及青少年孤独症的社交支持;孤独症儿童及青少年情绪问题;多动症的诊断与干预。
孔一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治疗师,香港教育大学特殊教育硕士
从事孤独症谱系儿童和青少年干预训练,包括BSR(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交得益社交技能训练课程等,累计为超200组孤独症谱系家庭提供干预指导。
具备KONTAKT教练资质,
参与《交得益™》课程本土化研发与推广讲题:核心策略分组演练与实操(三)
冉梁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治疗师,应用心理硕士
擅长孤独症谱系儿童和青少年干预训练,包括交得益社交技能团体训练课程、BSR(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等。
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照管者技能(CST)引导师初级项目培训认证,亲子二人互动记录系统(DPICS-IV)培训认证。
汤铭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治疗师
2025“生生知识共创汇”
征文入选名单
自“生生知识共创汇”征文启事发布以来,我们共收到26篇来自全球青年学者与神经多元社群的投稿,其中包含17篇全文,9篇摘要。每一篇稿件从选题到撰写,都凝聚着研究者与社群伙伴的智慧与热忱,我们对此深表感谢!目前,所有稿件均已完成匿名的同行评审。每篇稿件均由至少 3 名评审人(其中至少包含 1 名神经多元(Neurodivergent)社群成员)依据以下四大核心维度进行背对背评审,以确保评选的公正与专业:
主题契合与理念贯彻:研究议题是否契合神经多样性核心理念,并具有创新性与本土化视角。
社群参与与伦理:研究是否由神经多元社群主导或深度参与,是否符合研究/合作伦理并旨在赋能社群。
研究质量与严谨性: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逻辑是否清晰,表述是否规范。
学术价值与传播潜力:研究成果是否对社群有实际价值,并具备良好的传播与应用前景。
经过严格的分数核算、意见汇总与复审,我们最终形成了如下结果并公布:
投稿类型
题目
全文
小学教师孤独症知识水平和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内隐与外显态度
全文
“If You Think You’re ADHD, You’re ADHD”:Digital Storytelling and Identity Formation on Xiaohongshu
全文
基于社群视角下中国神经多样性青年社交特性与体验的质性研究
全文
为“神经多样性”理念创作艺术的方法论
全文
天涯明灭忽尔没痛楚:阈下孤独症成年女性在诊断边缘地带的身份认同困境
全文
“我们只是不同,并非残缺”:神经多样性理念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缺失与重构
全文
神经多元社群中的压迫与冲突——当事者视角下的观察与思考
全文
神经发育障碍者家长组织的倡导概念框架
全文
共情与赋能:一项基于神经多样性理念的母子知识共生产实践
摘要
中文语境下孤独症相关用语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
入选征文将受邀于2025年10月11-12日在广州举行的“改变·共融”学术论坛进行现场报告与交流。同时,以专刊召集人约稿的形式,推荐至《新医学》专刊投稿(专刊征集通知另行发布)。
投稿类型
题目
全文
科学的舞台,玄学的角落:医院里的仪式行为观察
全文
孤独症谱系障碍群体在职业/高等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受限困境及其法律救济途径
全文
具身认知视域下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身体协同探蹟
全文
职场群体对孤独谱系个体行为特征的认知与双向同理心问题
摘要
Foldiverse:通过以家庭为中心的混合现实设计增强自闭症儿童的折纸康复训练
全文
人机协同的“执政官”模型:一位神经多样性探索者对饮食成瘾的自我治理与知识共生产
摘要
城市自然互动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成人福祉及户外行为的影响
摘要
从污名到赋能:⼀名 ADHD 者的⾃我⺠族志研究与对中国神经多样性困境的批判性分析
全文
拒绝“正常”:在规划社会中寻求神经多元的生存之道
摘要
社会科学视野下的法律“认知偏差”:神经多样性群体的身份、经验与制度回应
这些作品各具创新与潜力,推荐在论坛进行海报交流,或后续安排线上交流机会,同样期待能引发有益的讨论与交流。
参会邀请
邮件通知:组委会将于3个工作日内通过邮件向所有投稿作者发送具体的评审意见,请注意查收。
参会邀请:入选口头汇报的作者将收到正式的邮件通知征文评审结果和参会支持详情。
《新医学》投稿:获推荐投稿的作者,请注意查收邮件中的后续指导流程。
参会意愿和活动反馈
请所有投稿作者、入选作者以及关注本次征文活动的伙伴扫码填写参会意愿和日程以及对本次活动的反馈和意见。
10月12日会议议程
所有参加10月12日论坛的人员,均需填写以下报名表。
学术论坛专家简介
本次学术论坛不设直播,若感兴趣欢迎线下参与
原型孤独症中感知、语言与依恋交互作用的新视角(线上)
Laurent Mottron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医学院教授,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国际孤独症症研究学会(INSAR)Fellow,蒙特利尔大学孤独症谱系基础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的马塞尔和罗兰德"戈塞林研究所主席。
题目待定
Michael Fitzgerald
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
爱尔兰首位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教授(1996年任命),曾任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亨利·马什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教授(Henry Marsh Professor)。曾任职于芝加哥Mount Sinai医院、都柏林圣帕特里克医院、伦敦贝斯lem皇家医院、莫兹利医院、国立神经内科医院、伦敦国王学院医院等。
孤独症语言发展的非互动性模式
(线上)
David Gagnon
Non-interactive pathway to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autism
孤独症语言发展的非互动性模式(线上)
David Gagnon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蒙特利尔大学精神病学博士后课程
蒙特利尔大学生物医学博士
获得2020 孤独症护理转型联合会(TACC)年会最佳海报展示第二名。2019年蒙特利尔大学精神病学系研究观众奖,魁北克孤独症研究培训(QART)流动奖,2018 年 入选魁北克孤独症研究培训(QART)计划。
论怎样不认识你自己
潘大为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在Argumentation, Health Communication, 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Dao, Universaltas, Religions, Comparative Education等国际人文社科顶级A&HCI和S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15篇,出版英文译著1部(Brill, 2022),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2项。
Intervention research in ASD
曹凡
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围绕阅读障碍、第二语言学习,以及孤独症谱系障碍幼儿的联合注意,及其背后的神经可塑性机制。致力于揭示发展与学习障碍的神经基础,以及行为干预如何引发大脑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研究成果已发表在 Child Development, eLife, Cerebral Cortex 等发展心理学领域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
神经多样性运动的困境与反思
安孟竹
博士后研究员,马萨里克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
研究主要聚焦于医学人类学、残章研究、科学技术研究(STS)与女性主义的交叉领域,特别关注中国语境下的神经多样性、家庭照顾伦理与科技社会互动。
在博士研究期间深入考察了后社会主义照顾体制下,中国城市父母养育孤独症症儿童的道德体验,进一步延伸至发展障碍的早期干预市场变迁、孤独症家庭内部的亲密关系动态,以及正在兴起神经多样性。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Medical Anthropology》、《Feminist Anthropology》等国际期刊。
运动使我快乐
倪卓君
超市职员,中国特奥委员会理事
孤独症儿童的侧向辅导干预研究
于洛迪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副教授、教育学院孤独症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大学“百人计划”青年杰出人才
研究领域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言语语言认知发展及其感知觉特性,孤独症优势本位教育和社区整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孤独症项目、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项目等。曾任国际自闭症研究学会(INSAR)早期职业委员会首任中国区代表、INSAR早期职业委员会导师项目青年导师。担任若干特殊教育和康复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授课专家,致力于为神经多样性儿童家庭、教师、临床工作者提供专业服务。现任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学习与发展障碍康复分会副会长。
自闭症谱系儿童和家庭系统性困境与对策
邹小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
脑病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任职:
中国脑计划总体项目组专家;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自闭症防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第十五届编委。
特别预告:
“生生知识共创汇”线上交流会
由于本次征文与论坛的日程安排较为紧密,使得部分伙伴无法亲临广州现场。为促进更充分的交流,我们计划于2025年11月初专门组织一场线上学术交流会,将邀请所有投稿作者共同参与,再续学术对话。敬请关注我们的后续通知!
再次感谢所有投稿作者的杰出贡献与耐心等待!无论您的作品入选何种环节,您的研究都是推动神经多样性知识生态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广州见,亦或线上聚!
若需要正式盖章版会议通知
生生公益慈善信托
Thrive Together Charitable Trust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mity Foundation
承办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
CSR环球
协办方
来源:CSR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