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4万亿砸新风口,巨头扎堆AI市场,普通人饭碗还能保得住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7:00 1

摘要: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CES展会上明确表示,AgenticAI将成行业重要趋势,微软2025年Build大会以“OpenAgenticWeb”为主题。

如今普通人都能感受到AI无孔不入,甚至很多人还出现了职业危机,生怕被AI取代。

说实话这些人有些多虑了,目前真正着急的应该是各大巨头,毕竟这个赛道是未来的风口。

怎么抢占一席之地是重中之重,从能自主规划行程的代理化AI(AgenticAI),到拥有“实体”的具身智能。

再到资本与人才的全球争夺,科技巨头们正以各自优势切入关键领域,推动人工智能从“语言交互”迈向“行动落地”的新阶段。

今年AI领域的竞争焦点,已从普通推理模型转向代理化人工智能(AgenticAI)。这一概念早在年初便获行业领袖关注。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CES展会上明确表示,AgenticAI将成行业重要趋势,微软2025年Build大会以“OpenAgenticWeb”为主题。

OpenAI推出ChatGPTAgent,马斯克团队研发编程领域Agent,高通也在年度发布会上将AgenticAI列为核心布局方向。

与传统大模型仅能回答问题不同,AgenticAI具备两大核心能力,一个是推理规划(Reasoning),能理解用户深层需求并自主制定执行方案。

另一个是执行落地(Acting),可调用工具完成具体操作。以订机票为例,传统大模型需用户提供“首都机场出发”“上午航班”等详细指令才输出价格清单。

AgenticAI能结合用户日历、历史出行偏好(如优先选首都机场)、目的地距离等信息,自动规划行程并完成订票,后续还能同步日程、提醒预约接送机,实现“指令下达即流程闭环”。

AgenticAI的技术脉络可追溯至上世纪“机器人助手”概念,但2022年10月才迎来关键突破,普林斯顿大学与谷歌研究院联合提出“React”框架,将“推理”与“执行”深度结合。

随着大模型技术爆发,AgenticAI加速落地,尤其在端侧设备(手机、电脑)领域进展显著。2024年底,Anthropic发布的MCP协议成为重要里程碑。

这套标准化协议相当于Agent与工具、数据间的“翻译官”,无论调用微软数据、谷歌搜索还是日历工具,均能统一交互,大幅降低开发与迭代成本。

端侧AgenticAI的崛起有其必然性。终端设备是用户高频使用工具,更易积累个性化数据,为AI提供精准决策依据。

除此之外,大模型轻量化技术突破与手机芯片算力提升(如高通终端芯片的全栈算力与低功耗架构),让本地数据处理速度加快,无需依赖云端即可完成复杂任务。

马斯克曾指出,受带宽限制,终端设备将成AI推理核心节点,这一观点获高通CEO安蒙支持。

高通在端侧AI领域兼具技术与生态优势,不仅掌握终端芯片核心技术,还与手机、汽车厂商长期合作,能推动设备协同与端云融合,为落地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当前AgenticAI落地面临两大挑战,首当其冲就是通用模型稳定性与基础能力需提升,如OpenAI的ChatGPTAgent正聚焦此方向。

抛开这些,生态体系也需完善,需建立类似安卓系统的统一交互标准。为此,英伟达、微软、高通等巨头从底层搭建平台整合资源。

因通用AgenticAI实现难度大,多数企业选择从垂类场景切入,如销售Agent、客服Agent等投入产出比明确的领域,以“点上突破”带动整体发展。

ChatGPT的问世掀起了全球性的人工智能热潮,行业竞争随即从技术层面快速蔓延至资本与人才维度。

2024年,OpenAI就股份出让事宜与投资者展开磋商,若此次交易达成,其估值预计可达800亿至900亿美元,较同年年初实现三倍增长。

据公开信息,OpenAI当年预计营收10亿美元,2024年将再增数十亿美元。微软持股49%并追加投资,使其跻身全球顶尖估值初创企业,凸显AI领域资本热度。

与此同时,亚马逊也加大了在AI领域的布局力度,于2024年向AI初创公司Anthropic投资40亿美元,旨在对标微软与OpenAI的合作模式,这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

此外,AI的地缘政治属性日益凸显,各国纷纷加大投入以争夺技术主权。AI竞争的核心是人才争夺。ChatGPT走红后,全球科技行业掀起“AI招聘潮”,谷歌、微软等大厂加紧招揽人才,中小型科技企业也纷纷加入。

马斯克近几周密集接触AI研究员,计划成立新研究室开发ChatGPT竞品;Meta宣布组建顶级团队,专注生成式AI产品研发,长期目标是打造多场景协助用户的人工智能角色。

高盛分析师指出,随各行业数字化、自动化提升,AI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成科技行业投资核心方向。值得关注的是,AI发展与安全的平衡成行业焦点。

生成式AI有望改变搜索与信息领域格局,成科技巨头必争之地。机密信息与个人数据保护面临挑战,需完善安全机制。

尽管微软凭ChatGPT先发优势,但亚马逊、谷歌、Meta等后续发力,未来几年AI竞争将持续白热化。

当AgenticAI在虚拟场景实现“自主决策与执行”时,具身智能正推动AI从“虚拟”走向“实体”。

具身智能的核心是让AI拥有“身体”,能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决策并行动,而非局限于屏幕文字输出。

清华MBA具身智能俱乐部主席王明玥将其定义为“硬件、软件、算法的系统级创新”,已成为汽车、制造、互联网、机器人等多产业跨界竞争的新赛道。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也是企业技术实力的直观体现。汽车企业凭技术同源优势率先入局,小鹏汽车在德国展出IRON“铁人”人形机器人,复用自动驾驶积累的大模型与AI能力。

比亚迪与香港科技大学成立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计划未来几年投数千万港元,聚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前沿研究。

传统制造业也加速转型,博世与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组建合资公司“博银合创”,专攻复杂装配与智能质检,以灵巧机器人推动AI在工厂规模化落地。

互联网巨头与初创公司的加入加剧竞争。京东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宣布百亿级投入,推出“JoyInside”品牌,覆盖陪伴、教育、产业三大场景。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刘少山分析,具身智能短期市场想象空间超汽车行业,企业一旦宣布入局,估值便显著提升。

长期看,新能源智能车与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技术栈高度重合,能降低成本、加快研发。具身智能落地挑战因场景而异,农业领域,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透露,核心门槛是“数字农田”建设,极飞耗时十多年搭建2000多个北斗基站,才解决无人车、无人机、农田机器人的导航与数据采集问题。

智能穿戴设备与具身智能互补协同,亮亮视野娄身强认为,智能眼镜是“人体机能延伸”,具身智能是“机器主体进化”,两者在感知、交互领域的融合将催生更多创新场景。

全球范围内,美国、欧洲、韩国企业均加大具身智能布局。特斯拉将机器人与AI整合为核心业务,擎天柱机器人搭载xAI的Grok助手。

英伟达发布专为人形机器人设计的IsaacGR00TN1大模型,OpenAI通过投资FigureAI、持股挪威1X布局硬件,传闻还自主研发设备。

韩国现代收购波士顿动力,计划将人形机器人引入工厂,LG收购BearRobotics补齐服务机器人短板。欧洲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如英国NeuralFoundry研发工业自主机器人,瑞士Resmonics用AI监测呼吸风险。

赛迪研究院钟新龙指出,企业跨界布局具身智能的动力有三,寻找新增长点、技术卡位防御风险、推动产业升级降本增效,尤其制造业面临人口红利减少与成本上升,具身智能成必然选择。

刘少山预测,未来行业将形成“超级巨头+应用型公司”双极格局,巨头掌控核心算力与底层平台,应用型企业深耕垂直场景。

中国企业机会在供应链升级与算法壁垒突破,但需警惕“伪需求”与概念炒作,做实人机协同与跨界融合,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优。

在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的竞争中,国内互联网头部企业正加快AI产品的自主研发与更新换代。

2024年9月,美团正式发布并开源了5600亿参数的混合专家模型“LongCat”,百度则将其AI搜索产品“Tizzy.ai”升级更名为“梯子AI”,二者与DeepSeek形成了市场竞争之势。

百度梯子AI以智能搜索为核心定位,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深度思考+全网检索”的双引擎架构。

针对数学题测试,该产品不仅能清晰推导解题逻辑,还会标注参考资料来源、提示易错点并生成同类练习题。

平台增设影视内容板块,提供作品简介及免费观看链接,同时标注“优先选官方渠道”的提示以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码,美团2025年第二季度研发支出达63亿元,同比增幅17.2%,占营收比重6.8%,年度AI相关投入超百亿,同步推出NoCode编程工具、“袋鼠参谋”等垂直领域产品。

百度同期财报中“AI”相关表述达18次,重点推进搜索业务的AI化转型,李彦宏透露正研发文心一言的迭代版本,DeepSeek亦传出布局高阶AIAgent模型、计划对标OpenAI的消息。

与此同时,欧洲AI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显著加快。去年9月,英伟达联合两企业斥110亿英镑在英建AI工厂,谷歌、微软同日投AI基建,此举助欧建AI枢纽,深化全球AI多极化竞争。

从代理化AI到具身智能,从人才争夺到基建布局,AI行业正从“技术探索”转向“价值落地”。

巨头生态构建、企业垂直突破、国家战略投资,最终都指向“AI服务人类”的核心目标。未来,技术创新、安全保障与生态协同将成行业支柱,推动人工智能融入生产生活,开启智能时代新篇章。

来源:娱妮啵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