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说这次诉讼的主角LABUBU到底有多火。这只长着锯齿牙、尖耳朵的"丑萌"玩偶,在2024年让The Monsters系列收入同比暴涨726.6%,突破了30亿元人民币。
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一份案件卷宗在9月被公开后,让整个中国跨境电商圈炸了锅。
泡泡玛特把超过200家中国企业一次性告上法庭,索赔金额预估达到4亿美元。
这不是普通的商业纠纷那么简单,被告数量之多、覆盖范围之广、法律诉求之严厉,都创下了跨国知识产权诉讼的纪录。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被告全都是中国企业。
这场官司的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故事。过去十年,中国跨境电商靠着信息差、低成本制造和快速复制打出了一片天地,但现在,游戏规则正在改变。
先说说这次诉讼的主角LABUBU到底有多火。这只长着锯齿牙、尖耳朵的"丑萌"玩偶,在2024年让The Monsters系列收入同比暴涨726.6%,突破了30亿元人民币。
在美国,蕾哈娜、金·卡戴珊这些国际明星都公开晒过LABUBU,TikTok上相关话题浏览量超过10亿次。官方盲盒卖59块钱,限定款能卖到999块,在eBay这种二手平台上,稀有款拍出过999美元的天价。
泡泡玛特为了推LABUBU没少砸钱,光是美国市场的广告投放就超过200万美元。
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营收达到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4%,LABUBU贡献了公司近三成的营收。但火了之后麻烦也来了,一条围绕LABUBU的灰色产业链悄悄形成了。
这条产业链运作得很清晰:在中国完成设计复制和低成本生产,然后通过亚马逊、速卖通这些跨境电商平台,以远低于正品的价格卖到全球各地。
那些叫"Lafufu""Lagogo"的仿冒品,精准地切中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直接抢走了正品的市场份额。
海关数据能说明问题有多严重,2025年1月到8月中旬,国内海关就拦截了183万件泡泡玛特侵权货品,涉及237个批次,这些货原本要运往61个国家和地区。
仅北京海关在2025年上半年就查获了13批次、3万余件侵犯泡泡玛特知识产权的货物。在境外,泡泡玛特已经在27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海关备案,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等地海关频繁出手,光是荷兰就查获了26万多件假货,截至目前拦截假货总数达到791万件。
泡泡玛特这次的法律反击准备得很充分。他们把侵权行为分成了三类来打:第一类是商标假冒,很多卖家直接在产品标题里用"Labubu Wholesale""for Labubu"这种字眼,或者在包装上印"LABUBU""POP MART"商标。按美国法律,每枚假冒商标最高可以罚200万美元。
第二类是版权复制。LABUBU的玩偶造型作为三维艺术作品受版权法保护,大量卖家直接复制或高度模仿这个造型。
即便没用"LABUBU"的文字商标,只要产品在整体形象、线条和艺术表达上跟原作"实质性相似",就算侵权。这种情况每件侵权作品最高罚15万美元。
第三类最值得注意,叫商业外观侵权。这是美国特有的一个概念,保护的是产品的整体视觉外观和给人的感觉。泡泡玛特认为,LABUBU那标志性的"锯齿牙齿、尖耳朵与充满个性的面部表情"组合,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能让人认出品牌的商业外观。
所以哪怕侵权者没用商标,也没完全复制造型,但只要模仿了这些核心设计元素,让消费者产生混淆,就可能构成侵权。
这套组合拳几乎封死了所有逃脱的路径。泡泡玛特提出的惩罚措施也够狠:单个卖家索赔15万到200万美元,如果法院认定是故意侵权,还能追加三倍的惩罚性赔偿。
更致命的是,法院已经授权冻结被告在电商平台上的所有资金,对于靠现金流生存的跨境卖家来说,这基本等于判了死刑。
而且泡泡玛特不只是打线上卖家。2025年7月,泡泡玛特在美国加州起诉了线下零售商7-Eleven,指控其未经授权销售涉嫌仿冒的Labubu玩偶。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打法,目标很明确:覆盖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的整个侵权链条。
在英国伦敦的斯特拉特福德韦斯特菲尔德购物中心,因为抢购LABUBU甚至发生了大规模斗殴事件,现场几名男子拳脚相向。由于排队时间长达五小时,加上安全风险上升,泡泡玛特已经宣布暂停LABUBU在英国的销售。这种疯狂的市场热度,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分一杯羹。
这起案件里所有被告都是中国企业和商户,这个事实挺值得琢磨的。强大的"中国制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被用来侵蚀刚刚起步的"中国创意"。泡泡玛特的这次诉讼,可以看作"中国创意"阵营的一次集体自卫。
跨境电商早期能赚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用了不同市场之间的监管差异和法律漏洞。
但现在,全球平台监管越来越严,品牌方的维权意识也觉醒了,这种"监管套利"的空间基本没了。知识产权合规已经不是可选项,而是决定企业能不能活下去的前提条件。
这场官司还在继续,但它传递的信号已经很清楚了。那个允许模糊和投机的时代正在过去,一个基于规则和品牌的全球商业新阶段正在到来。
对中国出海企业来说,真正的护城河不再是供应链效率或价格优势,而是品牌的独特性和可保护性。只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壁垒,才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