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站到底”的灯牌还没灭,李好已经站在抖音的环形补光灯下,把当年抢答器的“3、2、1”改成了“上链接”。
“一站到底”的灯牌还没灭,李好已经站在抖音的环形补光灯下,把当年抢答器的“3、2、1”改成了“上链接”。
首场500万GMV听着唬人,可弹幕里飘得最多的是——“李好怎么也开始消费情怀了?
”
情怀这玩意儿,像冰箱里隔夜的蛋糕,看着还是蛋糕,咬一口就知道水分全失。
去年11月那场直播,他和晓敏把母婴纸巾塞进镜头,顺口就来“答对了!
宝宝用得安心”,屏幕外的人瞬间出戏:原来记忆里的学霸主持,也能把台词用成一次性湿巾,擦完就扔。
江苏卫视的老同事没拦他,也拦不住。2024节目单上,他的名字缩在《新相亲大会》衍生版的角落,黄金时段留给了更年轻、更会把控热搜的主持人。
刘德华来南京开唱,台里照旧派车接待,镜头里却找不到李好的影子——粉丝拍到他站在观众区,帽檐压得很低,像普通中年男人一样举着手机拍舞台,那一刻没人喊他“李老师”。
有人把这段剪成短视频,配文“过气主持人现状”,播放量倒比他在《开播!
情景喜剧》里的表演片段还高。
那档节目里他努力憋出戏剧腔,评委只淡淡一句:“综艺感盖了角色。
”话很客气,意思直白——观众记得的是“主持人李好”,不是“演员李好”。
主持人这张身份证,一旦撕了再贴回去,总留胶印。
汪涵把“天天兄弟”做成文化符号,孟非的光头成了婚恋赛道金字招牌,李好却像被答题卡划错了格子,想改行又舍不得擦。
晓敏注册新公司,他占股三成,对外说“夫妻档转幕后”,业内听来就是“主持人降级记”——以前站舞台中央,如今站政府活动侧幕,给领导递话筒,脸上还得挂“幸福来敲门”的标准笑。
抖音评论区里,70后老粉刷“童年滤镜”,00后直接问“这谁”。
一条“主持功底退化”被赞到热一,李好半夜点赞又取消,第二天直播照样喊“3、2、1”,声音比当年更洪亮,像要把心虚盖过去。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报告把他当反面案例,提醒后辈“代际沟通差异”,翻译成大白话:别拿90后的梗硬刚Z世代,容易闪着腰。
可说到底,谁不想多赚一点?
电视广告下滑,综艺预算砍半,台里养不起那么多张嘴。
李好只是提前一步走下悬崖,顺便看看能不能在半空搭个新平台。
可惜观众不领情——他们允许汪涵讲青铜器,容忍孟非聊相亲,就是受不了答题王卖纸尿裤,仿佛知识一旦变现,连带着自己的青春也被贱卖。
最尴尬的是,同期改版的《一站到底》换了青年学者专场,取消夫妻档,收视居然小幅回升。
数据不会说谎:大家爱看的是“知识逆袭”的爽感,不是“知识变现”的窘迫。
李好大概也看懂了这个信号,最近几条视频开始拍书房、读诗集,试图把“文化”重新穿回身上。
评论区有人冷嘲“晚了吧”,也有人认真留言“等你回来出题”。
会回来吗?
没人知道。
直播带货的坑位费不会等人,文化节目的话筒也不会主动递回来。
唯一确定的是,那个按下抢答器、喊出“恭喜你,答对了”的李好,已经留在旧磁带里。
磁带可以倒带,人生只能继续向前。
屏幕外的观众,其实也在同一辆失控的列车上——谁不是一边怀念旧站台,一边在新车厢里找座位。
所以看到他深夜还在镜头前练习“3、2、1”,心里那点唏嘘,说到底是对自己的温柔:原来把青春打包出售的不止我一个。
来源:蜗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