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靠着石油,沙特从一个贫瘠的沙漠穷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富裕的“石油王国”,国民免税、福利慷慨,王室挥金如土。但在这份耀眼的繁华背后,隐藏着两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一个规模膨胀到近2万人的王室正吞噬着国家资源,从建国起埋下的继承体制“死结”更让权力内斗难以
靠着石油,沙特从一个贫瘠的沙漠穷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富裕的“石油王国”,国民免税、福利慷慨,王室挥金如土。但在这份耀眼的繁华背后,隐藏着两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一个规模膨胀到近2万人的王室正吞噬着国家资源,从建国起埋下的继承体制“死结”更让权力内斗难以平息。如今,这一切压力全压在年轻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身上。这个敢于抓王爷、改规矩的“铁腕王子”试图带领国家走出对石油的依赖,重塑沙特的未来。但他究竟能否真把这个靠油躺赢的国家从泥潭里拉出来,答案依旧未知。
2015年起,沙特的权力格局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震荡打破。老国王萨勒曼不再遵循延续八十多年的“兄终弟及”继承惯例,直接把儿子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推向舞台中央。这位1985年出生的年轻王子上台后动作凌厉:担任国防部长后,他迅速主导沙特介入也门冲突,牢牢掌控军队;随后以“王储母亲是也门贵族”为由,废除了原本的王储穆克林,又改立弟弟穆罕默德·本·纳耶夫为王储,不久便再度废黜对方,将王位顺位握在自己手中。
2017年,他以“反腐”为名发起风暴,将500多名王室成员和高官软禁在利雅得的丽思卡尔顿酒店,迫使他们交出非法所得,收回了1000多亿美元资产。这一系列强硬手段,不仅清除了潜在政敌、缓解了财政压力,也让沙特数十年来的权力死结第一次出现松动,一个“新沙特”的雏形逐渐成型。
要理解这场剧变的意义,就必须追溯那颗死结的根源。1932年,伊本·沙特在一片荒凉的阿拉伯半岛内陆建立了沙特阿拉伯。当时这里95%的国土都是沙漠,可耕地面积不足1.5%,经济几乎全靠游牧勉强维持。面对子嗣众多、部落势力林立的局面,伊本·沙特没有选择长子继承或幼子继承这种容易引爆纷争的办法,而是采用“兄终弟及”的妥协制度:由兄弟们依次继位,同时保留各部落的自治权力,让他们共同推举国王。这种制度在早期确实维持了平衡。
比如三儿子费萨尔登基后,一边向部落首领发放补贴稳定人心,一边推进现代化改革,重组军队、整顿官僚体系、设立女校和广播电台,宣传“国家利益高于部落利益”。1973年,他更是主导石油禁运运动,将石油产业收归国有,彻底摆脱美国的控制,让沙特第一次以“产油国”的姿态在全球能源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可这种安排越往后问题越多。伊本·沙特的儿子们越活越久,国王即位时的年龄越来越大。2015年老萨勒曼登基时已是79岁,根本没有精力推动改革。与此同时,各部落出身的王室成员都希望自己这一支的人登上王位,明争暗斗愈演愈烈。国王为了维稳只能不断加码补贴,结果变成了“国王说了不算,部落说了算”,国家政策推进磕磕绊绊。继承体制既不改,就无法化解内乱与权力分散;若要改,又可能激怒部落势力,引爆更大动荡。这种两难局面,让沙特的发展陷入停滞。
这个体制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王室的疯狂膨胀。伊本·沙特为了统一部落,娶了数十位妻子,生下147个子女。几代繁衍下来,如今直系王室成员接近5000人,总数接近2万。大约200人掌控着国家的命脉:国防、经济、教育等关键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各省省长几乎全是王室血统。那些没有实权的人,日常开销同样由国库埋单。
他们的奢靡程度让人咋舌:有王子包下整座海岛举办生日派对,花24亿订制三层私人飞机,连马桶都用黄金打造,甚至把狮子和猎豹当宠物豢养。庞大的王室不仅是财政的沉重负担,也彻底锁死了社会的流动性。普通人无论多努力都难以进入核心岗位,而底层的体力劳动岗位几乎全被南亚劳工垄断。沙特如今的贫富差距全球第二,仅次于阿联酋,石油财富几乎全部流入王室和极少数人的腰包。
而这一切的起点,是石油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建国之初的沙特,贫穷到连帝国时代的波斯、罗马和奥斯曼都懒得涉足内陆,只在沿海驻扎势力。1938年,沙特在达曼地区钻出了第一桶油,从此命运被彻底改写。之后又陆续发现多个大型油田,如今探明储量占全球17%。石油像天上掉下的馅饼,让这个“沙漠穷国”瞬间翻身成为“石油王国”。2022年,沙特GDP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国民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生孩子、上学都有政府补贴,连服务业的体力岗位都由外来劳工承担,本地人几乎不用干重活。
可石油的馈赠也在无形中种下了隐患。如今,沙特政府60%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其他产业大多是石油利润的延伸,比如石化。一旦油价下跌,整个国家的经济便会随之剧烈波动。这种过度依赖,让沙特的经济结构如同悬在油价上的跷跷板,也让社会普遍习惯了“资源红利”,缺乏转型动力。
正因为如此,小萨勒曼的改革才显得尤为迫切。他上台后推出“2030愿景”,试图让沙特摆脱对石油的单一依赖。计划之一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太阳能电站,力争到2030年实现46 GWh的装机容量,而目前仅有2到3 GWh。他还力推社会开放,举办音乐节和体育赛事,开放旅游签证,推动女性开车与就业,规划修建一座长达170公里的“直线城市”以吸引全球科技和金融人才。同时,他拆解了原本的官僚体系,合并为13个新部门,试图打破王室对政府岗位的垄断。
可改革远没有那么容易。保守派的王室成员习惯了靠石油“躺赢”的生活,不愿轻易改变。沙特年轻人整体缺乏技术能力,难以胜任中高端岗位,而底层岗位则被南亚劳工长期占据,就业结构的矛盾难以缓解。更关键的是,石油带来的巨额利润削弱了整个社会发展的紧迫感。
想学迪拜靠旅游和金融成功转型,沙特的保守社会氛围却与之格格不入。至今,国内依旧禁止售酒,这样的环境想要吸引国际游客并不容易。
时间显然不站在小萨勒曼这边。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发生剧变,石油的黄金时代迟早会结束,而摆在他面前的三座大山——臃肿的王室、单一的经济结构、根深蒂固的社会保守性——没有一座能在短期内推翻。他确实打破了继承死结,敢于触碰王室的利益,也让这个“躺在石油上的国家”第一次看到改变的曙光。但沙特究竟能否在他的手中走出困局,尚无人能给出答案。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曾经靠石油一夜暴富的国家,已经不可能再靠老路“躺赢”下去了。
来源:卢麒元的视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