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下来的故事,有实验室里炸过的高压反应釜,有凌晨三点被保安赶出园区的狼狈,还有投资人拍着桌子喊“这项目我投定了”的燃点。
00后、苏州、科学家,这几个词撞在一起,自带热搜体质。
潘远志,2025年刚过24岁生日,已经带着团队把“微球”玩成国产替代里的硬核王牌。
别急着皱眉,这不是一篇枯燥的学术通稿。没有艰深公式,也没有“天降神童”的烂梗。
接下来的故事,有实验室里炸过的高压反应釜,有凌晨三点被保安赶出园区的狼狈,还有投资人拍着桌子喊“这项目我投定了”的燃点。
五个片段,拼出一个年轻人如何把“不可能”写成“已完成”。
逃课去追烧杯
15岁的夏天,多数孩子还在为中考冲刺,潘远志已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
因两校合作,他第一学年进入苏州中学学习,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多场创业比赛,悄悄埋下了实干的种子。
大一那年,潘远志基本没在教室里坐热过板凳。南京工业大学2016级新生课表上,他的出勤率不到60%,辅导员一度把家长喊来。
可同一时间,学校隔壁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里,他穿着白大褂蹲在地上洗烧杯,一蹲就是三小时。
那天,实验室老师随口问:“敢不敢自己独立做一组聚苯乙烯微球?”潘远志当场点头。结果第一次反应就炸了,玻璃碎片嵌进手套,手背划了五厘米口子。
第二天,他贴着创可贴又来了。三个月后,那台老掉牙的国产设备居然被他啃出了粒径均一的白色粉末,导师把照片发到群里:“这小子天生该待在实验室。”
一封邮件招来两百万
2018年,他参与高校合作项目,研发出脑机接口电极模型。这个带着学生气的发明虽技术可行,却因市场不成熟无法量产。
这件事让他猛然醒悟:实验室里的技术若不能落地,就像捂在盒子里的火苗,永远照不亮现实。这次试错成了关键伏笔,为后来的赛道选择埋下根基。
那年暑假,潘远志把实验笔记整理成八页英文proposal,群发邮件给长三角所有做微球的团队。标题只有一句:“Want smaller and cheaper microspheres?”
苏州纳米城一家上市公司副总王钊回信了,约他在园区星巴克见面。
潘远志背着双肩包从南京坐绿皮火车赶来,点了一杯最便宜的当日咖啡。聊了半小时,王钊掏出手机:“卡号给我,个人先打20万,你退学,全职来苏州,干不干?”
20万到账那天,潘远志把银行短信截图发给室友,配文:“兄弟们,我先走一步。”
凌晨被保安赶出门
2019年冬天,实验进入攻坚期。微球粒径要从300纳米压到100纳米以下,表面还要带羧基,国内没人做成过。潘远志带着两个助理轮班,反应釜24小时不停机。
最狠的一次,凌晨两点温度失控,溶剂冲顶,警报器大响。保安大叔冲进来吼:“你们再不走我就断电!”
潘远志一边道歉,一边把样品塞进液氮罐,抱着罐子蹲在园区马路牙子上等温度降。那天苏州零下3℃,他穿着单件卫衣,鼻涕冻成冰碴。
第二天一早,他把连夜冻存的样品送去做电镜,看到粒径98纳米、分布系数0.05的图谱,整个人瘫在走廊长椅上,眼泪鼻涕一起往下淌。
2020年,19岁的潘远志带着两位同学扎根苏州,创办博志金钻。
最初计划研发金刚石复合材料,但调研后发现,国内中高端陶瓷载板95%依赖进口,日本企业几乎垄断市场,供应链安全面临巨大风险。
他当即调整战略,将陶瓷载板作为首个拉通的产品管线。
投资人拍桌子的十分钟
研发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要在指甲盖大小的陶瓷上“刻”出电路,线条得比头发丝细50倍,还要保证散热效率。
团队光是啃下工艺难关就用了两年,前前后后攻克200多道技术壁垒。最棘手的是异质材料界面结合问题,国外对此技术封锁,连设备都禁运,只能靠自己摸索。
他们尝试在比食用盐还小的钻石颗粒表面镀铜膜,反复调试工艺参数,终于让产品导热率比国外同类产品高出22%。
有次为解决封装密封性问题,整个团队泡在万级洁净室里,连续一周每天只睡四小时,直到测试数据达标才走出厂房。
这种死磕精神,让公司成为国内首个拉通高端陶瓷载板量产产线的企业。
2021年9月,苏州纳米城路演厅。潘远志第五个上台,PPT只有10页,讲到第三页,话筒突然没声。台下哄笑,他干脆拔掉麦克风,直接吼:“今天要是谁把国产填料价格打下来,我跟他姓!”
后排红杉中国副总裁沈波举手:“我要你把成本再降30%,敢不敢接?”潘远志秒回:“给我六个月,做不到我退钱。”沈波当场拍桌子:“投!”
十分钟后,双方草签TS,估值两个亿。那天傍晚,潘远志跑到独墅湖边,“爸,咱家房贷我全还。”
把显微镜搬上生产线
2023年,潘远志团队做的层析微球正式量产,粒径50纳米,每升价格比进口便宜四成。
国内一家top3疫苗企业把整条纯化线换成他们的产品,测试报告里写着:宿主残留DNA检出量低于0.0001%,比原方案好十倍。
晚上十点,他照旧去车间巡检,手里拎着的还是四年前那只塑料饭盒,盒盖上贴着当时女朋友写的便利贴:别忘了吃菜。
机器轰鸣,他蹲在出料口边扒拉两口冷饭,抬头跟工人笑:“今晚这批出去,又能省老百姓三千万。”
有人问他,为何一头扎进“生化环材”这个所谓的“天坑”专业?
他的答案藏在产品里:公司每月生产5亿颗封装载板,应用于5G基站、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等领域,每一件都在为国产芯片自主可控添砖加瓦。
如今,他们的新产品管线已实现对日本企业的超越,在国际市场有了话语权。
获评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时,他举起薄如蝉翼的陶瓷载板说,要让中国芯既能“跑得快”,又不“发高烧”。
这句话背后,是“00后”的担当:不是空谈报国,而是把论文写在生产线,把答案刻在芯片上。#头条深一度#
资料来源
1.南京工业大学官网:《2018年本科生科研之星专访》
2.苏州纳米城微信公众号2021年9月28日:《纳米城路演速报》
3.苏州日报2023年11月15日:《“微球”青年潘远志:让纯化成本降四成》
4.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2020年3月:《微反应器技术白皮书》
5.红杉中国官网2022年1月:《早期项目新闻动态》
来源:步凡寻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