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调研中发现,东莞某电子厂老板曾拍桌吐槽:“花小百万上ERP,财务报表一键生成看着光鲜,车间照样乱。客户插急单,调度员排产到凌晨两点,今早又缺料停线,损失好几万!”
调研中发现,东莞某电子厂老板曾拍桌吐槽:“花小百万上ERP,财务报表一键生成看着光鲜,车间照样乱。客户插急单,调度员排产到凌晨两点,今早又缺料停线,损失好几万!”
这类困惑在制造业很常见,珠三角电子厂、长三角五金厂,十家有八家老板都有同感:明明花大价钱搞数字化,工厂却没改观。
核心问题很简单:大家把ERP当“万能药”,却忽略制造业牵一发而动全身。
ERP管全局账,管不了设备故障、物料定位,真要工厂顺转,得靠ERP、MES、WMS等七个系统搭班子,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
不少老板犯常识错:觉得上套贵系统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就像发烧只吃止咳药——没找对病根。
ERP本质是公司“总账本+大管家”,管钱、料、人、订单这些宏观事。
客户下单后,销售录系统,采购见需求补料,财务算利润,这步确实省时间。
但它到不了车间一线,像总部司令管不了前线班长,计划再漂亮,执行差也白搭。
行业数据很扎心:超60%制造企业遇到“系统数据用不起来”的问题,MES生产数据、ERP物料数据、设备运行数据各成一派,利用率不足30%。
不是系统没用,是没懂“专业事得专业系统干”。
ERP:公司“总账房”,别让它干“车间班长”的活
ERP核心价值是“统一账本”,让销售、采购、财务用同一套数据。以前开会,销售说“月销500万”,财务说“到账300万”,采购说“原料够产600万货”,三数不一,光吵架两小时。
上ERP后,数据存一个库,谁查都能调,这才是它的本事。
但指望它管生产细节,纯属为难。东莞某五金厂老板以为上ERP能躺平,结果车间设备坏了没人报、工人怠工没人管,ERP显示“进度80%”,实际才一半
就像让会计管车间安全,不是他的活,干不好。
MES:车间“指挥台”,把计划落到实处
ERP管不到的车间现场,得靠MES盯。某PCBA工厂曾用Excel跟产线,车间主任揣笔记本挨个工位问“做了多少”,下午两点才汇总完数据,客户催单就得跑车间喊。
后来上MES,车间挂大屏,哪道工序卡壳、哪台设备故障,红灯立马亮,主任喝茶就能盯进度。
MES真正作用是“打通计划和执行”。ERP下“月产1000台机器”指令,MES拆成“今早A工序做200零件、B设备加工150组件”,每步有人盯、有数据记。
江苏某300人PCBA厂,上MES前手工录数据常错、系统“卡单”,打通设备接口后,工时准确率提22%,物料追溯效率翻近两倍。
WMS:仓库“导航仪”,解决“账实不符”的坑
工厂最易藏雷的是仓库。佛山某家具厂曾发生哭笑不得的事:账上1000个螺丝,工人要用时翻遍仓库找不到,盘点差300多个,库管无辜说“不知道”。
这就是没上WMS的问题。WMS不只是记“有多少货”,更关键记“货在哪”“先用哪个”。上系统后,每个物料有“身份证”,扫码知在哪个货架第几层,还能自动“先进先出”,避免原料过期。
某五金加工厂以前盘点花三天、误差超10%,上WMS后半天盘完、误差不到1%,光原料浪费就省不少。
更重要的是它能跟其他系统对账。MES说“要100零件”,WMS立马显“库有120,够不够”,避免“账面有、地上没”导致的停产。
SCM:供应链“预警机”,别被供应商拖垮
“供应商掉链子,全厂停”是很多老板的噩梦。浙江某汽车零部件厂,以前靠采购盯供应商发货,供应商说“明天到”,结果拖一周,生产线停工,一天损失几万。
SCM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能打通企业和供应商的“外循环”。啥时候要货、供应商备货情况、物流到哪,开系统一眼见。
那家汽车零部件厂上SCM后,供应商有延误迹象,系统自动提醒采购,提前找备用供应商,停产次数直降60%。
它还能帮选好供应商。谁交期准、谁质量稳、谁价格合理,系统有数据记录,不用凭感觉合作。
PLM:研发“版本管家”,避免“改图出废品”
很多工厂返工、报废,根子在研发。某家电厂研发改十几次设计图,车间还拿第一版生产,做的全是废品,返工损失比上系统贵得多。
PLM是管这事的“研发资料库”。所有设计图、工艺文件存系统,改一次更一个版本,新版本发布,车间、采购立马收到通知,不会“传话走样”。
而且研发定的工艺标准,MES能直接用,不用车间琢磨,减少人为误差。
对制造企业,研发和生产衔接太重要——PLM像“翻译官”,让研发想法准确变车间产品。
QMS:质量“监察员”,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
不少工厂质量管理是“马后炮”:产品出问题才找原因,改完下次还犯,没形成闭环。
QMS能把质量管控贯穿全程:从供应商来料检验,到车间每道工序,再到客户售后反馈,每个环节有记录。
一旦出问题,能精准追到“哪批料、哪台设备、哪个工人做的”。某锂电池厂上QMS前,极片涂布工序不良率8%,系统能预测质量问题、提前两小时预警后,良品率升至98%。
更狠的是它能倒逼整改。有些工厂定规矩:同类问题三次没解决,系统直推报告给总经理,没人敢马虎——质量问题不再“没人管”。
APS:排产“计算器”,告别“拍脑袋”
排产是车间最头疼的活,订单多的时候,急单插单、设备不够、工人排班乱,调度员熬夜也排不明白。
APS是干这个的“专业选手”,会算所有约束条件:有多少设备、每台负荷、工艺顺序、急单优先级。
某塑料厂以前靠Excel排产,调度员排到凌晨两点,上APS后半小时出方案,还能模拟“插单影响哪些订单”,不用凭感觉决策。
钢铁厂用APS更明显,轧机辊缝偏差延迟1秒修正,就可能出10米次品,APS能秒级调整排产,避免损失。
有人问:“七个系统都得上?”其实不是,但必须协同
像足球队:ERP是主教练管战术,MES是前锋负责进球,WMS是后卫守物料,SCM是后勤保补给,PLM是技术顾问定打法,QMS是裁判盯犯规,APS是临场指挥调节奏。
少哪个都不行:只上ERP,像有教练没前锋,战术再牛踢不进球;只上MES,产线快但财务没数据、仓库没物料,照样白干。
某汽车零部件厂以前系统孤立,想分析“模具磨损对设备效率的影响”,得从三个系统导数据、手动算两周还易错,后来打通所有系统,2小时就找着根因。
这就是数字化核心:不是单点突破,是体系协同。
最后给老板提个醒:数字化转型不是“比谁系统多”,是“比谁上得对”。
东莞某小五金厂,一开始啥都想上,预算花一半撑不住,后来先解决仓库账实不符,上WMS三个月省20%原料浪费,再慢慢上MES,反而越做越顺。
正确做法分三步:
第一,找痛点。想清工厂最乱的是啥:车间进度不明?仓库找料难?还是供应商拖货?
第二,小步试。别一次性上全套,先解决1-2个核心问题,见效果再扩展。
第三,强协同。上新系统前问清“能不能跟现有系统打通”,别搞“信息孤岛”。
有老板说得好:“系统不是装门面的,是帮解决真问题的。”ERP解决不了所有乱局,但七个系统组合对了,工厂“神经”“血管”“骨骼”才能打通,真正转起来、跑起来。
制造业数字化从不是赶时髦,是练内功。别指望一口吃成胖子,找准痛点、逐个击破,才能让每一分投入都花在刀刃上。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