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水产品作为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在大食物结构中占据战略地位。近年来,内蒙古依托盐碱荒地、冷水资源等自然禀赋,转变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推动水产养殖向集约化、高效化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水产品作为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在大食物结构中占据战略地位。近年来,内蒙古依托盐碱荒地、冷水资源等自然禀赋,转变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推动水产养殖向集约化、高效化方向迈进。
目前,内蒙古设施渔业已形成池塘设施养殖和陆基设施养殖两大发展主线,涌现出流水槽循环水、工厂化养殖、陆基圆池等多种养殖模式,养殖品种也从传统的鲤、鲫、草鱼等拓展至南美白对虾、加州鲈、河蟹、螺旋藻等高附加值品类。
设施升级,工厂化养殖实现高效产出
工厂化养殖以其节水节地、环境可控、生产高效的特点,成为内蒙古设施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包头市,5家规模化养殖主体构建起15000立方米的现代化养殖水体,养殖单产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已突破35公斤/立方米,年产量达到230吨。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工厂化水循环智慧渔业示范基地项目正加速推进。该项目规划用地119.14亩,已完成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2栋智能玻璃温室养殖车间及9栋日光温室养殖车间,重点开展鲈鱼、罗非鱼、乌江鱼和南美对虾等高附加值品种的高密度示范养殖,致力于构建集智能化育苗、集约化养殖与循环水处理技术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示范园区。该项目的实施为区域设施渔业现代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设施赋能,盐碱荒地化身“蓝色粮仓”
面对广袤的盐碱荒地,内蒙古变劣势为优势,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等地协同构建盐碱水养殖产业带,开创性实施“海鲜陆养”工程,让远离海洋的内蒙古也能产出优质海产品。其中,鄂尔多斯市的南美白对虾年产量已达465吨,巴彦淖尔市的河蟹养殖规模突破340吨,乌海市建成了200亩标准化温棚和600平方米的虾苗淡化车间,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更令人瞩目的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螺旋藻产业园,近五千座大棚蔚为壮观,年产螺旋藻超过4500吨,堪称世界级的“藻类工厂”。
设施驱动,冷水资源养出热销水产
对于内蒙古东部地区丰富的冷水资源,设施养殖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赤峰市建成5000立方米冷水鱼设施养殖体系,配套生态池塘200亩,成功规模化养殖虹鳟、金鳟、鲟鱼等,并开展拉氏鱥、雅罗鱼等特色养殖,年产量稳定在100吨以上。兴安盟阿尔山市依托优质冷泉,建成3400立方米工厂化流水养殖基地,重点发展哲罗鲑、细鳞鱼等珍稀品种,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呼伦贝尔市则利用诺敏河等天然冷水资源,开展工厂化流水养殖,主要养殖细鳞鱼、哲罗鱼、金鳟、虹鳟等,2024年总产值超过500万元,利润突破200万元。这种“设施+特色”的模式,不仅保障珍稀冷水鱼种在最优环境下生长,提升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更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冷水鱼经济带”。
从现代化的循环水系统,到盐碱地上的温棚养殖,再到青山碧水间的冷水鱼基地——内蒙古设施渔业正突破地理与气候的局限,将“大食物观”从理念引向实践。设施渔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提供了优质的动物蛋白,更在盐碱治理、资源增效、生态保护等方面,展现出多重效益。未来,内蒙古将继续深挖资源潜力,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设施渔业向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崭新阶段稳步迈进。
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