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刷到一个短片,弹幕里有人笑着发表“这个铁老头连一个字都不值”的戏谑,旁边还有人说老罗只是“拿老头玩网抱”,不带热度。说实话,我当时心里很复杂。一方面能理解观众被荒诞和反差逗乐的即时满足,另一方面又觉得那股集体取暖式的嘲讽,像是在把一个真实的人按进笑话模版
把老人当段子笑:那句“连一个字都不值”的背后,短视频在消费谁的尊严?
前几天刷到一个短片,弹幕里有人笑着发表“这个铁老头连一个字都不值”的戏谑,旁边还有人说老罗只是“拿老头玩网抱”,不带热度。说实话,我当时心里很复杂。一方面能理解观众被荒诞和反差逗乐的即时满足,另一方面又觉得那股集体取暖式的嘲讽,像是在把一个真实的人按进笑话模版里,然后拍拍手走人。不是所有幽默都无害,不是所有被拍摄的人都成了公共笑料。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让极端感受放大,弱化对被拍摄者的背景介绍和同意过程。很多内容通过夸张剪辑、背景音效和带情绪的字幕把“看客情绪”引导到嘲笑这一边,然后以流量作为正当化理由。说白了,很多时候我们笑的是镜头制造的节奏,而不是当事人的处境。这种差距造成的心理落差,比一段视频更值得注意。
我有个同事张姐,看到类似视频会很不舒服,她说如果换成自己的父母被这样拍,她宁可把视频直接举报也不愿转发。反过来,我朋友小李第一次看到时也笑了,但两天后他把视频删了,说总觉得好像参与了什么不太光彩的事。这种先笑后愧的反应,恰恰暴露了观众内心的分裂:既想被娱乐,也怕当时的笑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作为观众,我们能做的并不复杂。首先要学会在笑声里做一秒钟的停顿:视频里的人是不是自愿被拍?拍摄和剪辑有没有故意抹去对方说话和解释的机会?其次观察评论区和背景信息,那些只靠标签化嘲讽、没有人物故事的短片,往往是为了博眼球而忽视尊重。再者,如果觉得不妥,选择不传播本身就是一种负责任的行动,和转发一个“好笑”的段子不同,这需要一点勇气,但这是对被拍者最基本的尊重。
对创作者来说,流量和良心不必成为对立的选择。我看到不少优秀的短视频作者,把镜头对准年长者时,先花时间建立信任,给出背景,让观众理解人物而非仅仅消费标签。说实话,这样的内容反而更能持续吸引人,因为它让人感同身受,而不是让人短暂地笑完就散。你可以用幽默,但不要把幽默当作消毒剂,不能用笑声掩盖伦理的欠缺。
平台治理也有责任,但不需要立刻去想复杂的规则。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观众的“善意筛选”习惯:遇到那种靠贬低他人制造快感的视频,先问一句“这背后有人吗?”再决定是否点赞或转发。别把流量当成人心的秤,别让观看速度替代了判断能力。事实上,长期来看,尊重会带来更稳固的关注,而单纯嘲讽只能换来短暂的热度和更多的内疚感。
我觉得改变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但每个人的小小选择都在塑造网络的氛围。我自己现在看类似内容会多花几秒钟去翻拍者的账号,看他们平时怎么对待被拍摄对象;如果感觉是蹭戏谑流量,就直接划走。说实话,这种习惯一开始有点别扭,但久了发现心里更轻松,也更愿意支持那些真正有人性、有温度的创作。
你最近有没有遇到让你先笑后愧的视频?你当时是怎么反应的,后来又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经历和选择,让大家一起把这个话题聊清楚。
来源:爱美的青蛙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