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毁灭以色列?内塔尼亚胡下令速战速决:坦克杀入加沙中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8:27 1

摘要:周一,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即将于白宫接待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的前几个小时,以色列坦克朝着加沙城中心逼近。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最近推动结束战争的努力中,宣称将带来“一些特别成果”。

周一,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即将于白宫接待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的前几个小时,以色列坦克朝着加沙城中心逼近。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最近推动结束战争的努力中,宣称将带来“一些特别成果”。

在经历了近两年的外交挫折后,华盛顿上周向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提出了一项包含21点内容的计划,呼吁实现永久停火并释放剩余人质。特朗普表示,他坚信协议即将达成。

对以色列而言,加沙城被视为哈马斯最后的关键据点,为彻底清除这一据点,过去几周以来,以军始终以缓慢但持续的节奏推进攻势,逐步缩小对加沙城核心区域的控制范围,战事强度随推进过程不断提升。

随着以军攻势加剧,加沙城居民的撤离进程持续推进。以色列官员此前估计,已有超过75万巴勒斯坦人从加沙城撤出,前往相对安全的区域。

美国的介入,像一剂猛药,看似带来了希望,实则让局势更加凶险。特朗普政府一边高调抛出包含永久停火和释放人质的21点和平计划,摆出终结战争的姿态。另一边却给了内塔尼亚胡“全力支持”,但附加了一个苛刻的条件:速战速决,时间有限。

这种矛盾的信号,让本就脆弱的谈判桌变得暗流涌动。大家都在猜,这到底是和平的橄榄枝,还是军事行动的催命符?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都对美国的宏大蓝图心存疑虑。以色列向华盛顿表达了对战后安全安排的深深担忧,比如巴勒斯坦安全部队的角色由谁来定?哈马斯官员如何处置?而埃及则担心,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被排除在加沙管理之外,更怀疑以色列在人质获释后是否会信守承诺。

在这种互不信任的氛围里,军事和外交上演了一出荒诞的恶性循环。内塔尼亚胡8月21日批准总攻计划,而就在不久前,他刚指示重启谈判。更讽刺的是,哈马斯8月18日才刚刚宣布,同意由埃及和卡塔尔调解的停火提议,其中包括停火60天并释放一半人质。

显然,军事施压被当成了谈判的终极工具。但这种把坦克开到谈判桌旁的极限策略,随时可能让谈判桌本身都化为齑粉。

当坦克在加沙城内推进时,以色列国内正在上演另一场“战争”。战时内阁远非铁板一块。军方总参谋长扎米尔对能否在短时间内疏散平民心存疑虑,而财长斯莫特里赫这样的极右翼强硬派,则公然叫嚣要围困加沙城,切断水电,让城里的人“要么饿死,要么投降”。

这种在核心战略上的巨大分歧,暴露了政府内部的深刻矛盾。更大的风暴则在街头。数万名示威者聚集在特拉维夫国防部大楼附近,他们不是来为前线士兵加油的,而是来向政府施压的。他们高喊着口号,敦促政府立即签署协议,用停火换回被扣押的人员。

人质家属的绝望与愤怒更是直冲云霄。他们认为,攻城的军事行动无异于让人质“陪葬”。一位家属代表直言,政府应该立即签署哈马斯已经同意的阶段性协议。他们甚至直接致信特朗普,恳求他不要让任何人破坏他带来的和平希望。

人质问题,早已从一个人道议题,演变成衡量政府决策成败的核心政治标尺,将以色列社会撕开了一道深可见骨的裂痕。远离政治博弈的加沙地面,正在上演一场惨烈的人道灾难。以军的推进路线图上,医院成了危险的前线。坦克已经抵近了加沙城最大的希法医院,更是直接包围了AlHelo医院区域。

这家医院里,还有90名患者在等待命运的宣判,其中包括12名躺在保温箱里的婴儿。医务人员报告说,夜间医院区域遭到了炮击。尽管有撤离令,但仍有数百名重症患者被困在希法医院,动弹不得。

疏散指令,对数十万平民来说更像一个残酷的玩笑。他们被告知向南逃离,但南部城市也早已被夷为平地,根本无处可去。

加沙平民阿布·阿卜杜拉和他的家人就挤在帐篷里,焦急地等待着白宫会议的结果,那将决定他们是继续南逃,还是留下来等待加沙城像拉法一样被彻底摧毁。另一位平民胡达则满心忧虑,担心特朗普的计划只是又一场空。

冰冷的数字记录着这场灾难的规模。8月23日一天,就有6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自去年10月7日冲突爆发以来,一份数据显示巴方死亡人数已达62622人,而另一份数据则称超过66000人丧生。

这场愈演愈烈的人道危机,正在快速侵蚀以色列的国际合法性。就连英国和法国这样的西方国家,也开始不顾以色列的反对,承认了巴勒斯坦国。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标志着以色列在外交舞台上正变得日益孤立。

内塔尼亚胡政府试图用一场雷霆万钧的军事总攻来达成政治目标,但结果却是引爆了外交、内政和人道三重危机。加沙城攻势,最终没有成为通向胜利的康庄大道,反而变成了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压力锅”。

解决这场冲突的关键,或许已经不在于坦克能推进多远,而在于决策者是否还有勇气和智慧,去正视并拆解这个巨大的危机集合体——无论是通过谈判桌上的妥协,回应国内民众的呼声,还是正视战场上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代价。

来源:近代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