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区域教育治理30人论坛暨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杭召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21:42 1

摘要:近日,第七届中国区域教育治理30人论坛暨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外国语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中小学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代表汇聚一堂,聚焦深化教育治理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路径,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近日,第七届中国区域教育治理30人论坛暨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外国语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中小学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代表汇聚一堂,聚焦深化教育治理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路径,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特聘教授、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孙绵涛阐述了浙外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在区域教育治理中形成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与传播体系,以及在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团队在阐释教育治理本义、建构教育治理体系逻辑以及推动区域教育治理研究等方面的特色探索。他表示,中心未来将继续发挥优势,致力于服务基础教育,打造特色鲜明、省级一流的教育治理智库。

主旨报告环节,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的重要意义、主要特点与战略地位”为题,对《纲要》作为首个中长期教育战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他认为《纲要》明确了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凸显教育在民族复兴中的战略地位,全面部署教育改革任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作“以‘善智’求‘善治’——人工智能如何助推教育治理”为题的报告,提出人工智能在教育治理中可通过智能信息采集、精准分析和辅助决策等方式提升治理科学化与个性化水平,但教育治理的本质是多元共治和民主参与,应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自主、自由与创新的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司晓宏教授以“智能知识生产模式及其对高等教育变革带来的影响”为题,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知识生产关系与方式,推动教学个性化、科研共创化和跨学科融合。他强调,高等教育应营建人机共生生态,发展生成式课堂,完善制度规范,推动智慧校园建设,以确保人工智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蒋凯教授以“高校教师时间配置对教学科研产出的影响——基于全国高校教师问卷调查的分析”为题,分析了了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与管理时间分配对产出的影响。他强调,应优化时间配置和考核体系,兼顾岗位与学科差异,保障教师可支配时间与身心健康,以促进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李伟胜教授以“从资源配置到资源创生——区域教育治理方式的更新”为题,探讨了区域教育已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仅靠资源配置难以支撑优质均衡发展,必须依靠学生、教师、学校和治理体系主动创生资源,以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王智超教授以“中小学教师供给的现实困境与可能路径”为题,阐述了当前教师供给在数量、结构、吸引力和治理机制等方面面临困境,提出应重构培养体系,改革编制制度,健全退出机制,推动数字化治理与资源保障,以实现教师供给的高质量与均衡化。

华中师范大学蒲蕊教授以“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区域教育治理的主导性任务与实践理路”为题,强调区域教育治理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民立场,构建“一核多元”的协商共治格局,完善价值、法律、组织和行动体系,并通过机制创新、能力提升和数字化赋能,破解体制障碍,提升治理效能,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陈学军教授以“工作过载:基于校长领导学习视角的再认识”为题,指出校长的工作过载应被理解为一种学习过程、学习条件和学习对象。他强调,应从领导学习的角度重新审视校长过载现象,将其转化为促进专业发展与教育治理优化的重要契机。

扬州大学刘佳教授以“数智化能成为教育治理术吗?——基于J区县‘数智教联体’的探索性案例研究”为题,分析了数智化正重塑教育治理逻辑,在资源配置、治理结构和主体关系上提升效能并具备预警功能。他强调,数智化存在算法黑箱、数字鸿沟等风险,未来应坚守育人导向,平衡技术与教育逻辑,使其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在分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校长教师、中心负责人和各高校研究生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治理模式创新、国际比较与传播、教师队伍建设与成长机制、教育生态等方向开展讨论交流。

来源:杭州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