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杀队员背着沉重的喷雾器,穿梭在江门的街头巷尾,他们的身影在路灯下拉得很长。这是一场人与蚊虫的战争,更是一座城市与时间的赛跑。
江门危急!1.4万人连夜出动,5000张床位严阵以待,背后原因令人动容
消杀队员背着沉重的喷雾器,穿梭在江门的街头巷尾,他们的身影在路灯下拉得很长。这是一场人与蚊虫的战争,更是一座城市与时间的赛跑。
凌晨四点半,江门市蓬江区一处老旧小区里,陈磊和他的消杀小队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沉重的喷雾器在他背上发出规律的嗡鸣,药水形成的白雾在晨曦中弥漫。
“每天要完成20个社区的消杀任务,我们的脚步得快过病毒传播的速度。”陈磊抹了把汗,继续走向下一栋居民楼。
与此同时,江门市人民医院的感染科病房里,主治医师李薇已经连续工作36小时。“9月20日那天,我们接诊了574名患者,创下了单日最高纪录。但现在,这个数字正在下降。”
---
01 疫情拐点初现
9月27日,江门市新增基孔肯雅热病例降至455例,相比一周前高峰期的574例,下降了超过20%。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陈磊和李薇的日夜奋战。
在江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电子大屏上的疫情地图实时更新。指挥部负责人指着屏幕说:“红色区域正在减少,这就是希望。”
全省数据显示,9月21日至27日,广东全省新增3153例基孔肯雅热病例,其中江门市占了2927例。疫情主要集中在江门,但佛山、广州、深圳等地也出现散发病例。
“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但绝不能松懈。”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在发布会上表示,疫情虽得到初步遏制,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02 全民灭蚊大战
9月19日,江门拉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警报。一夜之间,1.4万人的消杀队伍组建完成,2.2万台喷雾器配发到位。
在江海区一个城中村,居委会主任黄秀英带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检查积水容器。“一个矿泉水瓶盖的积水,就足以孕育数十只蚊虫。”她拿着手电筒,仔细检查每盆绿植的托盘。
这场灭蚊战需要智慧。南方医科大学顾金保教授指出:“我们要精准打击,不是所有水域都需要喷药。白纹伊蚊最喜欢的是居民区的小型积水。”
江门创新推出“蚊虫孳生地随手拍”活动,市民通过12345热线投诉专线,已报告超过3000处蚊虫孳生点。
03 医疗防线坚守
江门市共储备了超过5000张收治床位,分布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在江门市中心医院感染科,护士长王静告诉记者:“最紧张的时候,我们在24小时内腾空了整层病房。”
医疗救治实行分级分类原则。轻症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重症患者则及时转诊至定点医院。省市两级专家组成立了巡诊队,每天到各医疗机构指导救治。
“我们对老年人、儿童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特别关注,实行‘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治疗。”王静说。
令人欣慰的是,截至目前,江门没有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累计出院患者已达4029例。
04 认识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这个听起来陌生的疾病,正考验着江门的城市韧性。
“这种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传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斑蚊’。”江门市疾控专家解释,“潜伏期最长可达12天,这也是防控难度大的原因之一。”
典型的基孔肯雅热有三大症状: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疼痛和皮疹。在江门市人民医院,正在康复的患者张先生描述:“那种关节痛让人难以忍受,连走路都成问题。”
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安抚公众:“绝大多数患者能够自愈,不必过度恐慌。但部分人关节疼痛可能持续较久。”
05 双节防疫考验
中秋、国庆长假将至,这对江门的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理解大家想要出行的心情,但请务必做好防护。”康敏呼吁,“尽量避免前往疫情高发区域,在户外活动时要穿长袖衣裤,使用驱蚊剂。”
江门市在高速公路出口、火车站等地设置了健康服务点,为来自疫情重点地区的人员提供免费健康咨询和驱蚊用品。
各大公园和旅游景区也加强了消杀频次。“我们每两小时对公共区域进行一次灭蚊处理,确保游客安全。”东湖公园管理处负责人表示。
---
傍晚时分,陈磊终于完成了当天的消杀任务。他脱下防护服,里面的衣服早已湿透。“看着病例数字一天天下降,再累也值得。”他说。
江门街头,宣传车的大喇叭还在循环播放防蚊知识。社区工作人员仍在逐户分发驱蚊药品。
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都在为战胜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来源:倾盆大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