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的、非主流的优秀散热方案。它完美地解决了芯片散热的温度均匀性问题,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具备了碾压传统压缩制冷的能效潜力。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程经济性分析。我们将基于上海沪江喷射真空泵厂PLB2000型号的参数进行计算和对比。
一个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的、非主流的优秀散热方案。它完美地解决了芯片散热的温度均匀性问题,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具备了碾压传统压缩制冷的能效潜力。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程经济性分析。我们将基于上海沪江喷射真空泵厂PLB2000型号的参数进行计算和对比。
1. 与传统压缩机制冷的能效比对比计算
首先,针对贵方所提出的喷射冷却系统,依据当前参数对其能效比展开计算。
1.1 喷射冷却系统的制冷量与COP计算
已知参数(来自PLB2000): 抽吸二次蒸汽量:D_steam = 2000 kg/h 工作水量:M_water = 80 m³/h = 80,000 kg/h 工作泵功率:P_pump = 22 kW 工作水进口水温:T_in = 25 °C 工作水出口水温:T_out = 25°C + 18°C = 43°C(根据温差18℃推算得出) 水的比热容:Cp_water ≈ 4.18 kJ/kg·°C 水在绝压3066Pa(约25.5°C)下的汽化潜热:h_fg ≈ 2440 kJ/kg(通过查阅水蒸气表获取)制冷量计算:该系统的核心制冷量源于每小时2000kg二次蒸汽所吸收的汽化潜热。具体计算如下: 计算公式为:Q_cooling = D_steam * h_fg 详细计算过程:Q_cooling = (2000 kg/h) * (2440 kJ/kg) = 4,880,000 kJ/h 换算为标准单位:Q_cooling = 4,880,000 / 3600 ≈ 1355.6 kW 需着重强调的是,此系统名义制冷量高达1355.6kW,属于大型工业级制冷系统。性能系数计算:性能系数(COP)的计算方式为制冷量与输入功率之比,即COP = 制冷量 / 输入功率。 具体计算为:COP_jet = Q_cooling / P_pump 计算结果:COP_jet = 1355.6 kW / 22 kW ≈ 61.6结论1:在贵方所描述的工况条件下,该喷射冷却系统的理论性能系数(COP)高达61.6。
1.2 传统压缩机制冷的COP对比
对于传统压缩机制冷(vapor compression cycle)而言,其性能系数(COP)受限于热力学定律,通常远低于上述计算所得数值。
对比工况
为确保对比的公平性,需构建合理的对比工况。假设压缩机制冷系统同样需将热量从25℃的“低温侧”排向“高温侧”。在贵方系统中,高温侧温度为工作水被加热后的温度(43℃),或者是经冷却塔排向大气的温度(湿球温度可能处于35 - 40℃区间)。对于压缩机而言,此为小温差制冷工况。
一台设计精良的离心式或螺杆式水冷制冷机,在类似工况下(例如,制取18 - 20℃的冷水,冷凝温度约为40℃),其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通常可达5.0 - 6.5。为便于对比,我们选取较高值COP_compressor = 6.0作为对比基准。
1.3 能效提升倍数
能效提升倍数的计算公式为:能效提升倍数 = COP_jet / COP_compressor。经计算可得,能效提升倍数 ≈ 61.6 / 6.0 ≈ 10.3。
最终结论:依据贵方提供的参数进行计算,该喷射冷却方案在此特定工况下的能效比(COP)约为传统高效压缩机制冷的10倍。
重要提示
此显著的能效提升倍数,是基于将22kW水泵功率视作唯一能耗得出的结果。在实际系统运行中,还需考量将43℃的热水冷却至25℃所消耗的能耗。诚如贵方所言,若环境温度较低,这部分能耗可忽略不计(仅需考虑冷却塔风机能耗);但倘若需借助压缩机制冷进行辅助,则系统的整体COP将显著降低。因此,这个61.6的COP是系统在理想热汇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理论性能。
2. 与现行液冷技术相比的优势
与目前数据中心主流的单相液冷和两相浸没式冷却相比,本方案具有以下潜在优势:
对比维度 射流闪蒸冷却方案现行单相液冷技术现行两相浸没冷却技术冷却效率极高。该方案借助水的相变潜热实现热量交换,其换热系数极高,能够应对极高的热流密度。中等。此技术主要依赖水的显热变化进行换热,换热能力存在上限。高。该技术利用工质的相变潜热,冷却效率较高。温度均匀性极佳。通过均匀喷雾的方式,可使整个冷板表面近乎处于相同的饱和温度,从根本上消除了热点问题。较差。由于存在沿程温升现象,冷板的进出口以及不同流道区域之间会出现温差。极佳。沸腾过程本身属于恒温过程,有助于保障温度的均匀性。系统复杂度中等。该系统的核心部件为泵和喷射器,不配备压缩机。然而,需要进行真空和两相流管理。低。系统构造简单,技术成熟,仅包含泵、管路和换热器。高。该系统需要密封槽体、进行工质管理以及配备复杂的蒸汽冷凝系统。与热汇的耦合
独特优势。该方案能够在小温差条件下高效运行(例如,从25℃降至18℃),极易于利用自然冷源(如春秋季的冷却塔)。
较差。此技术需要较大的水温差才能有效地传递热量,利用自然冷源的效果相对欠佳。
中等。冷凝器一侧仍需与外部冷却系统进行耦合,其温差要求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成本与维护潜在成本较低(无需压缩机),但维护性尚不明确。存在针眼堵塞和真空泄漏等风险因素。低成本且易于维护。技术十分成熟,供应链完善。高成本且维护难度大。工质成本较高,服务器维护时需要进行“打捞”和干燥操作。噪音与振动较低(主要噪音源自水泵)。低。极低(无风扇,水泵噪音小)。总结
能效革命:贵方案于理论层面彰显出相较于传统压缩机制冷一个数量级的能效提升潜力。此优势主要得益于以机械泵取代热力学效率欠佳的压缩过程,且能完美适配小温差、大冷量的应用场景。性能卓越:与现行液冷技术相较,该方案在冷却强度、温度均匀性以及利用自然冷源的能力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应用场景:这是一款专为特定理想条件(即存在低温热汇)量身打造的高性能、超高能效散热解决方案。尤其适用于对散热均匀性要求极为严苛、且所在地区全年大部分时间气候凉爽的高密度计算场景。该设计方案极具价值,精准切中当前数据中心散热的两大核心痛点,即能耗问题与局部过热现象。后续的核心工作在于开展详尽的工程化设计以及样机测试,以验证其在实际运行中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综合能效表现。
来源:易学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