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送房大爷”“昏迷阿姨”刷屏那天,我正排队等位,手机一刷,差点把奶茶喷出来——西贝又编故事了。
“送房大爷”“昏迷阿姨”刷屏那天,我正排队等位,手机一刷,差点把奶茶喷出来——西贝又编故事了。
8月,这条段子冲了3.8亿阅读,90后评论区齐刷“退订”。
我第一反应:这回他们玩脱了。
故事被扒皮后,西贝秒删文,留下一句“内部文化展示”。
我翻他们账号,1950篇同款鸡汤,篇篇比菜咸。
网友不傻:你拿我们当朋友圈长辈转发群?
数据很快落地。
美团上,儿童餐搜索掉17%,实拍图点击飙41%。
我看明白了:大家不再信文案,只想先看菜长啥样。9月,西贝把40家店后厨挂直播,喊我去试菜评审。
我进去瞄两眼,师傅正炒牛肋骨,油星蹦屏,弹幕刷“比故事香”。
那一刻我知道,他们终于把笔放下,拿起了锅铲。
行业协会也动手。
中国饭店协会拉30多个品牌签字:以后谁再编瞎哭,一起拉黑。
市场监管总局更狠,直接把“情感营销真实性”写进明年广告审查指引草案。
大学课堂动作更快,人大MBA拿西贝当反面教材,老师一句话:Z世代要的是真人真事,不是知音体。
我算了笔小账。
西贝一篇推文成本不到五千,却换来门店搜索下滑、会员退订、品牌词被嘲,折合损失够拍两百条实拍短视频。
故事贵,还是菜贵?
他们现在该懂了。
直播那天,我顺手点了一份面筋,吃完擦嘴,给后台留一行字:
“菜好吃,就不用眼泪当佐料。
”
来源:刀锋斩月123