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淄博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有一支特殊的摇滚乐队 —— 放虎归山乐队,他们以教师、医生、社区工作者的身份,用方言说唱的独特形式,为城市文化代言,在音乐之路上且行且歌,已然走过二十个春秋。
在淄博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有一支特殊的摇滚乐队 —— 放虎归山乐队,他们以教师、医生、社区工作者的身份,用方言说唱的独特形式,为城市文化代言,在音乐之路上且行且歌,已然走过二十个春秋。
缘起:一场巧合,一份热爱
时间回溯到20世纪九十年代,彼时中国乐坛流行音乐风靡,放虎归山乐队的贝斯手张波正是在那个时候与摇滚结下不解之缘。毕业后,张波成为了医院放射科的一名医生,而他的女朋友在张店区新村西路开了一家名为 “书&琴” 的休闲书店。为了给书店增添音乐氛围,张波将自己的电吉他摆在了书店最显眼的位置。由于书店靠近学校,不少学生会来此听歌、聊天,也就是在这里,张波邂逅了后来乐队的主唱张刚,当时张刚还是淄博师专的一名学生。
毕业后,张刚成为了一名教师。命运的齿轮在 2004 年悄然转动,这一年,张刚到医院健康查体,在放射科一眼就看到了 “秀发飘飘” 的张波,更让他意外的是,张波竟是为自己做透视检查的医生。检查结束后,两人谈及音乐,相谈甚欢,张波顺势提议组建乐队,放虎归山乐队的雏形就此诞生。
坚守:二十年磨砺,热爱与坚持为伴
二十载时光匆匆而过,这支由 “业余” 音乐人组成的老牌乐队依旧充满活力,而支撑他们一路走下来的,正是那份对音乐纯粹的热爱与执着的坚持。
主唱张刚
贝斯手张波
鼓手蒲炳旭
吉他兼键盘手张兵
回忆起早年创作音乐的经历,主唱张刚眼中满是感慨与光芒。他坦言,过去用电脑制作音乐时,软件全是英文,面对看不懂的专业词汇,只能依靠翻译软件逐字翻译,然后一点点摸索尝试,一首歌曲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就像我们在2005年创作的一首方言说唱《春天在哪里》,中间需要一段摩托车的声音,那是当年张波在寒冷的冬天,拿着录音设备在寒风中录下来的。最初没有鼓,我们就用铁桶打节奏,现在有了电子鼓,不仅轻便,还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调整,让音乐呈现出更多元的风格。” 张刚说道。
如今,技术的进步为音乐创作提供了诸多便利,各式各样的插件、音效随手可得,制作歌曲变得越来越轻松,但乐队成员们对音乐的热爱与严谨丝毫未减。这份坚守不仅体现在音乐创作中,更延伸到了对下一代的引导上。张刚发现,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对音乐充满好奇,有些孩子会围观乐队排练,甚至想要跟着学习。每当这时,他都会用行动告诉孩子们:“从喜欢音乐到热爱音乐,最根本的是要用心去观察、去坚持、去热爱。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要尊重音乐、用心做音乐,让音乐成为精神食粮,这样的音乐才能深入人心,才能走向成功。”
创新:“传统 + 流行”,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尽管张波和张刚始终以 “业余音乐人” 自居,但二十年来,时间和乐迷早已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放虎归山乐队最鲜明的特色,便是将淄博的方言、戏剧、特色文化融入现代流行音乐,以 “传统 + 流行” 的混搭模式,让音乐绽放出别样风采,也让淄博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被大众熟知。
凭借一首首极具淄博特色的方言说唱歌曲,放虎归山乐队曾长期担任淄博百姓春晚的常驻嘉宾,带着原创作品先后十次登上春晚舞台,每次演出都能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成为春晚上最具淄博文化特色的节目之一。之后,乐队作为淄博市文明办推荐节目,登上山东电视台 “谁不说俺家乡好” 的舞台,两次荣获“最佳原创作品” 奖项。2014年,他们还接受了CCTV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的采访,成为名副其实的淄博城市文化名片。
2023年,放虎归山乐队受邀参加泰山科技学院的泰坦音乐节。开场时,主唱张刚热情洋溢地向观众介绍:“我们是来自淄博的放虎归山乐队,很高兴来到五岳独尊的泰山脚下。泰安有圣山,淄博有‘五好’。我们作为淄博的地域特色乐队,来这里是传播我们的地域文化,淄博好看、好吃、好玩、好学、好创业。现在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们淄博的文化,第一首歌《漫谈淄博》……” 简单的话语,满是对淄博文化的自豪与推广的热忱。
张波表示:“我们的每一首歌曲都带着内心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与我们的文化息息相关。因为我们热爱淄博,是地道的淄博人,身上有着这座城市土生土长的气息,所以在创作和演出时,这种乡土味、淄博文化的感觉会自然流露。” 正是这份对家乡的深情,让乐队的作品充满感染力,也让淄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今,放虎归山乐队已创作30余首作品,内容从最初聚焦身边的人和事,逐渐延伸到关注城市变化与当地文化特色。《立交桥》《黄桑店》《砸鱼汤》《大街》《预备跑》《淄博烧烤三十年》等歌曲,都带着浓厚的淄博印记,每次演出都能唤起观众对故乡的回忆,引发强烈共鸣。张波认为:“流行音乐一直深受年轻人喜爱,这两年‘国潮复兴’也证明了本地化的东西极具吸引力。从任何一个领域挖掘,都有可能做出别出心裁、让人喜爱的音乐。”
乐队的脚步还走遍了淄博的各个区县,将各区县的地域文化特色编写成歌词,临淄的齐文化、沂源的螳螂河、桓台的马踏湖、高青的倒装句地名等,都成为了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
传承:助力 “文化双创”,吸引青年扎根城市
在新时代 “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号召下,放虎归山乐队也积极投身“文化双创”,探索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乐队吉他手兼键盘手张兵介绍:“现在我们经常探讨如何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歌曲。未来创作,会先深入了解地方特色,再思考如何将其与音乐结合。虽然之前以说唱为主,融入了一些小调、传统模式,以后可能还会延续这种方式,但会不断改进,让作品更好听、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鼓手蒲炳旭则认为,年轻音乐人与其随波逐流打造主流音乐市场的作品,不如用创新方式唤醒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大胆在音乐中融入更多民俗文化元素,通过舞台演出,更好地推介地区文化、传播传统文化。
正如张刚所说:“做音乐就像做菜,方言、曲艺、地方特色文化都是重要的调料,但我们不能受限于调料,我们要玩的是‘当代音乐’。摇滚与否、形式如何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好听,能让观众在音乐中找到归属感,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淄博、爱上淄博、留在淄博。”
从2005年到2025年,放虎归山乐队用二十年的坚守与创新,以方言说唱为笔,以热爱为墨,书写着淄博文化的新篇章。他们不仅满足了自身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更用音乐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淄博的文化魅力,成为新时代人们追求丰富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未来,这支充满活力的乐队,还将继续在音乐之路上前行,为城市文化代言,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来源:鲁中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