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报上写“最强”,角落里藏一行“目标成为”,这算不算误导?这几天数码圈吵得不可开交。起因是小米Xiaomi 17 Pro的宣传物料里,“逆光之王”“小尺寸续航之王”这些大字标语格外醒目,右下角却用极小字体标注“是产品设计目标”。不少用户觉得被耍了——大字吸睛,
海报上写“最强”,角落里藏一行“目标成为”,这算不算误导?这几天数码圈吵得不可开交。起因是小米Xiaomi 17 Pro的宣传物料里,“逆光之王”“小尺寸续航之王”这些大字标语格外醒目,右下角却用极小字体标注“是产品设计目标”。不少用户觉得被耍了——大字吸睛,小字免责,典型的“小字文学”。
昨晚(2025年9月29日),罗永浩在直播里替小米说了话。他说,这种操作根本不是小米独创,而是整个手机行业的普遍做法。他甚至提到,当年锤子科技推Smartisan T1时,也干过类似的事:从“东半球最好用”一路退到“我们眼中全球第二好用”,本质上都是为了绕开《广告法》对“最”“第一”这类绝对化用语的限制。说白了,大家心照不宣,都在法律边缘试探。
这种试探早有数据支撑。仅2024年一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通报了47起手机广告违规案例,其中超过六成涉及“绝对化用语+小字免责”的组合。一位在头部手机品牌市场部工作的朋友透露,几乎所有厂商的宣传文案都要过法务关,“目标成为”“力争”“我们相信”这些短语,早就成了标准模板。它们既能让广告看起来合规,又保留了营销所需的冲击力。
有意思的是,国际品牌在海外很少这么干。苹果、三星更多强调具体参数,比如“5000mAh电池”“IP68防水”,而不是直接贴“续航王者”“拍照天花板”这类情绪化标签。国内厂商之所以偏爱夸张表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竞争太卷。用户注意力有限,谁先喊出响亮口号,谁就更容易被记住。
而小字的位置、字号、颜色,往往经过精心设计。通常比正文小一半以上,放在右下角或底部边缘,颜色还可能和背景接近。普通用户刷社交媒体时,手指一划就过去了,根本注意不到那些免责说明。这种“合规但不透明”的做法,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就像去餐厅点菜,菜单上写着“本店招牌菜”,底下用蚂蚁大的字注明“厨师推荐,非官方认证”。你满怀期待点了一份,结果发现“招牌”只是主观感受。广告法或许管不了这个,但用户心里会打个问号。
当然,也不是所有厂商都默认接受这套玩法。星纪魅族集团中国区CMO万志强最近提到,魅族内部对小字标注有明确规范:限定词必须在视觉上“可被合理识别”,不能刻意隐藏。他说,“产品观里包含价值观”,宣传不该以牺牲用户信任为代价。这话和罗永浩的态度其实一致——他声援小米,但也没说这种做法是对的,只是点出这是行业通病。
消费者的态度也很矛盾。某第三方调研机构2025年8月的数据显示,在18到35岁的主力购机人群中,62%的人表示“会因宣传话术夸张而降低对品牌的好感”,但同时又有55%承认“仍会被‘最强’‘王者’这类词吸引点击”。这种撕裂感,恰恰给了厂商操作空间。只要用户还会为“最强”二字多看一眼,小字游戏就很难彻底消失。
罗永浩最后呼吁:“让整个行业都不再这么做了。”但现实没那么简单。只要市场竞争压力不变,厂商就很难放弃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营销手段。毕竟,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平淡真实的描述往往没人看,而夸张的标签哪怕带个小字免责声明,也能换来流量和关注。
你愿意为“真实但平淡”的宣传买单,还是接受“夸张但带小字免责声明”的营销?评论区直接说答案,我挨个回复。
来源:聚影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