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月饼玩转“跨界”创新 给节日消费添“新”意激活经济“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6:56 1

摘要:昨晚刷手机,安徽太和的香椿月饼直接蹦到首页——10万盒卖空,店小二补货链接都灰了。

“月饼又卷出新高度,我的钱包先跪了。

昨晚刷手机,安徽太和的香椿月饼直接蹦到首页——10万盒卖空,店小二补货链接都灰了。

我盯着那行小字“种植户收入涨了三成”,脑子里只有一句话:原来中秋也能带老乡一起分钱。

下单之前顺手扒了扒底细。

太和的做法简单粗暴:把春天最贵的那口香椿芽焯水、剁碎,拿猪油和芝麻逼香,再包进酥皮。

去年还只能在小县城路边摊买到,今年直接杀进非遗名单,包装盒换成竹浆纸,丢土里半年就能烂掉。

快递小哥说,最夸张的一单,北京姑娘一次买了80盒,备注“送客户,越怪越能聊”。

云南麻栗坡更野。

他们把石斛切成米粒大,拌蜂蜜腌一夜,再塞进云腿月饼。

三年前当地农民还在愁石斛滞销,现在三个标准化车间轰隆隆开,1200万年产值听着像打电子游戏。

直播间里,00后弹幕刷屏“养生朋克”,边熬夜边啃草本月饼,逻辑自洽得让我无言以对。

兰州新区干脆把月饼做成表演。

直径1.5米的千层大月饼抬出来,切面像彩虹,一层胡萝卜、一层菠菜、一层紫薯,全是老面发酵,没有一滴人工色素。

小孩围着转,大人拍照发圈,文化节的票比演唱会难抢。

当地大叔咧着嘴说:“过去送人只拿得出百合,现在提这个,有面!

我算了笔账:

特色月饼均价68-98元,比普通款贵一倍,但电商销量涨45%,年轻人占三成。

理由很简单——“发朋友圈不撞图”。

传统口味再经典,也抵不过九宫格需要新鲜感。

商家摸准这条心理,把农产品做成社交货币,一口下去,故事、颜值、地域情怀全齐活。

可最赚的还是农民。

香椿以前只能卖一季,现在提前被工厂订走,价格稳;石斛从药材变零食,亩效益翻两番;兰州新区的彩麦原本喂牛,如今磨成面粉做月饼皮,收购价涨30%。

中秋十天,把全年辛苦钱一次结清,谁不爱?

当然,也有人吐槽“花里胡哨”。

我姑妈就嫌香椿味冲,说像“吃树”。

我直接回她:您小时候还拿南瓜做饼呢,换点新原料就不认?

节日吃的不就是记忆加想象,只要原材料真、手艺在,味道怪一点反而让人记住乡愁。

快递信息显示我的香椿月饼已到楼下。

取件时,小区保洁阿姨问能不能分她一块,她想尝尝“春天的味道”。

我拆盒递过去,油酥簌簌掉,香椿的冲劲混着芝麻香,两个人站在垃圾桶旁直接啃完。

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谓创新,不过是让土地多一条活路,让陌生人多点话题,让中秋的月亮看起来更大更圆。

月饼终究会被吃掉,但地里那拨人,今年能过个踏实节。

来源:吉旺美食的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