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8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刷新了桥梁建设史上的新纪录。
9月28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刷新了桥梁建设史上的新纪录。
桥面距水面625米的高度,让它超过北盘江第一桥近60米,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主桥跨径1420米,居山區橋梁跨徑世界第一。
花江大峡谷被称为“地球裂缝”,而花江峡谷大桥作为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不仅克服了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挑战,更以三年多的“中国速度”惊艳世界。
01 “横竖”第一:两项世界纪录背后的硬核数据
花江峡谷大桥以全長2890米的身姿横跨在花江大峡谷之上,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
在“竖”的维度上,大桥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达62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比之前的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高出近60米。
在“横”的维度上,大桥主桥跨径达1420米,成为山區橋梁跨徑世界第一。
这一“横”一“竖”两个世界第一的取得,背后是中国桥梁建设技术的飞跃。
从2022年开工到2025年9月28日正式通车,这座超级工程的建造只花了三年多时间,再次展现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02 工程奇迹:技术与自然的完美对话
花江峡谷大桥所在的区域被称为“地球裂缝”,地势险峻、气象复杂。
“对抗峡谷强风,是施工中最大的难点,”大桥投资建设单位——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泉介绍。
峡谷两岸最窄处仅300米,最宽处达3公里,瞬时风力最高可达强台风级别14级。
“别说施工,人站在地面上都可能被风刮走”。
为征服狂暴的峡谷风,建设团队展现了卓越的技术智慧。他们反复进行物理风洞试验,引入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24小时自动采集风场数据。
创新应用的“流线型钢桁梁+中央稳定板”,形成刚柔并进的抗风措施。
钢桁梁设计成水滴形截面,有效降低30%的风荷载,桥面中央2米高的稳定板,能消解高达90%的横向风振。
03 创新亮点:超级工程的“智慧之心”
花江峡谷大桥不仅是一座交通桥梁,更是中国基建技术的集大成者。
大桥的钢桁梁吊装有93个节段,总重达2.1万吨,需在600多米高空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
建设团队借助研发的“智慧缆索吊装系统”,全部吊装仅用了73天就全面完成。
更令人惊叹的是大桥的“神经系统”——植入索股的光纤传感器让主缆有了“智慧之心”,可实时感知桥梁健康状态。
“牵主缆时用了三条智慧缆索,让主缆有了‘神经系统’,能进行‘健康监测’,”六安高速八标项目副经理王淞钰说。
“三条智慧缆索各司其职,其中两条负责监测温度、湿度,一条用于监测索股受力变化。这在大跨径悬索桥上的运用属国际首创”。
04 桥旅融合:超级工程变身旅游新地标
花江峡谷大桥突破了传统桥梁的单一交通功能,创新打造了国内首个“桥旅融合”综合体。
大桥设置了高空秋千、高空竞速跑道、锚碇攀岩等精彩刺激的极限运动项目,以及高空廊道、观光电梯、观星水吧、水幕灯光秀等丰富多彩的观光项目。
高207米的全透明观光电梯,可以将游客送至主塔顶端,360度俯瞰峡谷胜景。
已纳入规划旅游业态的服务区至桥台缆车、无动力乐园、三叠纪主题民宿、研学基地和研学馆将陆续推出。
这一创新模式使大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成为贵州重点打造的桥旅融合3.0样板和世界级旅游标识。
05 民生变迁: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
花江峡谷大桥的通车,为两岸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大桥全长2890米,将两岸通行时间从两个多小时缩短到两分钟左右。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至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车程将由3小时缩短至1.5小时,极大改善区域交通条件。
这座桥不仅缩短了关岭与贞丰的距离,更连通了游子与故乡的思念,打开了山村与世界的窗口。
谢哥和红姐夫妇在接受采访时感慨:“以前回家绕山绕水的,现在桥通了可以直接从桥上过来,至少节约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还可以省几十块钱的油费”。
06 世界回响:全球网友点赞中国技术
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成就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热议。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其X平台分享花江峡谷大桥视频,上线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500万,目前总传播量已超710万次。
一时间,海外网友纷纷在评论区表达对中国桥梁建设的震撼与钦佩。
针对部分海外网友“为什么建桥而不是挖隧道”的疑问,毛宁回应:“由于地形复杂、成本更高且存在安全隐患,隧道并不适合。建桥是最明智、最合适的选择”。
花江峡谷大桥项目总工程师刘豪和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一分院院长陈竹从专业视角给予权威解答。
陈竹表示:“在现有轴线的上游都要穿越水库,还涉及矿产资源压迫。当前路线在综合权衡‘成本、环评、难度’后更优”。
07 贵州桥梁:从“地无三里平”到“世界桥梁博物馆”
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近年来在桥梁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目前,贵州已建和在建的桥梁数量超3.2万座。
在世界最高桥排行榜中,贵州包揽前三甲席位;在世界高桥百强榜单中,贵州占据近半席位;被誉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贵州拿过四次。
国际桥梁协会将贵州称为“人类战胜地形的终极考场”。
有建设者在花江峡谷大桥上自豪地说:“这里凝聚了之前所有高桥建筑技术的大成。中国的标准,就是世界的标准,而国内我们在一线、我们在引领”。
随着花江峡谷大桥的通车,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一睹这座世界第一高桥的风采。在观景平台附近,当地村民胡光琴经营的小吃摊格外热闹。
“我每个月能赚6000块钱。大桥开通后对我们本地人影响特别大,风景这么好,吸引好多人来打卡”。
这座桥不仅是一项工程奇迹,更是连接人与人、人与远方的纽带。
来源:爱旅游的大颜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