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走神、写作业磨蹭?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型 ADHD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5:28 1

摘要:北京天使儿童医院王东记主任,拥有 30 余年儿童发育行为疾病诊疗经验。在他的日常门诊中,家长们的焦虑倾诉十分常见:“王主任,老师反馈孩子上课盯着黑板,心思却早飞到窗外了”“10 分钟能完成的作业,孩子磨了 1 小时还没动笔,催了无数次反而更抵触”。

北京天使儿童医院王东记主任,拥有 30 余年儿童发育行为疾病诊疗经验。在他的日常门诊中,家长们的焦虑倾诉十分常见:“王主任,老师反馈孩子上课盯着黑板,心思却早飞到窗外了”“10 分钟能完成的作业,孩子磨了 1 小时还没动笔,催了无数次反而更抵触”。

在接诊这类案例时,王东记主任发现,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将问题归为 “孩子不认真、太懒散”,进而忍不住批评责骂。但实际情况是,越催促孩子效率越低,越责骂孩子抵触情绪越重 —— 他强调,若这些表现持续存在,根本不是 “态度问题”,很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型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的信号。

他们对 “非任务信息” 的关注度远高于目标任务:窗外的小鸟、同学转笔的动作、甚至自己衣服上的图案,都能让他们从听课中 “抽离”,抗干扰能力远低于同龄儿童,且很难主动回到任务中。

面对需要动脑的任务(如听课 40 分钟、读一篇短文、解数学题),往往 “开头认真,中途掉线”:比如写作业时,写 2 行就开始玩橡皮、扣手指,提醒后能坚持 5 分钟,很快又走神,全程需要家长反复监督。

常被家长吐槽 “叫不动”“没耳朵”:你跟他说 “先写完作业再玩”,他点头答应,转头还是去拿玩具;老师布置 3 项作业,他只记住 1 项 —— 不是故意不听,而是大脑无法有效捕捉、储存关键信息,临床称为 “选择性注意缺陷”。

对需要持续动脑的事(如复杂应用题、长篇作文、整理书包)表现出明显抗拒:要么拖延(“等会儿再写”),要么找借口(“我不会”),甚至故意搞破坏(撕作业本),本质是因 “无法专注完成” 而产生的逃避心理,并非 “懒”。

这是门诊高频反馈:文具每周丢 1-2 次、课本忘在学校、妈妈交代的 “买酱油” 转头就忘,抽屉和书包永远乱糟糟 —— 并非 “没记性”,而是大脑前额叶(负责规划、记忆的区域)功能不足,无法有效管理日常事务。

考试时看错题目要求(“选不正确的” 看成 “选正确的”)、抄题漏数字、作业写漏笔画;生活中打翻水杯、穿反鞋子,家长以为 “不认真”,实则是 “细节注意力缺陷”—— 大脑无法同时处理 “任务核心” 与 “细节检查”,导致疏漏频发。

每天都做的事也会忘:比如忘记带每天要交的作业、忘记老师要求穿校服的日子、忘记饭前洗手的习惯 —— 并非 “故意偷懒”,而是对 “重复性日常信息” 的记忆巩固能力不足,属于注意力调控的衍生问题。

我院发育行为科主任常跟家长强调:注意力缺陷型 ADHD 的核心是 “大脑神经发育问题”,而非 “态度问题”。从病理机制来看:

这类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注意力调控、冲动控制、任务规划的核心区域)发育相对滞后,比同龄儿童晚 1-2 年,导致 “过滤无关信息、维持任务专注、储存关键指令” 的能力不足;

大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偏低,就像 “发动机缺油”,无法为专注行为提供足够的 “神经动力”。

简单说:孩子不是 “不想专注”,而是 “大脑没能力做到专注”。此时批评责骂,就像要求 “没学会走路的孩子跑起来”,只会让孩子陷入 “我不行” 的自我否定,加重焦虑、自卑。

临床数据显示,未及时干预的注意力缺陷型 ADHD 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

学习问题加重:从 “作业磨蹭” 发展为 “成绩持续下滑”,甚至出现厌学 —— 因长期无法完成任务,对学习产生挫败感;

心理问题凸显:自卑、抑郁风险是正常儿童的 2.5 倍,部分孩子会通过 “调皮捣蛋” 吸引关注,或 “自我封闭” 逃避社交;

成年后适应困难:大学时难以完成论文、工作后无法应对复杂任务,甚至出现时间管理差、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家长可以换种说法:“妈妈知道你想认真写作业,但可能有点难集中,我们一起想办法”—— 接纳孩子的现状,才能让他愿意配合后续干预。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通过实时脑电波反馈,让孩子主动学习调节大脑活动,强化 “专注相关” 的神经通路,临床有效率约 70%,适合 6 岁以上孩子;

行为管理训练:家长需学习 “正向激励”(如完成 15 分钟作业就奖励 10 分钟游戏,而非惩罚)、“任务拆解”(把 1 小时作业拆成 3 个 20 分钟小任务),帮孩子建立专注习惯;

心理支持:若孩子已出现自卑、焦虑,需配合儿童心理治疗,重建自信,减少负面情绪对专注的影响。

减少环境干扰:写作业时关掉电视、收起玩具,桌面只放当前任务需要的文具;

固定作息与任务节奏:每天固定时间写作业、睡觉,让大脑形成 “专注生物钟”;

多做 “专注力小游戏”:如拼图、

最后想对家长说:注意力缺陷型 ADHD 不是 “绝症”,而是 “可干预的发育问题”。临床中,6-12 岁是干预黄金期,早干预的孩子,不仅能改善当下的学习状态,更能减少未来心理与适应问题的风险。用科学代替误解,用耐心陪伴成长,孩子才能慢慢找回专注力,重拾自信。

来源:王东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