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段关于评书界的讨论在网上热传,起因是田连元先生去听了王玥波的书后,说了一句被圈内人称为“骂人”的话。这话听着像夸,细品却有门道——行里人懂,这是“按内行来说叫骂街”,可王玥波也只能当好话听。这事一出,不少人开始琢磨:田老这话说得,到底该不该?
最近一段关于评书界的讨论在网上热传,起因是田连元先生去听了王玥波的书后,说了一句被圈内人称为“骂人”的话。这话听着像夸,细品却有门道——行里人懂,这是“按内行来说叫骂街”,可王玥波也只能当好话听。这事一出,不少人开始琢磨:田老这话说得,到底该不该?
从情理上讲,面对年轻一代说书人,尤其还是前辈同行的义子,按常理应该多鼓励、少批评。但换个角度想,如果田老真夸了,场面可能更尴尬。你想啊,要是他说“王玥波说得真好,这才是正宗评书”,那他干娘连先生会不会立马出去宣传:“看,我调教出来的就是不一样!”这样一来,岂不是把整个评书界的门户之争又点着了?
其实话说回来,王玥波的表演风格确实引发了一些争议。他早年和郭德纲合作过多部作品,比如在阿里某酷平台上播出的《济公传》,那种现挂、砸挂、节奏拖沓的处理方式,放在相声剧场没问题,观众就爱这个味儿。但要是当成传统评书来听,很多人就觉得“不脆”、太磨叽,一件事翻来覆去讲,少了评书该有的利落劲儿。
评书讲究的是“齐了,咔嚓脆”,可以有花活,但不能在一个情节上反复绕。王玥波现在的问题,或许正是被相声的表达方式“带偏了”。他自己也承认受影响不小,尤其是跟老郭搭档久了,难免沾上那股“黏糊劲”。
但这不等于否定他的努力。每一代艺术人都在探索边界,有人守正,有人创新。田老一句话,看似尖锐,实则也是对评书这门艺术的珍视。我们听书的人,与其急着站队,不如多一点包容,也多一份期待——毕竟,好故事还得靠好嘴把式讲出来。 来源:湖北电视台舞林会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