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深爱她”、刘烨“难忘她”,央视力捧她,为什么始终不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7:14 1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周光编辑| 王楠初审| 高向东

文| 周光

编辑| 王楠

初审| 高向东

娱乐圈有这么一个女演员,跟刘烨、孙俪、胡歌、韩雪这些大咖都搭过戏,演过40多部戏的女一号,作品基本都在央视黄金档播出。

长得像宁静,演技也在线,资源好到让人眼红。

胡歌夸她是"拼命三娘",刘烨跟她合作后印象深刻,央视更是把她当亲闺女一样捧。

可就是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演员,观众却总是记不住她的名字。

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2004年,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大一的王力可接到了人生第一个角色。

那年她才17岁,一个电话打来说有个戏找她试镜。

这部戏叫《血色浪漫》,导演本来是找宁静演女二号秦岭的,可宁静那时候年纪大了点,档期也对不上。

剧组的人看王力可长得跟宁静特别像,身上那股劲儿也对味,就让她来演了。

这姑娘也是胆子大,第一次拍戏就跟刘烨、孙俪这样的演员对戏。

刘烨当时已经是影帝了,孙俪虽然年轻但气场也足。

王力可就硬着头皮上,一场一场地磨。

她演的秦岭是个性格倔强的知青,跟钟跃民有感情纠葛。

拍摄那会儿,王力可每天抱着剧本研究角色,怎么说话、怎么走路、怎么表达情绪,全都琢磨得特别细。

戏播出后反响特别好,秦岭这个角色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

刘烨后来在采访里还提到过这个合作的小姑娘,说她演得很有灵气。

可问题来了,大家都记住了秦岭,记住了那个在那个年代里挣扎的女孩,却没几个人知道演员叫王力可。

2011年的时候,王力可接了一部叫《香格里拉》的戏,跟胡歌搭档。

这部戏要在真正的高原上拍,海拔4000多米,空气稀薄得要命。

剧组很多人上去就高反,吐得昏天黑地,连走路都喘。

王力可在里面演藏族贵族小姐勒仓卓玛,这个角色对她来说是个大挑战。

她是山东济南人,从小在城市长大,对藏族文化了解得不多。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提前去藏区生活了一段时间,学藏语、学藏族的生活习惯、体验当地人的日常。

到了高原拍摄,她跟其他人一样高反严重,头疼欲裂,晚上睡不着觉,白天还得扛着氧气瓶拍戏。

有场戏是在雪山脚下拍的,气温零下十几度,王力可穿着藏袍在雪地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导演喊卡的时候,她整个人都冻僵了,嘴唇发紫,手指都不听使唤。

胡歌看着心疼,劝她休息一下再拍,她摆摆手说没事,一条过最好,别浪费大家时间。

胡歌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专门说起过她,称她是"拼命三娘"。

说这姑娘对自己要求特别高,每场戏都要求自己一条过,拍不好就主动要求重来。

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很多演员能完成任务就不错了,她还追求质量,这份敬业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13岁离家的舞蹈少女

王力可是山东济南人,家里条件很一般。

13岁那年,她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一个人坐火车去了北京。

那个年纪的孩子还离不开妈,她就得开始独立生活了。

在舞蹈学院的日子特别苦。

每天早上五点多就得起床练功,压腿、下腰、劈叉,哪样都不轻松。

练功房里全是镜子,看着自己笨拙的动作,她经常偷偷抹眼泪。

家里给的生活费也不多,她得精打细算着花,有时候一顿饭就是食堂最便宜的素菜。

那时候班里有个老师叫孙庆胜,看这孩子懂事又努力,家庭条件又不好,就经常资助她。

给她买学习用品,帮她交学费,有时候还会给她带点吃的。

王力可特别感激这位恩师,说如果没有孙老师的帮助,她可能早就坚持不下来了。

从舞蹈学院毕业后,她又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

这时候她已经打定主意要当演员了。

舞蹈训练给了她很好的身体条件和表现力,这些在表演上特别有用。

她身上那种能吃苦、能坚持的劲儿,也是从那些年练舞蹈的经历里磨出来的。

王力可的戏基本都在央视播,业内人都叫她"央视亲闺女"。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她演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窗户外有张脸》《父辈的旗帜》这些戏,全都是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

2010年她拍了《金门新娘》,在里面演重要角色。

这部戏播出后反响不错,2012年她还凭这部戏拿了第五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奖。

拿奖那天,她穿着一身简单的礼服站在台上,手里捧着奖杯,眼眶都红了。

这个奖对她来说意义重大,是对她这些年努力的认可。

《野火春风斗古城》里她演护士银环,一个在战争年代坚强勇敢的女孩。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专门去医院跟护士学习怎么打针、怎么包扎伤口、怎么照顾病人。

拍摄的时候有场戏是在枪林弹雨中救伤员,她抱着一个"受伤"的演员在战壕里爬,膝盖磨破了皮,血都渗出来了,她还坚持把戏拍完。

《窗户外有张脸》是跟韩雪、印小天合作的悬疑剧。

王力可在里面演一个性格复杂的女性角色,有很多内心戏。

她会在开拍前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酝酿情绪,进入角色状态。

拍一场哭戏的时候,她眼泪说来就来,情绪饱满又真实,导演都说找她演戏省心。

《父辈的旗帜》是王力可跟聂远合作的戏。

那时候聂远已经是一线男演员了,演技和名气都在那儿。

王力可跟他对戏压力挺大的,怕自己演得不好拖后腿。

这部戏讲的是革命年代的故事,王力可演一个革命者的妻子。

这个角色要经历丈夫牺牲、自己带着孩子坚持革命的过程,情感起伏特别大。

她为了演好这个角色,看了很多那个年代的资料,了解那时候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拍摄期间有场重头戏,是她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的反应。

这场戏要求从震惊到悲痛到坚强,情绪层次特别复杂。

王力可拍这场戏的时候完全沉浸在角色里,眼泪止不住地流,整个人都在颤抖。

拍完这场戏,她坐在那儿缓了好久才回过神来。

聂远看了都说,这姑娘是真把自己当成那个角色了。

戏拍完后,聂远在采访里提到过王力可,说她是个特别认真的演员,跟她合作很舒服。

这种来自前辈的认可对王力可来说很重要,说明她的努力和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

王力可长得跟宁静特别像,业内人都叫她"小宁静"。

这个称呼一开始让她挺自豪的,宁静是多厉害的演员啊,能跟她长得像是种认可。

她第一部戏《血色浪漫》就是因为像宁静才接到的。

长得像宁静给她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困扰。

很多人看到她就说,哎呀这不是小宁静吗。

她每次都得解释,我叫王力可。

解释多了,她也累了,索性就不解释了。

反正观众记住角色就行,记不记得演员名字无所谓。

她身上确实有宁静那种气质,那种不服输、能吃苦的劲儿。

宁静当年演《黄河绝恋》,在黄河边上拍戏,晒得黑不溜秋的也不在乎。

王力可也是这样,为了角色什么苦都能吃。

在高原上拍戏,在雪地里冻几个小时,在战壕里爬得浑身是土,这些对她来说都是工作的一部分。

有人说她应该趁着这个脸多炒作炒作自己,多上上综艺,多搞点话题。

她听了就笑,说我就是个演员,演好戏就行了,折腾那些干什么。

这份淡定和清醒在娱乐圈特别难得,大家都急着红、急着赚钱,她却能守住自己的节奏。

不会营销的演技派

王力可演了40多部戏的女主角,合作对象全是大咖级别的,资源好到没话说。

可她就是红不起来,知名度始终上不去。

很多人说她就是不会营销自己,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不懂营销就是吃亏。

她没有团队帮她运作,没有公关公司帮她炒作,连社交媒体都不怎么更新。

别的演员恨不得天天上热搜,她连微博都懒得发。

有新戏播出了,也就简单转发一下,连宣传文案都写得特别朴实。

她觉得演员就该用作品说话,其他的都是虚的。

剧组的人都知道她性格内向,不爱社交。

杀青饭她经常找借口不参加,说累了想回去休息。

别人忙着跟导演制片人搞关系,她就躲在角落里安安静静的。

不是她清高,是她真的不擅长这些。

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琢磨角色上,对那些社交应酬真的提不起兴趣。

有记者采访她,问为什么不多上点综艺增加曝光度。

她说我又不会唱歌跳舞,也不会讲段子,上综艺干什么呢。

再说了,观众记住角色而不是演员,这不正说明我演得好吗。

她这个想法听起来有点傻,可细想想,还真是这么个理。

她坚持一条过的习惯让很多导演印象深刻。

拍戏的时候她要求自己尽量一条过,不给剧组添麻烦。

每天开拍前,她会把当天的戏份全部背熟,台词、走位、情绪全都烂熟于心。

拍的时候基本不NG,效率特别高。

导演们都喜欢这样的演员,省时省力还有质量。

结语

王力可这些年演了那么多戏,拿了奖,也得到了前辈们的认可,可她始终没红起来。

她不炒作、不营销、不上综艺,就专心演戏。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娱乐圈里,她算是个异类。

观众记住了秦岭、记住了银环、记住了勒仓卓玛,却记不住王力可这个名字。

她自己好像也不在意,还是那么安安静静地拍戏。

这样的演员越来越少了,也许这就是她的选择吧。

信息来源:

《血色浪漫》剧组采访记录(2004)

第五届澳门国际电影节获奖名单(2012)

《香格里拉》拍摄花絮及主创访谈(2011)

央视黄金档播出剧目资料库

解放军艺术学院校友档案

来源:以苒Zran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