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用户心不难!产品一号位必备7种需求分析高阶工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22:56 1

摘要:要么是想精准评估需求,却找不到趁手的工具;要么是听说KANO模型好用,真上手了连问卷都设计不明白;还有些人想试试新方法,又不知道从哪儿开始。

怕是最有体会的就是产品一号位了,天天被需求堆着,不知道先做哪个。

要么是想精准评估需求,却找不到趁手的工具;要么是听说KANO模型好用,真上手了连问卷都设计不明白;还有些人想试试新方法,又不知道从哪儿开始。

说实话,这事儿我太懂了,之前跟几个产品经理聊天,他们吐槽最多的就是“明明手里一堆需求,却像乱码一样理不清”。

今天咱不绕弯子,直接讲7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高阶方法,就是之前提到的L3数据需求高的4种,还有L4前沿的3种。

本来想把14种都提一嘴,但后来发现重点得放在这7种上,毕竟这些才是大家平时用着容易卡壳的地方。

先说说RICE模型,这东西是Intercom的联合创始人2015年搞出来的,专门帮产品团队给需求“称重”。

它从四个角度看需求:影响多少人(Reach)、影响有多深(Impact)、对评估有多大把握(Confidence)、要花多少功夫(Effort),最后套个公式算分,分高的先做。

某健身APP想加个社交分享功能,产品经理就用这模型算了算。

Reach这块,1万活跃用户里大概7000人会用,赋值7;Impact呢,用户用了这功能,周使用时长能涨不少,给了8。

Confidence是参考了其他健身APP的情况,有80%的都靠这功能涨了用户粘性,所以给8;Effort方面,要对接社交平台、设计界面,得400人工小时,赋值4。

算下来得分112,这功能就排到前面了。

老实讲,我见过有人用RICE踩坑,比如Confidence随便给分,明明没数据支撑,还敢给9。

如此看来,用这模型的时候,Confidence得有依据,要么是行业案例,要么是自己的小范围测试数据,瞎蒙可不行。

更何况小团队数据少的时候,别硬凑数,优先看用户反馈里提得最多的需求,比瞎算分强。

从RICE模型转到价值复杂性矩阵也很顺理成章,毕竟都是帮着掂量需求优先级的,只是角度不一样。

价值复杂性矩阵看两点:需求值不值钱(价值)、做起来难不难(复杂性),把需求分到四个象限里。

高价值又好做的,赶紧上;高价值但难搞的,得好好琢磨;低价值又难搞的,别碰。

某智能音箱想加语音切歌功能,产品经理琢磨了下:这功能能让用户不用动手,价值挺高;而且就加个指令识别程序,不难。

所以这需求就归到“高价值低复杂性”里,优先开发了。

很显然,这矩阵特别适合快速筛选需求,尤其是资源有限的时候,能帮着把钱花在刀刃上。

讲完L3的方法,咱再说说L4的前沿玩法,情感分析必须得提。

这东西不是瞎看评论,是用技术拆解文本,判断用户是夸还是骂,或者没感觉。

早年间就有了,现在结合大模型,连“还行”这种模糊的词都能扒明白。

杭州有家做智能手表的公司,产品经理就靠这方法分析用户评论。

看到“续航太棒了”,就归成正面;看到“操作太复杂”,就归成负面。

然后照着这些果改产品,比如加强续航、简化操作。

搞不清用户评论里的“还行”到底是真行还是假行?情感分析就能帮你扒明白,不过得注意方言词,上次有个同事分析“巴适”没算正面,结果闹了笑话。

还有大数据分析,跟情感分析搭配着用效果更好。

某智能音箱收集了一堆用户数据,发现早上大家爱查天气、听新闻,晚上爱播音乐、控家电。

他们就照着这规律调了响应策略,早上把天气服务调快,晚上把家电控制弄稳。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啥?把数据堆着不用。

很多产品经理收集了数据,就放那儿落灰,其实挖挖规律就能帮产品提不少体验。

最后说说AI和机器学习,这东西能帮着预测用户需求。

某智能空调靠传感器收集数据,发现夏天晚上用户爱把温度设26到28度,还开睡眠模式;冬天早上爱预热到20度左右。

它就学着这些习惯,自动调温度和模式。

说实话,这技术好是好,但小团队别盲目跟风。

本来想凑钱上AI模型,后来发现数据不够,跑出来的结果根本没法用,白花钱。

其实不管是L3还是L4的方法,核心都是帮产品人读懂用户。

不是说方法越高级越好,得看自己的情况。

小团队先把RICE、用户反馈这些基础方法用熟,有数据了再试试情感分析、大数据

毫无疑问,用户需求这事儿,从来不是靠一个方法就能搞定的,得灵活着来。

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到各位产品一号位,别再被需求搞得头大。

下次再遇到不知道先做哪个需求的情况,拿出这些工具算一算、拆一拆,心里就有数了。

来源:萌萌思密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