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与癌症的漫长斗争中,我们一直在寻找更精准、更有效的“子弹”。其中,“饿死癌细胞”,即通过切断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抑制其发展,一直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概念。然而,肿瘤细胞的狡猾与顽强,常常让简单的“断粮”策略收效甚微。它们总能找到替代路径,或是在逆境中蛰伏,
在与癌症的漫长斗争中,我们一直在寻找更精准、更有效的“子弹”。其中,“饿死癌细胞”,即通过切断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抑制其发展,一直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概念。然而,肿瘤细胞的狡猾与顽强,常常让简单的“断粮”策略收效甚微。它们总能找到替代路径,或是在逆境中蛰伏,等待卷土重来的机会。
但是,如果我们不仅切断补给,还同时摧毁其内部的“粮仓”和“生产线”呢?
9月24日,《Nature》的研究报道“Reprogramming neuroblastoma by diet-enhanced polyamine depletion”,为我们展示了一场构思巧妙的“围城断粮”战。研究人员将一种特殊的饮食疗法与一种靶向药物相结合,不仅成功地抑制了一种极具侵袭性的儿童肿瘤——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的生长,更在分子层面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机制:通过精准的代谢干预,我们或许能够“重编程”癌细胞的命运,迫使它们从疯狂增殖的恶魔,变回分化的、相对温和的细胞。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饿死”癌细胞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利用代谢压力,破解并改写癌细胞内部“生产指令”的故事。它将我们对饮食、药物和癌症生物学之间联系的理解,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激动人心的深度。
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源于未成熟神经细胞的癌症,是婴幼儿中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类,其标志是原癌基因 MYCN的大量扩增。这个基因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引擎,疯狂驱动着细胞的增殖、分裂,使肿瘤如野火般蔓延。要维持如此高速的运转,癌细胞必须消耗海量的资源,其中一种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小分子——多胺(Polyamines),便成了它们的“命门”所在。
多胺,如腐胺(Putrescine)、亚精胺(Spermidine)和精胺(Spermine),是几乎所有细胞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物质。它们像分子胶水一样,能与DNA、RNA和蛋白质结合,稳定其结构,并深度参与到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核心生命活动中。对于 MYCN驱动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而言,它们对多胺的需求已经到了一种“成瘾”的阶段。没有足够的多胺,它们的增殖引擎就会熄火。
这无疑为治疗提供了靶点。一种名为二氟甲基鸟氨酸(Difluoromethylornithine, DFMO)的药物,正是通过抑制多胺合成通路中的一个关键限速酶——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 ODC)来发挥作用的。ODC负责将前体物质鸟氨酸(Ornithine)转化为多胺。DFMO的出现,相当于直接关停了这条“生产线”上最重要的机器,在临床上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然而,战斗并未就此结束。癌细胞依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鸟氨酸,或者从环境中摄取多胺,使得DFMO的疗效大打折扣。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既然我们已经通过药物阻断了鸟氨酸的“下游”去路,那我们能否同时切断其“上游”的供应来源,给癌细胞来一次釜底抽薪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楚,肿瘤细胞中的鸟氨酸究竟从何而来。在生物体内,鸟氨酸主要有两个上游来源:精氨酸(Arginine)和脯氨酸(Proline)。
研究人员首先将目光投向了真实的临床样本。他们利用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技术,系统地分析了MYCN扩增型和非扩增型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一个显著的发现浮出水面:在303种被检测的代谢物中,脯氨酸是MYCN扩增型肿瘤中上调最明显的分子。这强烈暗示,这种侵袭性强的肿瘤可能正在大量利用脯氨酸。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猜想,研究人员构建了能模拟人类神经母细胞瘤的 Th-MYCN 小鼠模型,并进行了一系列巧妙的稳定同位素示踪(Stable Isotope Tracing)实验。他们将带有“标记”(如¹³C)的精氨酸、脯氨酸等分子通过静脉注入小鼠体内,然后追踪这些标记分子在肿瘤组织中的踪迹。结果证实了他们的预判:肿瘤组织中的脯氨酸和精氨酸,绝大部分都直接来源于血液循环的供应,而非肿瘤细胞自身的合成。这表明,MYCN驱动的神经母细胞瘤就像一个贪婪的“吸血鬼”,严重依赖从外界环境中“进口”这些关键的氨基酸原料。
至此,肿瘤的“阿喀琉斯之踵”被彻底暴露:它不仅依赖多胺这条生命线,更依赖于从血液中源源不断获取的精氨酸和脯氨酸来制造多胺。一个大胆而合理的策略呼之欲出:如果我们在使用DFMO药物的同时,通过饮食限制,掐断精氨酸和脯氨酸的供应,会发生什么?
这正是研究人员接下来要执行的“围城”计划。他们设计了一场严谨的动物实验,将 Th-MYCN 模型小鼠分成了四组,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对比:
1. 对照组:正常饮食(Control Diet, CD)
2. 药物组:正常饮食 + DFMO药物
3. 饮食组:无脯氨酸和精氨酸的特殊饮食(ProArg-free Diet)
4. 联合治疗组:特殊饮食 + DFMO药物
实验结果令人振奋。正如预期,单独使用DFMO药物确实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但肿瘤最终还是会复发。而单独采用特殊饮食疗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肿瘤生长,但对小鼠的整体生存率没有显著改善。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联合治疗组。这种“药物+饮食”的双重打击,产生了远超任意单一疗法的效果。数据显示,联合治疗极大地延长了小鼠的无肿瘤生存期。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该组中,有三分之一的小鼠获得了长期的生存,其中大约20%的小鼠在治疗结束100天后体内依然检测不到任何肿瘤,达到了事实上的“治愈”。
为了探究这背后发生了什么,研究人员再次动用了代谢组学工具,检测了不同组别小鼠血液和肿瘤组织中的代谢物水平。结果清晰地揭示了联合疗法的威力所在。相比于其他组,联合治疗组小鼠的血液和肿瘤中,鸟氨酸,这个多胺合成最直接的“原料”,水平降至最低。相应地,其下游产物,如亚精胺(Spermidine)的水平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其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比对照组降低了超过10倍,比单独使用DFMO的药物组也降低了超过2倍。
这组数据有力地证明,“断供”策略奏效了。无脯氨酸和精氨酸的饮食,成功地切断了鸟氨酸的上游供应;而DFMO药物,则封堵了鸟氨酸向下游转化为多胺的通道。在这样天罗地网式的双重封锁下,肿瘤细胞赖以为生的多胺被最大程度地耗竭,其生长引擎自然难以为继。
然而,故事到这里,仅仅揭开了一半的谜底。多胺耗竭导致肿瘤死亡,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研究人员的好奇心并未就此止步。他们想知道,在分子机器的层面,多胺的缺失究竟是如何精确地“掐死”癌细胞的?是否存在一个比“饿死”更为深刻的机制?这个问题,将他们引向了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领域——蛋白质翻译的密码学。
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工厂是核糖体(Ribosome)。它像一个阅读器,沿着mRNA的指令序列移动,将一个个氨基酸组装成蛋白质。这个过程被称为翻译(Translation)。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比如缺少某种氨基酸或者翻译机器本身发生故障,核糖体的移动就会受阻,像生产线上出现了堵塞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核糖体停滞(Ribosome Stalling)。
为了观察联合疗法是否影响了肿瘤细胞的蛋白质生产线,研究人员采用了一项名为核糖体分析(Ribosome Profiling, Ribo-seq)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像一幅高分辨率的快照,精确捕捉到在某一瞬间,细胞内所有的核糖体“卡”在了mRNA的哪个位置。
快照的结果令人震惊:在接受联合治疗的肿瘤细胞中,确实出现了大规模的核糖体停滞现象。但奇怪的是,这种停滞并非随机发生,也不是因为缺少了脯氨酸或精氨酸而卡在了对应的密码子(Codon)上。经过海量数据的分析,一个惊人的规律浮现出来:核糖体的停滞,特异性地、大规模地发生在了那些以“腺嘌呤(Adenosine, A)”结尾的密码子上。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发现。遗传密码具有冗余性,比如脯氨酸就由CCU、CCC、CCA、CCG四个密码子编码。人们通常认为,多胺作为一种全局性的调控分子,它的缺失应该会普遍性地抑制蛋白质合成,或者因为影响了某个翻译因子(如eIF5A)而导致在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如多脯氨酸序列)处停滞。但这项研究却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密码子级别的特异性:多胺的耗竭,似乎专门干扰了核糖体对“X-X-A”这类密码子的解码过程。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像发现一个国家的饥荒,竟然只导致了国民在阅读所有以“a”结尾的单词时出现“口吃”。这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个深刻的、我们此前未曾了解的生物学规则。
虽然完整的原因仍在探索中,但研究指向了一个可能的解释。核糖体解码mRNA依赖于转运RNA(tRNA)的精确识别。tRNA上存在复杂的化学修饰,尤其是在识别密码子第三位“摇摆位”(Wobble Position)的反密码子区域。多胺这种带正电荷的小分子,能够与带负电荷的RNA(包括tRNA和核糖体自身的rRNA)发生相互作用,维持翻译机器的构象稳定和高效运转。这项研究的结果强烈暗示,多胺可能在帮助那些经过特殊修饰的tRNA正确识别和解码A结尾的密码子中,扮演着一个此前未被认识的关键角色。一旦多胺被耗竭,这个精密的解码过程就会“卡壳”,导致核糖体在A结尾的密码子前大量堆积。
这个发现本身就已经足够震撼,但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才是这场“断供”战最巧妙的“杀招”。
细胞内不同功能的基因,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对密码子的使用形成了一种偏好,这被称为密码子使用偏好(Codon Usage Bias)。打个比方,同样是表达“走路”这个意思,有人喜欢用“步行”,有的则偏爱用“漫步”。同样,一个基因在编码某个氨基酸时,也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某一种特定的密码子。
这个现象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他们立刻提出一个假设:如果不同功能基因群对A结尾密码子的使用频率存在系统性的差异,那么,这场由多胺耗竭引发的、针对A结尾密码子的“翻译灾难”,将不会是无差别的攻击,而是一场精准的“定向打击”。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他们整合了转录组(RNA-seq)、核糖体分析(Ribo-seq)和蛋白质组(Proteomics)的数据,进行了一场跨越多个分子层面的“三堂会审”。
证据链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1. “增殖”基因的“软肋”:通过对基因功能进行分类,他们发现,那些负责细胞周期(Cell Cycle)、驱动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基因,其编码序列中A结尾密码子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基因组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这些“加速生长”的指令,恰好写满了会让核糖体“口吃”的密码。
2. “分化”基因的“优势”:与此相反,那些引导细胞走向成熟、执行特定功能(如神经元功能)的分化相关基因(Differentiation Genes),则显著地规避了使用A结尾密码子,反而更偏好使用G结尾的密码子。而Ribo-seq数据显示,在多胺耗竭的情况下,G结尾密码子的翻译效率甚至相对提高了。
一幅壮观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联合治疗所诱导的多胺耗竭,就像一个“密码子过滤器”。它让核糖体在解读“细胞周期”这类增殖指令时步履维艰,导致这些蛋白质的合成速率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对于“神经分化”这类指令的解读却相对顺畅,甚至可能被间接加速。
蛋白质组的数据为这一模型提供了最终的、也是最直接的证据。研究人员发现,在联合治疗组的肿瘤中,许多关键的细胞周期蛋白,如CENPR、KIF2C等,其蛋白质水平被下调了超过4倍,然而它们的mRNA水平却几乎没有变化。这清晰地表明,问题出在了从mRNA到蛋白质的“翻译”环节,而非源头的“转录”环节。
最终的生物学表型也与此完美契合。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切片分析,研究人员观察到,对照组的肿瘤细胞呈现出典型的未分化、原始的恶性形态。而经过联合治疗的肿瘤,则出现了大量分化的迹象:细胞体积增大,出现了神经元特有的结构:神经纤维网(Neuropil)。这些曾经失控的癌细胞,在巨大的代谢压力下,仿佛“被迫”走上了成熟、分化的道路,放弃了无限增殖的恶性行为。就连最初的“元凶”,MYCN蛋白本身,其水平也因为翻译受阻而显著下降,进一步瓦解了肿瘤的驱动核心。
至此,整个故事的全貌得以展现。这场“饮食+药物”的联合攻击,其终极目标并不仅仅是“饿死”癌细胞,而是通过制造一种特定的代谢压力(多胺耗竭),利用不同基因家族间天然存在的密码子使用偏好差异,实现对整个蛋白质组(Proteome)的重编程。它选择性地抑制了“癌性”程序,同时激活了“良性”程序,最终引导癌细胞改邪归正,走向分化。
任何在动物模型上取得的成功,都必须面对一个终极拷问:它对人类患者有意义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又构建了第二种更为接近临床的模型,将MYCN扩增的人类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IMR5)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形成异种移植瘤(Xenograft)。他们在这批小鼠身上重复了之前的联合治疗方案。
结果再次印证了这一策略的巨大潜力。联合治疗同样展现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不仅显著抑制了人类肿瘤的生长,还使得四分之一的治疗小鼠实现了肿瘤完全消退和长期存活。这表明,这种基于代谢重编程的治疗逻辑,在人类癌细胞中同样适用。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为神经母细胞瘤提供一个潜在新疗法。它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生物学原理:代谢状态与遗传密码的翻译效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密码子级别的、先前未被认识的深刻联系。
细胞的命运,不仅由基因序列决定,也由这些序列如何被“解读”决定。而解读的规则,又受到细胞所处的代谢环境的精微调控。这为癌症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寻找那些能直接杀死癌细胞的“剧毒”药物,而是可以通过巧妙地设计代谢干预手段(如特定的饮食或靶向代谢的药物),去“诱导”或“胁迫”癌细胞,让它们自己关闭恶性增殖的程序,重新启动被抑制的分化程序。
这是一种更智慧、更具引导性的治疗哲学。当然,从实验室到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将这种严格的无脯氨酸、精氨酸饮食转化为安全、可行的临床方案,如何筛选出对这种疗法最敏感的患者,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这项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已经为我们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门后,是一个利用代谢压力来精准调控蛋白质合成,进而重编程细胞命运的广阔新世界。在与癌症这场旷日持久的博弈中,我们手中的牌,又多了一张意想不到的“王牌”。
参考文献
Cherkaoui S, Turn CS, Yuan Y, Lu W, Yang L, McBride MJ, Eigenmann C, Allen GE, Panasenko OO, Zhang L, Vu A, Liu K, Li Y, Gandhi OH, Surrey LF, Kienast SD, Leidel SA, Wierer M, White E, Rabinowitz JD, Hogarty MD, Morscher RJ. Reprogramming neuroblastoma by diet-enhanced polyamine depletion. Nature. 2025 Sep 24. doi: 10.1038/s41586-025-09564-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993392.
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来源:生物探索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