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要知道,这背后全靠一双“眼睛”在升级,激光雷达这玩意儿,可是经历了三次大变身,才让无人车从撞车现场走到了万台规模。
话说现在Robotaxi满大街跑,大家可能觉得这事儿挺酷。
但要知道,这背后全靠一双“眼睛”在升级,激光雷达这玩意儿,可是经历了三次大变身,才让无人车从撞车现场走到了万台规模。
2004年那场DARPA无人车挑战赛,简直就是大型车祸现场。
15支队伍没一个跑完的,最牛的CMU队才跑了12公里就撞了。
那时候的无人车,跟喝多了似的,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
可到了2005年,斯坦福大学带着大众途锐来了个逆袭。
车上装了5个SICK的单线激光雷达,虽说最远只能看25米,但愣是用了6小时54分跑完212公里。
这事儿可把德国Ibeo公司乐坏了,他们本来是搞工业测绘的,一看激光雷达在车里这么好用,直接转行做车载了。
更有意思的是Velodyne,本来是做音响的,一看这场景,果断allin激光雷达。
到了2007年第三届比赛,6支完赛队伍里5支都用了他家的机械式雷达。
得说,那时候的激光雷达,就是Robotaxi的“救命稻草”,没它根本玩不转。
但问题也来了:这玩意儿太贵了。
Velodyne的64线雷达,一根线就得一万块,整台车下来光雷达就上百万。
百度Apollo为了拿货,直接投资了Velodyne。
说实话,那时候的Robotaxi,就是“土豪专属玩具”,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
2009年谷歌搞自动驾驶项目,Waymo前身开始路测。
那时候大家发现,激光雷达虽然好,但成本高得吓人。
一台无人车造价两百万,咋跟十万块的出租车竞争?
转机出现在2016年。
国内禾赛、速腾聚创这些公司杀了出来。
他们靠着国内供应链,玩起了“性价比革命”。
就说速腾的M1P和禾赛的AT128,半固态设计,性能不比国外差,价格却便宜一大截。
更关键的是车规级认证。
以前国外雷达号称“十年不坏”,结果一测试全掉链子。
国产雷达可实在,从-30℃到60℃随便造,暴雨大雾都能扛。
2023年速腾直接把雷达价格干到了千元级,跟早年比,成本降了千分之一。
这事儿可太关键了,Robotaxi成本终于能跟网约车掰手腕了。
你看2024年,Robotaxi突然就火了,落地规模破千台。
说白了,就是雷达便宜了,大家才玩得起。
就像当年智能手机普及一样,硬件成本下来了,应用自然就铺开了。
今年2025年,Robotaxi开始冲万台规模了。
但新问题又来了:全地域、全时段运营,雷达得能在130米外看清13×17厘米的纸盒,下雨天还得认清楚地面线。
这可难不倒咱们的国产厂商。
速腾聚创整出了EM4雷达,用了VCSEL+SPAD-SoC的数字化架构。
这玩意儿就像给雷达装了“超级大脑”,不仅看得远,还能去噪。
实测在130米外,小纸盒看得清清楚楚,雨天雪天也不迷糊。
为啥数字化这么牛?因为用了芯片啊。
VCSEL激光器能量转化率高,还能批量生产;SPAD-SoC芯片就像雷达的“眼睛芯片”,点云密度提升3倍。
其他厂商也计划2026年量产类似产品,但速腾已经抢先交付了。
现在行业都明白,未来2-3年是关键。
谁先把雷达迭代好了,谁就能在10万台规模战里占先机。
就像手机厂商抢芯片一样,Robotaxi公司现在都在抢雷达产能。
毕竟,眼睛好使,车才能跑得稳、跑得远。
说到底,Robotaxi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激光雷达的进化史。
从贵得离谱到千元普及,从国外垄断到国产逆袭,再到数字化芯片引领未来。
接下来就看谁能在这场“眼睛革命”里笑到最后,让无人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说实话,我还挺期待坐着Robotaxi到处跑的那天,说不定比现在的出租车还便宜呢!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