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一下。你妈,你老婆,你最亲的人,正躺在妇产科21床,身上插着管子,随时可能大出血没了。医生下了病危通知,说唯一的活路就是输血,快!
“你们自己找到血源没?”
这句话,不是街坊邻居在问,是穿着白大褂的科室主任,对着一个病危家属问出来的。
想象一下。你妈,你老婆,你最亲的人,正躺在妇产科21床,身上插着管子,随时可能大出血没了。医生下了病危通知,说唯一的活路就是输血,快!
你心急如焚,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结果医生下一句就是,血站没血了,你去大街上自己找人献血吧,找来了,我们才能给你用。
你懵了没?
湖南衡阳,南华附三医院,就上演了这么一出。9月6号,黎女士被送进医院,一家人的天塌了。医生说要输血,家人点头,只要能救人,花多少钱都行!可问题不是钱,是血。
是让你一个普通老百姓,去解决整个市中心血站都解决不了的血荒问题。
什么道理?
他们说,这叫“互助献血”。说得真好听。说白了,就是一命换一命。你得先找个好心人,让他去血站把胳膊伸出来,抽走几百毫升血,然后血站才会大发慈悲,从不知道哪个角落里,调拨一袋你的亲人急需的血浆。
型号都不用对上,只要有人为你献了,就算你完成了“任务”。
这是什么?这不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吗?这不是把救死扶伤的天职,变成了一场冷冰冰的资源置换吗?
黎女士的家人就像没头的苍蝇,在衡阳的大街小巷乱撞。整整三天!三天啊!病床上的人在跟死神赛跑,病床外的人在跟人性乞讨。他们求爷爷告奶奶,差点就信了那些在医院门口鬼鬼祟祟的“血贩子”。
那些人说,给钱,就有血。
可那是人血馒头,他们不敢吃。
第三天,病人的情况急转直下,大出血!生命眼看就要没了!家属彻底崩溃了,跑去找医生,求他想想办法。医生能有什么办法?医生也两手一摊,无能为力。
这时候,科室主任来了,没有一句安慰,没有一点愧疚,张嘴就是那句诛心的话。
“你们自己找到血源没?”
这句话,比刀子还锋利。它戳破了白大褂神圣的光环,也戳穿了这家医院所谓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口号。在他们眼里,21床的病人,好像已经不是一个等待救援的生命,而是一个麻烦,一个烫手的山芋。
之前,他们就三番五次地暗示家属,要不你们转院吧?去别的医院看看?
这是什么?这是在甩包袱!
万般无奈,家属找到了医务科。这大概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他们去吵,去闹,去求。医务科的科长出面,给血站打了个电话。
不知道电话里说了什么,血站“勉强”同意,发了一袋血过来。
就这一袋血,把黎女士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一家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更绝望的事情发生了。
第二天,又是那个科室主任,来查房。他看了一眼病人,没做任何检查,也没看任何报告,就轻飘飘地对家属说,要是还想继续输血,就得自己找人献。要是找不到,那就可以手术出院了。
手术康复都还没做,就让你出院?
“再输血,就要自己找血源,找不到就出院。”
这句话的潜台词谁听不出来?“我们仁至义尽了,你们自己搞不定,就自生自灭吧。”
家属不服,又去找医务科。这次,医务科的脸也冷下来了。他们说,别找我们,我们也没办法。
你猜他们怎么说?
“我们只是在传达血站的规定,不是我们的意思。”
一句话,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好像他们只是个无辜的传声筒。医院说,这是血站的规定。血站说,我们是按照《献血法》来的。
《献血法》第十五条,确实写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献血”。
看清楚,是“动员”!是“提倡”!
什么时候,“动员”变成了“强制”?什么时候,“提倡”变成了不开不行的“通行证”?
如果家属找不到人献血,是不是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亲人死在病床上?
后来事情闹大了,医院出来回应。说得那叫一个委屈。说他们医院AB型血的库存,已经空了13天了。说整个衡阳市的血源都紧张,每天采的血根本不够用的。
血站也出来回应,说他们已经和家属“有效沟通”,问题“圆满解决”了。9月15号,血液已经送到医院,病人也用上了。
听着是不是很可笑?
如果不是家属豁出去,在网上发帖投诉,把事情捅到所有人都看见,这个“有效沟通”会发生吗?这袋救命的血,会“圆满”地送到病人面前吗?
恐怕早就被“建议出院”了吧。
这根本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全国各地,有多少人遇到过类似的事情?“献血容易用血难”,这句话喊了多少年了?
我们去献血的时候,那些采血车上的护士,笑得比谁都甜。他们告诉你,这是在奉献爱心,一人献血,全家受益。你信了,你卷起袖子,看着自己的血流进那个袋子,心里还挺自豪。
可等你或者你家人真需要用血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你拿着献血证,以为这是优先卡,结果人家告诉你,对不起,没血,等着吧。你要是想优先,行啊,先交钱,用完了拿着一堆发票单据,再去报销吧。异地用血?那手续更麻烦,能让你跑断腿。
一来二去,大家心都凉了。
凭什么?
“献血是自愿的,用血是救命的,怎么就成了一笔交易?”
我们无偿献出去的血,到医院用的时候,为什么就要收几百块的“成本费”、“检验费”?这些费用我们不是不理解,但这个过程,能不能透明一点?能不能别让献血者感觉自己像个傻子?
我们的爱心,我们的奉献,不该被那一套冰冷的规则和繁琐的流程当成可以随意打发的东西。
那个躺在21床的黎女士,她只是一个缩影。她身后,是无数个在医院走廊里焦急等待、却被告知“没血,自己想办法”的普通家庭。
当一个救死扶伤的体系,需要靠病人家属去满世界“乞讨”一袋血来运转时,这个体系就已经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别再跟我们说什么“血源紧张”的大道理了。我们老百姓只想知道一个最简单的答案。
下一次,如果我们的亲人躺在病床上,我们是不是还得先去当个“血贩子”?
来源:听筱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