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咖啡、助眠贴卖爆!科技转化咋成爆款?难题咋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22:21 1

摘要:2025年这阵子,岳阳医院出的碧荷玉斛冷萃饮特别火,大家都叫它中式“咖啡”,口干咽燥、容易上火的人喝着正合适。

2025年这阵子,岳阳医院出的碧荷玉斛冷萃饮特别火,大家都叫它中式“咖啡”,口干咽燥、容易上火的人喝着正合适。

还有上海市东方医院转化的睡眠改善保健贴,上市后也卖得不错。

本来想以为这些从科研成果变来的产品得慢慢熬才能被人知道,没想到现在不少人都在抢着买。

要说这些产品能火,医企协同肯定是关键。

就拿光明乳业来说,他们自己建了个益生菌菌种资源库,还跟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一起研究菌株。

有个叫“副干酪乳酪杆菌BD5115”的菌株,能改善肠道屏障损伤,俩边的专家团队一起做了功效验证,现在“护全家”益生菌系列已经上市了。

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合作模式特别好,医院懂技术,企业懂市场,俩边凑一起,产品才能又靠谱又好卖。

还有上海森特维生物,他们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一起搞出了“保贝一千”婴幼儿护肤系列,之前还开了线上科普直播,不少宝妈都去看了。

本来想他们可能就只搞研发,后来发现他们还会跟垂类平台合作,搞私域户外体验活动,先给大家科普,再推产品,这个逻辑确实管用。

讲完这些企业,再说说上科耀实这家公司。

他们是上海科学院直属的,专门帮着做成果转化。

今年5月,他们把上海市脑血管病防治研究所的一个智能量表系统卖了428万多,受让的公司正用这个系统做卒中筛查设备。

还有东方医院的助眠贴,也是他们帮忙转化上市的。

老实讲,我之前真没觉得中间有这么多环节,后来才知道,他们前期要帮项目找资助,中期要申请知识产权,后期还得帮着做品牌宣传,少一步都不行。

不过,不是所有成果转化都这么顺利,医院这边就有不少麻烦。

岳阳医院的张春雁说,他们的碧荷玉斛冷萃饮虽然受欢迎,但找靠谱企业特别难,想展示成果价值也不容易。

更头疼的是,很多市级中医医院里,技术经理人都是科研处的人兼职做,精力根本不够用。

要知道,这些医院里藏着好多名老中医的经验方和院内制剂,没人对接企业,根本落不了地。

说实话,我觉得技术经理人这角色太重要了。

他们就像中间的桥梁,得帮医院验证成果有没有用,得帮着找匹配的企业,还得协调双方的分歧。

之前看《2024中国技术转移发展报告》里说,我国只有30%的中医类医疗机构有专职技术经理人,难怪好多好成果都被埋没了。

北京有个医学技术转化中心搞了个数字化平台,能评估成果还能匹配企业,就这,某中医院的失眠调理茶方转化效率都提高了不少,要是全国都这么搞,肯定能好很多。

还有个事儿得提提,就是合规问题。

我国广告法早就说了,普通产品不能乱吹保健功效。

今年3月,上海、四川都出了健康科普的负面清单,不许借科普带货医疗、保健食品。

之前协和维生素E乳不是火了吗?结果冒牌货一大堆,这就暴露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搞不清为啥有些企业就是不重视这个,明明好好保护知识产权,才能让产品走得更远。

迈科技今年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搞了个“转化集市”,把中科院上海营养所这些机构的成果直接摆到消费者面前,这个想法挺妙的。

蔡文怿说,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品其实挺靠谱的,就是包装和营销太传统,要是能结合市场卖点,用点新的营销方式,肯定能打开销路。

我觉得这话没毛病,现在大家都信专业机构的东西,只要好好推广,肯定能卖得好。

总的来说,科技成果要变成爆款,医企协同是基础,解决医院的痛点、用好技术经理人是关键,合规和创新营销也不能少。

张春雁说转让方和受让方得合作共赢,不能一转了之,我特别同意这个观点。

毕竟,最终目的是让更多好产品落地,让大家都能用上。

说实话,要是能把知识产权保护、专职技术经理人培育这些配套机制完善好,以后肯定会有更多像养生咖啡、助眠贴这样的好产品出来,到时候大家就能有更多靠谱的选择了。

来源:萌萌思密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