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跟一个做美妆代运营的朋友吃饭,他吐了一肚子苦水:之前品牌砸钱找主播带货、投效果广告,直播间里一喊“3、2、1上链接”,销量蹭蹭涨,可一旦停了投放,店铺立马冷下来,一天没几个自然订单。
前阵子跟一个做美妆代运营的朋友吃饭,他吐了一肚子苦水:之前品牌砸钱找主播带货、投效果广告,直播间里一喊“3、2、1上链接”,销量蹭蹭涨,可一旦停了投放,店铺立马冷下来,一天没几个自然订单。
其实不光美妆行业,汽车行业也有这毛病,本来好好做品牌调性,后来一门心思追着流量跑,连数据真假都顾不上,到最后越投越亏,陷入死循环。
这事儿说穿了,就是很多品牌把“流量”当成了救命稻草,却忘了做生意的根本,得抓住“人”的真实需求。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小米互联网业务部商业营销品牌总经理陈高铭,他在2025GDMS全球数字营销峰会上说的话特别实在。
他说以前很多品牌做得好,根本不是自己产品、渠道多厉害,就是赶上了市场红利,那时候供小于求,随便搞搞都能卖出去。
现在不一样了,人口红利没了,消费者要求也高了,再抱着“靠流量就能活”的想法,肯定走不通。
老实讲,我特别认同这话,就像以前小区楼下就一家便利店,东西贵点、种类少点也有人买;现在便利店开了三四家,你还不琢磨街坊邻居需要啥,能不没人光顾吗?
陈高铭还说过一个挺戳我的点,他说有人觉得中国主流消费人群就是写字楼里那7000万人,这想法太窄了。
你算笔账啊,中国14亿人,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人加起来比一线城市多得多。
我老家在三线小城,我表姐在那开了家母婴店,她说现在镇上的年轻爸妈买母婴用品,比我在一线城市还讲究,不光看品牌,还得要“适合宝宝体质”的细分款,连辅食都要选有机的。
之前有个家电品牌就看准了这波需求,专门去县域市场调研,发现农村用户家里潮,普通洗衣机容易坏,就针对性做了耐潮的机型,还把价格定得实在。
结果你猜怎么着?这机型在三四线卖爆了,销量比一线城市还高。
本来想这品牌可能就小打小闹一阵,后来发现人家是真沉下心去了解用户,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数据报表。
搞不清那些只盯着“一线城市精英”的品牌咋想的,放着这么大的市场不做,非要在流量里卷,多不值啊。
说到了解用户,产品创新就绕不开了。
陈高铭举了个宠物食品的例子,说能不能做“即食营养套餐”,我觉得这思路太妙了。
现在养宠物的年轻人多,白天上班忙,没时间给猫啊狗啊做辅食,现成的营养套餐正好戳中他们的痛点。
之前刷到个国产宠物品牌真就这么干了,按宠物体重、年龄做定制套餐,上市没几个月就卖得特别好。
反观有些品牌,别人做啥爆款就抄啥,等他抄出来,市场早就凉了,最后库存堆一堆,只能打折清货。
很显然,跟着别人走永远只能吃剩饭,只有盯着用户需求做产品,才能站得稳。
现在大家注意力都特散,刷手机一会儿切这个APP、一会儿切那个,没几分钟就走神了,但家里的大屏不一样。
你想啊,一家人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看大屏,不管是看剧还是看短视频,专注度都高,而且信任感也强。
陈高铭说家庭消费占了整体消费的55%,大屏的日活用户也稳定,现在不光能看影视,还能购物、健身,功能全得很。
我家那台智能电视就是这样,我爸天天用它看戏曲短视频,我妈还在上面买过洗衣液、大米,说“屏幕大看得清,操作也比手机方便”。
有个奢侈品品牌就找小米大屏投了新品广告,高清屏幕把包包的质感显出来了,比手机小屏幕看着有档次多了,后来听说他们线下门店的客流量都涨了不少。
说实话,这招比在手机上狂轰滥炸投广告聪明多了,毕竟家庭场景里,用户没那么抵触广告,还容易被家人影响着产生购买欲。
除了找对场景,渠道也不能太“一根筋”。
以前很多电商品牌就靠一个平台卖货,平台给流量就活得好,一旦平台政策变了、流量涨价了,自己立马慌了。
陈高铭说渠道就是“通路”,得让用户“想买就能买到”,不管线上线下。
有个快消品牌就做得不错,线上搞了小程序,线下开了社区店,还找了本地团长,用户晚上想吃零食,在小程序下单,半小时就能送到家。
我之前就买过他们家的坚果,体验特别好,后来就成了回头客。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那些只抱一个平台大腿的品牌,一旦平台流量成本涨了,自己的利润就被压缩,最后要么涨价让用户买单,要么自己亏着卖,怎么都难受。
说到底,品牌想跳出流量内耗,关键还是得围着“人”转。
产品要懂用户的真实需求,渠道要方便用户购买,品牌要能跟用户现在很多品牌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不再盲目砸钱投流,而是沉下心去走进用户的生活,观察他们的习惯、倾听他们的想法。
毫无疑问,以前靠市场红利就能赚钱的日子过去了,现在拼的是真本事,能不能读懂用户,能不能做出让用户认可的东西,能不能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们身边。
只有把“人”放在心上,品牌才能穿越市场周期,走得长远,不然再热闹的流量,也只是昙花一现。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