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室】让“重症”不再冰冷,让“生命”始终闪耀光芒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9:03 1

摘要:在儿科医疗领域,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科室——他直面生命最危急的时刻,以专业与速度与死神赛跑;他深谙孩子与家长的脆弱,用细腻与温暖编织守护的网。他就是有着30余年历史,国内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的重症医学科。

在儿科医疗领域,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科室——他直面生命最危急的时刻,以专业与速度与死神赛跑;他深谙孩子与家长的脆弱,用细腻与温暖编织守护的网。他就是有着30余年历史,国内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的重症医学科。

作为国内较早成立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科室,这里不仅承载着厚重的专业使命,更将人文关怀融入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细节。7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团队,每年为18万人次急诊患儿提供救治,为1000名重症患儿搭建生命的“安全岛”。在医院人文建设的引领下,重症医学科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呵护和关爱患者身心健康”为核心,从患儿、家长、医护团队三个维度,打造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人文科室。

对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而言,每一个患儿都是需要全力以赴守护的“小战士”。这里的孩子大多处于生命垂危状态,医护人员深知,与死神赛跑容不得半分迟疑——他们必须保持“冰”的冷静,凭借精准的判断、快速的处置,为孩子抢回生的希望。但冷静的外表下,是“水”的柔情:24小时不间断的密切观察,只为捕捉病情变化的细微信号;轻轻握住孩子的手、摸摸他们的额头,是无声的鼓励;当孩子好转时送上一个拥抱,是最温暖的肯定。

为了缓解患儿住院期间的焦虑与恐惧,科室从2014年起,就为住院孩子准备能唱歌讲故事的“火火兔”;2016年增设投影仪,为恢复期患儿播放喜爱的动画片;2017年建立爱心读书角与爱心玩具箱,让病房不再只有冰冷的仪器,多了几分童趣与温馨。作为北京市爱婴医院,科室自2015年成立母乳库,为6个月以下病情允许的小婴儿提供母乳喂养支持,有专门护士为家长开展宣教、发放手册,平均每月接收80余人次母乳,让孩子在治疗期间依然能感受到妈妈的温暖。2025年开展故事疗愈读书活动,通过书籍捐赠、原创绘本创作和床边故事讲述,为危重患儿打造充满童趣与温情的“勇敢星之旅”。

重症患儿的家长,往往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无陪住的ICU病房,信息的缺失更会加剧他们的焦虑。重症医学科将“医患互信”视为人文医学的支撑点,把沟通化作连接彼此的桥梁--从主任、主管医生到护士长、主管护士,“多沟通、勤沟通”早已成为工作习惯。

从孩子入院到出院,医护人员会耐心倾听家长的诉求,认真解答每一个疑问;设计“住院患儿温馨提示卡”,让家长写下孩子的喜好,便于医护人员更好地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孩子生日或节日时,为他们准备蛋糕、点上蜡烛,哪怕孩子暂时无法品尝,也要为家长送上一份慰藉;在家长无助时递上一个拥抱,让他们感受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为了让服务延伸到出院后,科室建立护理微信群,方便家长随时咨询出院后的护理问题;2017年起开展出院家长满意度调查与回访,根据反馈不断优化服务,用真诚换来了家长的理解与认可--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叮嘱医护人员“注意保重身体”,这份双向的温暖,正是人文关怀最好的见证。

“看着孩子受罪,心理承受不住”——这是很多人对重症儿科工作的直观感受。但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知道,心疼与眼泪换不回生命,唯有理性的思维、冷静的处置,才能为孩子争取生机。可他们并非无坚不摧:当面对无力回天的遗憾时,也会在无人处悄悄落泪;当长期高压工作让人疲惫时,也需要温暖的慰藉。

科室格外重视医护人员的心理调试与相互支持:每年组织亲子运动会,邀请患儿家庭一同参与,让小家庭与科室“大家庭”的氛围更融洽;文化墙上贴满医护人员与患儿、与同事的活动照片,真挚又灿烂的笑脸,感染着每一位新加入的成员;工作之余,大家积极参加院里的人文培训、手语比赛、洗手舞大赛、医疗主题小品比赛,在活动中增进凝聚力。

科室还鼓励医护人员将人文精神传递到更广阔的领域:刘霜主任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公益科普,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患儿;刘亚京助理护士长作为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人文巡讲团讲师,积极传播人文知识,帮助更多医护同行深化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践行。正是这份对职业的热爱与坚守,让整个团队始终充满活力,也让医护人员将这份职业幸福感传递给每一位患儿和家长。

生命故事,在生死边缘见证爱与奇迹

在重症医学科,每天都在上演着与生命相关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藏着医护人员的专业与温情。

2018年4月,7岁的小美因链球菌脑炎被紧急送入ICU,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甚至出现脑疝症状。当医护人员提出需要剃掉小美头发贴电极片监测脑功能时,崩溃的妈妈恳求:“孩子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长发,万一她没能扛过去,求求你们,留住她的头发吧,让她能漂漂亮亮地走。”曲东主任理解家长的心情,最终决定用医用胶水将电极片粘在头发上,既不影响监测,也守护了孩子和家长的心愿。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昏迷21天的小美终于醒来——醒来后第二天,她就画了一幅画,上面写着“母亲节快乐”。5月15日小美生日当天,爸爸妈妈进病房为她庆祝。如今的小美已能自主走路,正在逐步康复。

5岁的乐乐因格林巴利综合征陷入昏迷,无自主呼吸,被送入ICU时,家长情绪激动到难以平静。主管男护士李硕耐心安抚,用“奥特曼打怪兽”的故事帮乐乐克服治疗恐惧;每天抽时间陪乐乐说话,鼓励他睁开眼睛;帮他洗澡、剃“飞机头”,用“喝匀浆膳就买旺仔牛奶”的小约定帮他渡过“流食期”;下载动手游戏,让他在玩耍中锻炼康复。护士长定期给家长拍乐乐的照片,当家长看到乐乐与医护人员的“临时家庭”合影时,红着眼眶说:“这里是医院,也是他的家。”44天后,乐乐成功脱离危险,能够自主行走。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重症医学科发生。医护人员始终记得学医时的誓言:把家长视若珍宝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宝贝去守护。他们用专业战胜病魔,用关怀温暖人心,希望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孩子,都能健健康康地走出病房,迎接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多年来的人文实践,科室先后获得诸多荣誉:首都儿科研究所先进集体;北京市第五届手语风采大赛团体三等奖、卫生系统团体一等奖;首都儿科研究所“守护天使”志愿服务优秀志愿团体;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与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称号。每一份荣誉,都是对科室人文工作的肯定,更是继续前行的动力。

未来,重症医学科将继续完善人文建设:计划设立专门的医患谈话室,更好地保护患者隐私,让临终关怀等敏感沟通更有温度;筹备开发重症医学科APP,实现出院患儿随诊、科普知识宣传、专病管理等功能,让服务更便捷高效;解决科室无线网络问题,及时更新患儿动画片库,为孩子带来更多欢乐。科室将以“儿童友好”为发力点,致力于让原本无陪住、无探视的ICU,不再是冰冷的治疗空间,而是盛满关爱、安心与希望的温暖港湾。

从直面生死的救治,到细致入微的关怀;从医患之间的互信,到团队内部的互助——首都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用行动诠释着“人文医学”的真谛:医学不仅是治愈疾病的技术,更是传递温暖的艺术。这里有与死神赛跑的紧张,更有守护生命的温柔,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努力让“重症”不再冰冷,让“生命”始终闪耀光芒。

文 | 重症医学科、宣传中心

摄 | 袁超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

来源:首都儿科研究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