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1月,美国空军参谋长查尔斯布朗上将道出,最令人忧心的并非沈飞成飞六代机技术,反倒是其骇人的生产速率。当时很多人还没领会这话的重要性。这可不单单是军事层面的评判,反倒是一场全球空中力量格局即将重新洗牌的预告。
今年1月,美国空军参谋长查尔斯布朗上将道出,最令人忧心的并非沈飞成飞六代机技术,反倒是其骇人的生产速率。当时很多人还没领会这话的重要性。这可不单单是军事层面的评判,反倒是一场全球空中力量格局即将重新洗牌的预告。
传统军事剖析常爱紧盯技术参数对比,像隐身性能、发动机推力、雷达探测距离。可布朗这番话戳穿一实情:在当下军事角逐里,生产速率自身便是最关键的战斗力。你技术就算再厉害,一年就只能造几架,我技术虽说稍差却能不断下线,如此一来数量终将形成压倒性优势。
去年12月份,沈飞的与成飞的两款六代机原型机一同现身。无尾飞翼设计和多任务模块化体现着不同技术路线,而且它们背后共用的发动机与材料技术更值得留意。这种并行推进的模式避免了资源分散,居然还让中国航空工业的体系化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为什么中国能做到这么快的生产速度,首先产业链的完整程度令人惊叹,全链条的本土化比例超过了95%。
这意味着不需要看别人脸色,不会被卡脖子,接下来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歼20的关键部件实现标准化,已证实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还有从无人机产业积攒的经验来讲,翼龙、彩虹系列每年生产数量超500架,而且这些智能化生产经验就这么顺理成章地迁移到有人战机上。
瞧瞧具体数据就更清晰。歼20自2011年首飞至2017年批量列装仅花了6年,到2025年上半年累计下线已超300架,年产量稳定在120架左右。相对比美国F352005年才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用了15年,2025财年采购量仅42架。这差距并非技术层面的,反倒是整个生产体系和工业能力上的事儿。
年初孙聪院士提出,飞机生产得朝消费电子模式转变,这话颇有内涵。且想想咱们手机是怎么生产的,便能琢磨未来战机的生产模样。沈飞2023年引入的柔性制造系统,使得产能利用率达90%;成飞扩建的三条并行装配线,理论上年产潜力有150架。而且这些可不是空口说白话,是已然在推行的举措。
此生产速度对亚太地区影响直接。当中国能于短时间内置办相当数量六代机,现有的F-35机群便会遭遇代差压力。美国无奈重新考量在亚太的军事布防,NGAD项目因成本与进度状况陷入停滞,据说首批仅能采购24架。而且数量在这时就变为决定性要素。
不过得清醒认识到,维持这优势可不简单。国际环境的变动、技术难题、成本把控皆是挑战。而且生产速度仅是军事竞争的一个方面,训练体系、作战理念、人员素质也同等要紧。
布朗上将的忧虑实则给众人敲了一记警钟:现代军事竞争已迈入全体系竞争之境。单点技术的突破固然要紧,可怎样将技术转变成可持续、成规模的装备能力才是核心所在。从这个层面来讲,中国航空工业所探寻的路径,着实值得深入去琢磨。
来源:冰冷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