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朝总体给人的感觉是没什么血性,大多数皇帝在外交方面都比较软弱。赵匡胤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能想到的方式就是拿钱摆平,但银两不够。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总体给人的感觉是没什么血性
文/晏凌羊
01
宋朝总体给人的感觉是没什么血性,大多数皇帝在外交方面都比较软弱。
赵匡胤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能想到的方式就是拿钱摆平,但银两不够。
他弟弟赵光义登基后,倒是想用武力收复,灭了北汉后,他两次北伐,不仅无法收复失地,还被打得落花流水,据说怕得坐着驴车逃跑,还一直被敌军追到涿州。
宋真宗打赢了战但知道自己不能一直赢下去,搞了个澶渊之盟,用钱换和平。
宋仁宗则一心发展经济,但不愿意打,被想要模仿辽国的西夏逼得签署协议,大宋继续拿钱换取和平。
宋英宗和宋神宗时期,北宋内部矛盾大,主要搞变法改革,不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以“稳住周边局势”为主。
后来出现了宋哲宗赵煦,他8岁从宋神宗那里继承大统,由高太后辅佐。
高太后反对变法,重用司马光,废除了宋神宗努力了大半辈子的新法,在外交上也主张弃地和谈,结果宋朝越是谈和,越是被周边西夏、辽国鄙视。
但那时候,宋哲宗没有实权,反对也没用。到了17岁他亲政的时候,高太后和群臣都不放权, 搞得他讨厌旧党、对新党充满好感。
后来高太后去世,他终于亲政,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压旧党。比如,给死掉的司马光贬官,让死掉的王安石配享太庙。
为避免新法失败,他把新法中一些不合理的内容剔除,并重用革新派人物推广变法,让宋朝国力逐步恢复。
同时,为了防止权臣权力过大,他搞了权力分割制。
后来又决定收复失地,向之前屡次把大宋按在地上摩擦而后来开始走下坡路的西夏发起了小规模进攻,采用“逐步蚕食”的策略。
当时,西夏是梁太后专政,梁太后怒不可遏,开始反击,但几次都败北。
梁太后央求辽国调停,辽国派人毒死了梁太后,宋哲宗才答应重新与西夏划分国界。
搞定西夏之后,宋哲宗出兵青藏高原,后世称他年纪轻轻就打出汉唐气象,他的威望也不断攀高,新法的推行也比较顺利。
但是,宋哲宗才亲政了7年,23岁就去世了。他当时有个贤妃刘氏给他生了个儿子,然后他不管群臣反对,把刘氏封为皇后,但这个儿子早夭,他有个女儿随后也暴病而亡,他深受打击,抑郁而终。
02
狄青是北宋名将,但如你所知,北宋重文轻武,武将的下场很多时候都不大好。
狄青的父亲只是个退伍老兵,他也因此习得一手好武艺。他16岁的时候,哥哥失手伤人,按照法律要被重判,他干脆为哥哥顶罪。
当时,宋朝实行募兵制,要从失地农民、罪犯中挑选一些人入伍,狄青被刺配充军,结果他迅速在军营里成长起来,入选禁军,成为皇宫卫士。
有一次,他和同事在站岗时看到了一个叫王尧臣的人高中状元的盛况,同事感叹道:“这人是状元,而我们只是小兵,贵贱真是天壤之别!”
狄青不服地说:“贵贱,岂能由一时的身份所决定?主要看以后的才能和功绩。”
狄青确实也成长得很快,后来很快当了统帅。
当时,西夏建立后,屡次三方挑衅大宋,宋朝需要向西夏增兵,30岁的狄青主动请缨,成为指挥官,并几次一马当先、勇猛杀敌,全身布满伤口,但也建立了赫赫战功,还得到了主政西北的范仲淹、韩琦等人的器重赏识。
当时宋仁宗也听说了狄青的威名,派人给他画像。韩琦宴请他,并让官妓给他敬酒,而白牡丹看狄青脸上有刺字,竟敢当面嘲讽他(可见宋朝的武将在文臣面前的地位有多低)。
狄青在宴会上没发作,事后找人打了官妓一顿,但也因此惹恼了韩琦。
韩琦后来因狄青手下克扣军饷,抓了他的手下,狄青说这个手下立了很多战功,去求情,韩琦却把他的手下斩首。
后来,广西有人起兵反叛,宋军一败再败,朝廷无人可用,狄青准备出征,这时候越南国主说愿意平叛,宋仁宗犹豫了,狄青说这么一个小部落叛乱还要加以越南这种小国,实在是有辱朝廷神威,而且越南小国一旦得手,还不知道要怎么样了。
于是,狄青说服了宋仁宗出征。
出征过程中,他有勇有谋。发现宋军士气低落,就斩杀怯阵逃脱的将领。
同时,他还知道当地人有点迷信,就去烧香并声称自己能打败叛军,丢出去的铜钱就全部字面朝上(实际上铜钱两面都是字面),此举极大鼓舞了士兵的士气。
狄青平定叛乱后返回,位同宰相。他想极力博取文官们的好感,但整个大环境都看不起武官。
当初高中状元的王尧臣见到狄青,还嘲讽他脸上的刺字,而这个刺字是连皇帝都特许他不用洗去的。
再后来,欧阳修等人试图弹劾狄青,理由是“有人看见他穿黄袍”,宋仁宗几次想把狄青保下来了,但耐不住文官集团看不惯狄青,狄青被罢免,被贬出开封城。到了地方半年后,狄青因为背疽发作而死,享年五十岁。
当然了,狄青会有这样的下场,也跟他的性格太耿直有关系。
当初在攻打西夏时,范仲淹和韩琦的观点不合。范仲淹认为要修战壕,稳扎稳打,而韩琦主张不修,认为劳民伤财,不划算。
皇帝在这个事情上也没个主意,左右摇摆。狄青面临着站队问题,最后选择了站队韩琦。
韩琦通知狄青抓了范仲淹的人,狄青对文官动用了私刑,结果得罪了恩师范仲淹,也让很多文官觉得狄青为人不好,居然对文官动用私刑。
可后来,狄青跟韩琦也有了冲突……官妓敬酒事件,只是这种矛盾的外显。
后来狄青职位不断上升,文官们更是看不顺眼他,总觉得他头脑发达、四肢简单。尤其是范仲淹的超级粉丝欧阳修,更是讨厌他。
本来狄青作为贫寒出身的武将在朝中的人脉和威信一般,后来就被文官集团排挤出中央,还有别人监视居住。
当然了,如果狄青多学点历史,大概也能想明白人的一生起起落落是常态,但他被排挤出去后,郁郁寡欢,想不明白自己出生入死、立那么大的战功,为何还是这样的结局……49岁抑郁而终,让人唏嘘。
03
靖康之耻,金军俘虏了徽钦二帝,以及宋朝皇后、妃嫔、皇子、公主、宗室、大臣共数千人,然后扶持了一个儿皇帝:张邦昌。
这个张邦昌跟主战的宗泽、李纲算是政敌,他一直主张向金国求和,而宗泽、李纲则一直主张要跟金国硬刚。
结果,北宋真的灭亡了,要立他当“儿皇帝”,他却怂了,不想做傀儡,一度想到自杀。
金国人威胁他,你不同意做傀儡皇帝,我们就屠城。
张邦昌只好硬着头皮做了这个皇帝。
在金国人主持的登基大典上,他痛哭流涕,一再表示不愿叛宋。
当上皇帝之后,也不敢像真皇帝那样面南而坐,而是站在皇位的东面,拱手站立,更不敢称“朕”,不敢去皇宫正殿,不接受别人称呼自己“万岁”,不许任何人称自己“陛下”,不立年号,不用天子礼仪,大内宫门都贴上“臣张邦昌谨封”的封条,并拒绝了金国人想留一部分不对帮忙他驻守的提议........
后来,金国人押着徽钦二帝和皇室、宗室、大臣们离开了。金军前脚刚走,张邦昌后脚就取消自己皇帝的称号,把大将宗泽迎入东京汴梁,并派人寻找皇子中因为在外地出差而没有别掳走的康王赵构,向赵构请罪,建议他立即称帝。
由张邦昌当傀儡的伪楚政权就此灭亡,张邦昌总共战战兢兢地被迫当了23天的皇帝。
但是,不久以后,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追究张邦昌叛国的罪行,在他们的坚持下,张邦昌先是被贬官,后来还是被赐死。
张邦昌被赐死的直接原因,跟私生活有关。
当初,金国在立张邦昌为傀儡时,将宋徽宗的几个嫔妃赐给了张邦昌,其中一个叫李春燕的妃嫔被立为伪后。
张邦昌始终不敢以皇后之礼待李春燕,但被贬官后,他觉得自己归政一身轻,而李春燕也无路可去,两人就厮混到了一起。
宋高宗赵构就抓了李春燕,让她供认,最后张邦昌被赐死,自缢而亡。
但张邦昌被赐死的真实原因,应该是新上任的宋高宗,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需要依赖主战派的支持。
想要得到他们的支持,那就需要做个姿态:把主和派张邦昌这样一个政治符号杀了,作为礼物送给主战派,主战派才会对自己死心塌地。
自古以来,投降派、汉奸得到的归宿就是张邦昌这样的:里外不是人,被两头夹击。
04
我记得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教科书上,有这么一张图。
故事主人公是宗泽,他当时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但还是大喊了三声“过河”、这个图画的配文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杜甫写诸葛亮的,诸葛亮北伐没成功过但寿命不够用了。
而宗泽也是类似的命运。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他出生于浙江义乌,从小家境贫寒,但他胸有大志。
考中进士之后,当地方官期间,很是勤政爱民、嫉恶如仇。
但也正是这种性格,导致他在官场不是特别顺遂,60来岁还被弄到四川。
当时,辽国在金军的铁骑下,不堪一击,宋朝北方的主要敌人变成了金国。
靖康元年,金兵大举南下,宋钦宗实在是找不到人用(很多官员根本不敢去),只有宗泽这个67岁的老头子敢于抱着必死的决心赴任。
宗泽去了北方的磁州后,立刻招募义勇军士,不到半年就招募了一万精兵。
然后,他身先士卒,大败金军,获得了宋军与金军交战的首胜。
后来,金军又大举南下,宋钦宗任命宗泽为兵马副元帅。宗泽一马当先,把金军打得连续后撤,直呼他为“宗爷爷”。
靖康之耻,连徽、钦二帝都被掳走了,宗泽得知后,想带兵去堵截营救二帝,被想要登基的赵构拦截。
赵构即位后,宗泽几次谏言,希望赵构还都开封,但赵构不敢开战。赵构没办法,让宗泽留守开封,自己则跑去临安。
宗泽在开封安营扎寨,招募很多民兵,共同抗金。他很反对把京城南移,连续上24封奏折(史称“乞回銮二十四疏”),赵构被他搞烦了,找理由说他招募的民兵是流寇。
宗泽那叫一个气,不久久劳成疾、一病不起,背上长满毒疮,临死之前长吟唐朝杜甫的两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连呼三声“过河”才断气,享年70岁。
临死前,他交代儿子“尸谏” ,赵构五味杂陈,但还是不愿意听从他的意见。
宗泽一死, 开封府的守军、义军立马如一盘散沙宗泽的心血化为乌有。
金军再次南下,开封府再一次失守,金兵开始“搜山检海捉赵构”,赵构吓得到处躲藏,一度躲到了海上…… 值得一提的是,宗泽对岳飞还有过救命之恩。
年轻时候的岳飞因率队脱离上司,要被处死,宗泽很爱惜他,赦免了岳飞,后来岳飞跟着宗泽屡立战功。
宗泽死后,是他的儿子和岳飞一起把他的灵柩送往他的家乡,与夫人合葬,墓碑上刻着:“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
后来,康熙南巡,特地去他墓前一拜,并写了“忠荩永昭”四字褒扬。
04
宗泽是将,李纲是相。
李纲出生在上海,进士及第后被授予官职,后来因议论朝政过失被贬官到福建沙县。
后来,金兵南下,他被重新起用。
很快,金兵直逼开封,朝廷上下乱城一团,宋徽宗一直只想着逃命。
李纲向宋徽宗献上几条御戎、捍敌措施。
宋徽宗根本不想管,而是把皇位跟扔烫手山芋一般扔给太子,是为宋钦宗。
宋钦宗重用李纲,让他负责开封的防御,李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
金军施行诱降之计,朝廷大多数人主张投降,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
但开封军民不服啊,到处请命,宋钦宗只好收回成命,李纲又被起用,但答应割地。
金兵撤退,李纲便立即遭到了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被贬出朝廷,还被安上了“因为主张打仗,而浪费人丁和钱财”的罪名。
搞笑的是,李纲前脚刚被贬,金兵就又来围攻开封,宋钦宗只好再度启用李纲。
但是,古代又没个电话啥的,等李纲收到消息,俩皇帝都被掳走了,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李纲也再度被启用。
李纲竭尽所能帮助宋高宗整顿朝纲、整顿军队、排布防线,推荐老将宗泽驻守开封,严惩张邦昌等为金国效命的宋朝官员.....南宋政局得到了稳定。
但是,李纲也被排挤,只当了两个多月的宰相就被罢免,被贬出朝廷。之后依旧是主战派占上风,他就被启用;占下风,他就被一贬再贬,直到后来心灰意冷。
后来,宋金议和,宋高宗想再次启用李纲,李纲力辞不受,隐居于福州,58岁祭奠自己死去的弟弟时,哀悔恸哭,最后可能死于脑溢血之类的疾病。
05
我特别讨厌一种评价,就是老说宗泽、李纲、岳飞之类的抗金名将,情商低、领导力不足、不懂得上位者心思。
我就觉得.....你大爷的,好气!怎么连看个历史,他们都要这么谄媚......
这么说的前提是:他们的上司都是对的,错的都是他们。
可是,你怎么不说是皇帝情商低、领导力不足、不懂民众的心思呢?
事实都已经是那个样子......是当时的时代、情势容不下这样的硬骨头。
是当时的时代、情势要把他们这样的硬骨头敲碎。
*作者:晏凌羊,女,80后,中国作协会员,2001年云南省丽江市高考文科状元。著有畅销书《离婚七年》《所有的逆袭,都是有备而来》《公文写作》等畅销书十几部以及儿童绘本《妈妈家,爸爸家》。拥有十几年金融从业(管理)经验,现为广州某文化信息咨询公司创始人、某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创始人。出生于云南丽江,现居广州。乐以文字为窗,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血有肉,有泪有笑,有错有对,期待与您共成长。
来源:晏凌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