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宇树的四足机器人在做地形测试,星海图的机械臂在调试精密操作,反观以前常见的波士顿动力设备,倒成了角落里的"少数派"。
前阵子跟一位深耕机器人赛道的创业者聊天,他刚从硅谷跑完一圈。
按他的说法,现在斯坦福、MIT的实验室里,中国机器人品牌存在感特别强。
宇树的四足机器人在做地形测试,星海图的机械臂在调试精密操作,反观以前常见的波士顿动力设备,倒成了角落里的"少数派"。
这画面放在2015年简直不敢想,那时候国内汽车工厂想装台机器人,首选都是ABB、发那科这些外资"四大家族",国产货连竞标资格都难拿到。
如今风水轮流转,不仅国内市场国产机器人占了半壁江山,连海外科研圈都开始认咱们的技术。
趁着"十四五"规划收官,正好拆解下这波产业逆袭的关键密码。
上海飒智智能张建政,前两年跟我复盘创业初期时满是感慨。
2012年他带着团队去南方某汽车产业园调研,走了七八家工厂,生产线清一色是外资机器人。
ABB的机械臂负责车身焊接,发那科的设备在做零部件装配,偶尔见到一两台国产机器人,也只敢用来做搬运这种简单活。
更头疼的是核心部件,当时RV减速机基本靠日本进口,下单要先打全款,交货周期最少三个月,遇上旺季还得排队。
伺服电机更夸张,德国品牌不仅价格高,还会附带一堆技术限制条款。
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15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规划,直接给行业画了条清晰的赛道。
规划里明确2025年要建成全球技术创新策源地,这个目标一下点燃了行业热情。
本来打算继续买进口部件"躺平"的厂商,开始组建自研团队,高校里研究机器人技术的教授,也接到了不少企业的合作邀约。
政策就像给产业装了个"加速器",以前不敢碰的核心技术,现在成了企业竞争的"入场券"。
2023年高工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算是给这波努力交了份成绩单。
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外资,这个结果连ABB中国区总裁韩晨都直言"超出预期",称其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里程碑"。
更耐人寻味的是外资品牌的动作,ABB上海超级工厂2022年火速投产,发那科智能工厂三期2023年也正式落地,安川、库卡的研发中心更是直接搬到了长三角。
这波操作很明显,中国市场已经从"可选市场"变成"必争市场",谁都不想在这场竞争里掉队。
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实打实的产业基础。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2024年报告显示,中国每万人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470台,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相当于有海量的应用场景在实时产生数据。
机器在车间出了故障,工程师当天就能赶到现场排查,客户提出新的功能需求,研发团队能快速根据实际工况调整方案。
这种"在应用中迭代"的模式,比实验室里的闭门造车效率高太多,这也是其他国家很难复制的优势。
国产机器人能在海外站稳脚,供应链是最硬核的支撑。
宇树科技一位负责硬件的工程师跟我拆解过成本,他们的四足机器人从电机到驱动器全是自研,剩下的结构件找国内供应商配套,整体成本只有海外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
新时达机器人的案例更有代表性,以前采购日本某品牌RV减速机,不仅要预付全款,交货得等四个月。
换成国产减速机后,交货周期缩短到一个半月,成本直接降了50%。
这种成本和交付周期的优势,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太有杀伤力了。
现在国产供应链已经不满足于"替代进口",开始往全球高端产业链渗透。
汇丰最新研报里提到,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供应商中,三花智控负责热管理系统,拓普集团提供结构件,跟OpenAI合作的Figure机器人,也把旭升集团、绿的谐波纳入了供应链。
这可不是简单的"打工",而是咱们的零部件技术达到了国际主流标准,才能进入这些顶级项目的供应链体系。
除了成本,效率优势更是国产供应链的"杀手锏"。
自变量机器人CEO王潜跟我举过个例子,海外某机器人企业要修改一款产品的关节结构,从设计变更到批量生产,整个流程走了三个月。
他们找国内供应链协作,从图纸确认到样品交付只用了两周。
老实讲,机器人行业技术迭代这么快,谁能更快响应市场需求,谁就能抢占先机。
客户今天提的需求,你能比对手早一个月落地,订单自然就倾向你这边。
"十四五"规划要求2025年关键零部件达国际水平,照现在这个节奏,提前完成目标问题不大。
技术和供应链再强,最终还是要靠场景落地说话。
"十四五"规划直接圈定了12个重点应用领域,等于给行业指明了发力方向。
这两年跨界玩家扎推进场,禾川科技从工业自动化跨界做人形机器人,拓普集团砸50亿建机器人核心部件基地,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车企也带着电池、底盘技术入局。
本来做电池管理的团队,把技术嫁接到机器人身上,做汽车底盘的厂商,把减震、转向技术复用过来。
这种"跨界赋能"不仅拉低了研发成本,还拓展了不少新场景,工业场景的落地已经进入"常态化"。
2022年宇树的四足机器人开始在核电站做巡检,能爬陡坡、过障碍,比人工效率高3倍,2023年乐聚机器人跟亨通合作,在光缆工厂做精密装配,2024年追觅联合魔法原子,开发出针对工厂复杂工序的训练系统。
这些实际应用中积累的操作数据,又反过来优化机器人算法,形成了"应用-数据-迭代"的正向循环。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生活场景的突破,智元的服务机器人在商场里能引导顾客、查询商品,还会跟人互动聊天,傅利叶的康复机器人在养老院帮老人做肢体训练,精度能达到毫米级。
前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钟伟强有个观点我很认同,他说未来机器人行业的竞争,不是单一技术的比拼,而是"算法+数据+硬件+场景"的生态竞争。
场景铺得越开,数据积累得越多,创新的爆发力就越强。
"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算是真正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部分领域甚至开始"领跑"。
政策给方向,供应链打底子,场景做驱动,这三股力量拧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下一个五年,只要继续沿着这个路径走,咱们不仅能保住"机器人应用大国"的地位,更有希望成为真正的"产业强国",在全球机器人竞争格局里,写下更重的中国篇章。
来源:奇史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