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曾是房屋征拆后遗留的闲置空地,杂草丛生、垃圾堆积,不仅影响环境美观,更存在安全隐患。而今,借助龙岗区“虚拟社区”服务平台,禾花社区创新推出“禾睦蔬院”项目,荒地变身为集种植、科普、交流于一体的“共享菜园”,成为了邻里温情的纽带和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
在龙岗区平湖街道禾花社区,一片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共享菜园——“禾睦蔬院”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这里曾是房屋征拆后遗留的闲置空地,杂草丛生、垃圾堆积,不仅影响环境美观,更存在安全隐患。而今,借助龙岗区“虚拟社区”服务平台,禾花社区创新推出“禾睦蔬院”项目,荒地变身为集种植、科普、交流于一体的“共享菜园”,成为了邻里温情的纽带和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
荒地蝶变数字赋能“云种植”,旧物焕新显温情
“以前这里堆满建筑垃圾,现在‘禾睦蔬院’成了大家的‘菜篮子’!”年近七旬的陈伯站在菜畦间,举着刚摘下的黄瓜笑得合不拢嘴。他口中的“菜园子”,位于任屋老村,今年3月31日,禾花社区以“虚拟社区”平台为契机,正式上线“禾睦蔬院”项目。这块1000平方米的共享菜园,设置62块规整菜畦、自然观察角等功能区,吸引居民参与种植、科普与互动。
引入数字化管理工具后,居民通过手机即可线上报名认养菜地,参与“云种植”,线下则实地播种、浇水、采摘。社区还会定期发布种植体验活动。“邻里见面聊的都是种菜心得,社区更像个大家庭了!”一位居民感慨道。
2025年5月,中建八局等共建单位将另一处1000平方米的脏乱差地块平整为良田,变电站基座改造为5吨容量的蓄水池,破损电房改造成农具仓库,菜地间增设休憩椅与科普角,便民设施不断完善。政府统筹资源、企业提供支持、志愿者参与维护、居民成为菜园真正的主人,“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
从菜园到枢纽蔬菜互换、科普课堂,邻里情在泥土中生长
“我家种了辣椒,换你家的茄子怎么样?”在“禾睦蔬院”,蔬菜互换成了居民的日常。社区通过“虚拟社区”平台常态化发布活动,从“走进小菜园,探索大自然”科普课堂,到文明种植公约宣传与环境整治行动,居民不仅认领菜地、互相换菜,更积极响应“绿色捐献”倡议,捐出旧花盆与绿植。孩子们在泥土芬芳中学习环保知识,老人们在遮阳伞下交流种植心得,年轻人则通过线上平台分享有机种植技巧。
禾睦蔬院二期“同心园”揭牌。
2025年7月,在“禾睦蔬院”二期“同心园”揭牌仪式暨“七一”党员科普种植活动上,共建单位代表与居民共同挥锹培土,种下象征团结的绿植。“我们也希望未来将持续深化‘绿美+’模式,推动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治理主角。”禾花社区党委书记刘达华说道。
基层治理新图景共享菜园“种”出社区凝聚力
“禾睦蔬院”让邻里情在泥土中生长。
如今,“禾睦蔬院”早已超越菜园的单一功能。这里既是亲子科普的乐园,也是睦邻解压的阵地,更是基层治理的枢纽:昔日的荒地成了“同心园”,居民在这里共享收获、共解难题,“共建共治共享”真正从口号变成了生活。
从“荒地”到“菜园”,从“各自为政”到“携手共治”。当数字化工具链接起线上线下,当旧物改造传递出共享温情,“禾睦蔬院”不仅是一片菜地,更成为社区情感与治理的枢纽。在“虚拟社区”平台的赋能下,禾花社区正以一方菜园,种出邻里和谐,结出共建硕果。
来源:翠姐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